新世纪无可回避的话题 作者:陶文庆





┗蛏傩谟谑扌曰蛉诵缘某潭壬系牟钜臁!ǎā斗炊帕致邸罚郝砜怂级鞲袼寡〖谌淼?40页)生产资料社会化只是粗放地与社会化程度尚未达到相当水平的人结合,会产生责任意识减弱等负作用。所以,应当实事求是地研究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实施范围、方向和程度。
  三、社会主义的〃社会〃,其含义来自〃社会化〃,应当全面地理解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
  学习马、恩、列的有关论述,我们能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运动、制度的产生,其实源于〃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活动〃,劳动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导致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可见,社会主义的〃社会〃,其出于生产的〃社会化〃及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但社会主义要坚持的,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而应当是包括生产资料社会化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同理,〃主义〃者,也是系统、全面、彻底之谓也。从这些意义上说,〃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是相通的。而且,社会〃主义〃,比社会〃化〃的内容应当更系统、更全面和更完善。
  是否社会主义,不只是是否姓〃公〃,是否是〃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特征,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全部。看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更多的应该看她是否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化〃,更明显的社会性,更〃社会〃的〃主义〃。
  社会主义的〃社会〃的〃社会化〃,应当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全面社会化。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全面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含义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中应当包含:生产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物质条件、基础的社会化,人的生活环境的社会化,生产、生活管理的社会化,民主法制的社会化,人本身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应当是这样的〃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今天,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已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产资料占有的非社会化的非公有制成分,与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公有制并不相同。要增加其与社会主义的相容性,减少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不一致性,从实际出发,增加社会主义社会中目前的必要成分——非公有制成分其他方面的〃社会性〃,比如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性、劳动力就业的社会性,也是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本身的需要,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
  四、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历史发展趋势,仍然应当如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中所指出的是〃在共同所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中,在他对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作出预言时,十分精辟透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67页)这是一个伟大的充满深刻的辨证哲理的预见。
  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最深厚、最广大的唯物主义基础是:人类的群体,是由各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为,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可能才能与必须群体生活又以独立的个体形式而存在的人,互相适应。
  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最重要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可以说,社会主义发展以来的历史现实,已向我们说明,仅仅体现了共同占有的公有制,与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人之间,有一定的、乃至相当的不相适应之处。因此,社会主义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建立共同占有的〃公有制〃,而且要深化这一任务——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
  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否定之否定:在共同所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伟大预见。也是我们今天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社会主义的现实之后,可以更深刻体会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有生命力的发展趋势。
  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可能是今天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需要完成的、马克思很早就指出并赋予共产党人的伟大任务!
  
  
  公有与私有所有制形式的历史辨析
  
  ——公、私所有制形式在历史上产生的必要性、
  必然性及其正负作用探讨
  
  本篇若干要点:
  私有制能提高获利的积极性从而有利发展经济,也能促使人不择手段的牟利。
  私有制发展有一个趋势:〃雇主〃主宰力度趋于减弱。
  公有制(国有企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和发挥着有时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生产关系重要因素的公有制,与生产力首要因素——人之间存在适应与不相适应。
  公私所有制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不同归属方式。应当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出发,对两者作分别的兴利除弊,适当应用。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有史以来无外乎公有制和私有制。我们纵观历史,可以看到这两者在历史上的更替。从物质归属的角度看,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接受不同的归属者的支配,而进入社会生产的一种结构形式。
  那么,公、私所有制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各自是因为什么原因、怎样产生的?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对生产、社会,对人的作用如何?我们对二者可以做怎样的对比辨析呢?
  一、私有制在历史上产生及其起因、必然性和一个重要变化趋势
  ①私有制的变迁史——总趋势:〃雇主〃主宰力度减弱,被雇方自主,参与,利益共享程度趋向提高。
  回溯历史可以看到,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共产主义的后期,劳动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劳动的产品除了满足原始部落成员的需要之外,还有剩余,这种剩余逐步的给部落头领占为个人所有,而渐渐出现了私有制。加之,由于部落战争和对战俘的奴役的演进,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
  于是,私有制发展到一个极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从物到人,都为奴隶主、天子所有。奴隶主对奴隶,可以任意支使、买卖、宰割、陪葬……天子对臣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然而,任凭奴役宰割的奴隶,他们不会永远被奴役下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可以不必群体进行,奴隶们开始大量逃亡。躲进深山避壤,自给自足。在中国,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开始用牛耕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越来越多。私田的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赋税。鲁国的国君为了增加收入,宣布私田与公田一样按亩收税,这就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样,各诸侯国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奴隶主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改变了井田的剥削方式,允许生产者交纳大部分家产品作为地租,留下一部分由他们自己支配。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封建性的剥削方式。原来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中国的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小农经济最后瓦解了奴隶制。地主将土地租佃给农民,对农民主宰的力度减弱了。奴隶变成了农奴、半农奴、佃农、雇工。
  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规模化生产的工厂,作为资本家的工厂主的〃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了土地,也离开了对地主的依赖,成了仅仅拥有劳动力的〃自由人〃。工厂主可以剥削工人,但对这种〃自由人〃主宰的力度,在某些方面还是减弱了。当然,工厂主在剥削工人,以获取利润方面,是不择手段的,也是不会手软的。但是,工厂主对工人的雇佣还是循着以下的轨迹,不得不逐步的变化着:
  早期:工厂主作为雇主,靠延长劳动时间,雇佣童工,甚至使用包身工,来剥削工人,榨取利润。
  中期:资本家们不得不承认劳动者必要的休息的权力,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
  现代:出现每周5天工作制,工人中有了白领阶层;工人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之一,股东大会对企业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企业利益由各方面共同〃分红〃。
  可以说,我们从这里看到了私有制的一个变化的趋势:作为〃主宰〃方、〃雇主〃方的一代一代私有制的主人们,他们对〃被宰〃方、受雇方的主宰的力度,在不断的减弱。
  应当说,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历史车轮进步的印痕。
  ②从私有制的起源看私有制产生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来于人的自发的利己性。
  我们从私有制的发生发展能看到,私有制之所以在历史上的出现,是有必然性的。从私有制的起源上,就能析察这一点。
  这种必然性可能来于人的自发的利己性。当原始人在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共同劳动,劳动所得不能有剩余时,没有出现私有制。而一旦〃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个人占有,并逐步演进为私有制。这说明原始人类自发的利己,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要有可能、有剩余,就有了〃据为己有〃。
  ③私有制在历史上的作用
  私有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善良〃的财产所有和经济运行体制,但是,马克思主义也不否认〃恶〃在历史上的作用。私有制,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发挥了促进作用的。
  由于财产和利益归个人所有,个人可以从这种所有权及其获利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因此,个人所有、私有制,在以个人利益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实现效益上,效果是明显的。由于私有制的运作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的程度,高于其他形式,私有制企业业主对所属企业严格管理的责任意识也是强的。
  但是,因为私有制与个人利益的紧密相连,当可能时,个体私有者也会因为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当代的国内外现实中,我们都能从个体、私有的营运中,找到层出不穷的实例,证明〃私有制〃可以成为〃万恶之源〃。
  同时,历史发展至今的发达私有制体制,允许巨大财产为个人所有,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调动积极性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能提高扩大生产、增长效益的积极性;也有滋长为牟利而不顾一切,乃至〃每个毛孔都沾满鲜血〃的邪恶动力的消极作用。而且,巨大资产的个人所有,更易形成贫富悬殊。当个人的资产巨量增长之后,也为一部分人挥金如土,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为所欲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这就必然可能加剧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公有制在历史上的产生及其起因、必要性和其与生产力的适应与不适应
  ①公有制的变迁史——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
  当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公有制的变迁,回溯历史来考察原始公有制时,可以发现,这种公有制,实质上是原始先民在极低生产力水平下不得已而自然形成的。
  当时的原始人类,只能组成群体才能抵御猛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只有组成群体,才能进行群体的狩猎生产,而所生产(狩猎)的果实,也只有大家共同分享,才能勉强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这样,形成了原始公有制社会。不过,这种原始的公有制,是比较脆弱的。一旦生产有发展,劳动的产品有了剩余,人的自发的利己性,就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结合,而产生了私有制。
  公有制在原始公有社会之后,在人类社会中长期没有占统治地位,但作为一种资产所有的模式来说,还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较早开始建立国有的采矿、冶锻、制盐、建筑、运输等〃企业〃,古希腊也已经有〃公有银行〃。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西方国家也出现过〃国有化〃的浪潮。二次大战后,由于国家严重创伤,亟待复兴,而私人资本无力承担大任。英国曾经颁布国有化法案,英格兰银行等一千五百多个矿井、煤气、电力、铁路、民航企业,70多家钢铁厂收为国有;法国的雷诺汽车、法兰西银行等几十个重要企业成为国有企业。法国在〃非公有化〃浪潮之前,国有企业达到三千三百五十家,就业人数、净产值、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占全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