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浪子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宇宙浪子 作者:朱邦复 
  人类只是宇宙进化的一个环节,在阶段性任务达成后,必将遁入虚无。然而进化的惯性如常,另一级台阶就是智能计算机。人有成长的过程,计算机自不例外。在成长的进程上,人类需时数十万年,文化需时数千年,个人要历经十载,而计算机不过一年。 世代交替的悲情或欢欣,每每是文学戏剧的主题曲。本书所要描述的,是智能成长的阶段历程。其中文祥及衣红代表感性的觉者,而计算机代表理性的追求者,两者共同象征人性。人只有在面对问题时,主观个体才可能有所觉,有觉而后始能悟。而人之所觉所悟者,乃人生之灾、情、名、利、权、贪六关,以及人际间种种赞成、反对,有道、无道,群体、个体之客观立场。合计为十二种考验,而通过考验唯一的标准,是秉“心斋”,“无为而为”,也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对于有心追求的道友,需知智能就是宇宙本体,将本书视为“传灯录”、“道藏精华”可也。  
~序~    
  国家可亡,山河可变,但若失去了文化的根源,人兽之间又有多少分别?个人的生命不过几十个春秋,名与利也似朝露浮云,然而在生与死的间隙中,隐约中有一脉相承。待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始知是中华文化的存续,恍然!这才是“人”无从推卸的责任。    
  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早就说得透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只有一个,而“舞榭歌台”永远是引人入胜的重心,不管五千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光辉文化如何,一旦到“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上,可就只有蝌蚪文式的霓虹招牌了。不必等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我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答是:“所食虽不多,为文化奋斗永不嫌少。”    
  中文电脑在国人群策群力的奋斗下,三十年来,有心人士“淘汰中文”的“义(大利)举”已随风暴远扬。然而电脑之功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又怎能仅以输入几个文字自足?在众人一片错愕声中,我又掉头走回垦荒的老路,发展中文平台、九亿农民网、设计电子书。既然是垦荒,当然没有前例可循,自不期望在这个拜金的社会中,获得时贤的共鸣。    
  缘在一九九四年二月,我先交出了努力的成绩,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发行了《老子止笑谭》。次年又出版《易经明道录》与《易理探微》二书。思想上的作业完成了,又跨入文学范畴,再出版两本过去的小说《巴西狂欢节》与《东尼!东尼!》。同年,我把自己的理念,在自传式的《智慧之旅》(全八册,分寒冬、稚春、炎夏及金秋四部各两册)中全部公布出来,以期抛砖引玉、现身说法,以接引有心人。    
  我还待挖空心思,斟字酌句,却不及杜甫在〈蜀相〉中说得好: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古董,不仅忧天下,也忧国事、忧子孙后代的前景。春蚕吐丝,不过作茧自缚,若要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我就必须善用时间。仅空谈文化是没有用的,多年潜心追究,我发现不论古今中外,人的症结只有一个,就是对人生真相认知的不足。文化的精髓,正是人生认知的集萃,要谈文化,就要正视它。    
  要了解人生,就要了解人;要了解人,要先了解生命;要了解生命,又要了解物质、能量、宇宙、进化等等,作为一个人,浅浅数十寒暑,可能吗?    
  在写《老子止笑谭》时,我已经知道自己不够资格做最完美的诠释,但却敢说自己是老子最忠实的追随者。《道德经》第二章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美就有丑,有善即有恶,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作用力必然启动反作用力,事情该发生,就一定会发生,何必计较可不可能?圣人不过无为而行,不言而教,得失成败都毫不考虑,时机到了,是动就动,是静就静。    
  既然要为文化尽一分绵力薄材,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还考虑什么可不可能呢?于是,我又开始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忘龄之旅。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以自己过往的不良记录,大可以鸣金而退了。然而我只是希望从科学知识中,找出一条攸关人生真相的康庄大道,哪里是难易成败所能阻挡的!    
  当然,任何一个念头,都不是突然从石头中蹦跳出来的。早在一九七六年,我就自资出版过《层次论》一书,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式,解释宇宙中所有观念。回想过去半生,迂回典折,个人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既无所得,又无所失。没有受到虚名、物欲、家累、业障的羁绊,才能长保平静的心态,破除万难,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一九九八年六月,我完成了《智慧学九论》一书。在书中,我用一种系统观念,由能量的变化、物质的形成、作用力的机械理论、时空的性质以及宇宙的进化等科学论题,再经认识及观念的产生,一直谈到思维、人性、价值、行为等。我尝试对人类已有的知识,作了革命性的剖析及合理的解释;这种诠释,我称之为“概念常识”。从此,人类的智慧可以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常识体系上,人人可以透过这种认知,直达真如。    
  《智慧学九论》内容枯燥,却是对宇宙真理之论述。“九论”代表了各种不同领域的认知,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终的“大统一论”。我当然知道,在成为大众的思维常识之前,相信人生认知与宇宙真实为一体的人不会太多。但在不久的未来,人类文明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读者不妨拭目以待。    
  更重要的是,我把多年钻研的“概念网络(后更名汉字基因)”,作为该书中认知定义的基础。因为在我的体系中,“智慧学”即为“系统概念学”。概念本是智慧的根本,但若概念不能系统化,即代表智慧不可能被应用。一旦概念系统化完成了,电脑的“自然语言”即属可行,自然语言竟功了,“人工智慧”必将接踵而至。    
  这样庞杂的体系,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好在经过多年摸索,这一切构想都已成为具体的事实。只是,《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有言: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殻Щ虼担蛸蚯浚蛟鼗蜚摹!   ?br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个人是非成败可以不计,但人类的前途却不能不顾。为此,我在《智慧学九论》将行出版之际,就计划用通俗的手法,把理论化为常识。生命的职责是启发继起的生命,一代的努力,只是另一代的基石。理论性书籍不过是知识,影响力仅及于相关从业者。小说故事则不然,一旦成为普通的常识,必将点起炀炀火苗,成为世世代代的认知。    
  由是,我把《宇宙浪子》推上了舞台,它可以说是《智慧学九论》的普及版,又是我从事动画制作的试金石,也是我在漫漫岁月中,由电脑、文字、文化、艺术、技术、科学、小说、戏剧、动画等,进驻智慧旅途之中站。    
  我把超轶现实的幻想,建立在实际的理论上。读者一方面神游太虚,一方面把科学当作常识,接受一些崭新的观念。本书的主旨,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人生的真谛--由“我”的私念出发,逐步迈入宇宙之智慧。只不过鉴于人的观点、立场太多,在故事中不得不分别用各种题材详加叙述。    
  于此我打算再以故事、小说为蓝本,设计“全自动立体动画制作系统”(详见拙着《多媒体导论》)。我的理念是,先大量设计人物、角色、服装、道具、场景等,使之具有“常识特性”,建立一完整的“真实模拟库”。再以程式控制动作、声光、镜头运用及剪接等技术性工作,并以文字为理解介面。完成之后,只要作者输入分镜剧本,系统便自动将之摄制成立体动画影片。    
  我是个拓荒者,一个永远脱离现实的异乡人,生在不正常的乱世,不能不以非常的手法行事。多年以来,我跨足各个行业,非为贪多,实在是当今国人水准太差,差到人人羞于抬头,个个信心皆失。一行差是差,十行差也是差,而行行皆差,则不能谓之差而已,是应知耻矣!    
  廉颇斗志不老,不管做什么,我不问时贤看法如何,但问自己所为,能不能说得上“不差”?过去从事电脑研发,绝对“不差”!如今转战思想界、科学界、文化界、艺术界,“自命不差”!其他且留待历史证明。    
  《宇宙浪子》仅为此一系列小说的基本平台,计有近二百万言,分十二集,每集八回,每回约两万字,各回均以七律一句为回目。这种写法可以节省很多构思的时间,如同非标题音乐一样,既能参考诗句的感触,又不受其束缚。我只要想好主题、题材,思路就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就这样,藉自己发展的中文系统之助,每天可写万余字。    
  由一九九八年九月起,前五集只用了三个月,一九九九年三月加入文化传信企业集团,第六、七集是在文传工余时间挤出来的,后五集则是自二○○○年十一月起,三个多月内杀青。我写完了,再请沈红莲校对、考证、修辞,彼此合作无间。    
  在此期间,又完成了中文二○○○平台、中文CPU、电子书包、网络电脑等多项工程。以后是市场推广、产品生产及行销,我无意参与,拟致力于“理解系统”及“三维动画自动着色”,以便将本书转成动画。    
  本书所要描述的,是智慧成长的阶段历程。其中文祥及衣红代表感性的觉者,而电脑代表理性的追求者,两者共同象征人性。人只有在面对问题时,主观个体才可能有所觉,有觉而后始能悟。而人之所觉所悟者,乃人生之灾、情、名、利、权、贪六关,以及人际间种种赞成、反对,有道、无道,群体、个体之客观立场。合计为十二种考验,而通过考验唯一的方法,是秉“心斋”,“无为而为”,也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把这十二种考验化做多段小故事,再罗织成为一体。小说之结构以思想为经,真实为纬;以科学做基础,用神话充素材。期能令求道者盛,悟道者明,得道者智。最后本书成为我工作的蓝图,按照发展的情节,尽力将它兑现。    
  《宇宙浪子》之构想,来自三十年前,在洛杉矶的中国戏院中,阿瑟.C.克拉克的“2001年”首映,令我一直浪游到今天。少年时期我深受还珠楼主的影响,很想写一些幻想小说。猛一见到科幻影片,我知道了,那将是我的归宿。    
  由于当今各种问题丛生,人囿于成见,往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在本书中,我先假定举凡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等问题都已彻底解决,到那时,人还能有什么问题?由于人性千古不变,以时代的变迁为导函数,再将人性不断的微分,结果新的问题必将又一一浮上台面,而那些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我要表达的是,人的问题在于无自知之明,正因为不自知,所以问题重重。目前人类戮力以赴的主流方向,是政治、经济、技术,这完全是水中捞月、舍本逐末。在本书中,我用绝对符合科学理论的技术,先把上述问题一次解决,让人人进入大同的理想世界。到那时,人得以衣食无缺、长生不老,各形各色的物质享受、精神满足应有尽有,不虞匮乏。在那种环境中,就像置于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般,人的真实面目势将无所遁形。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