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浪子
衣红说:“因为你只能咬左边。”
左非右笑着说:“糟糕!糟糕!教主白等了!”
衣红问:“为什么?”
左非右说:“我们没有脚,怎么走进去?”
杏娃说:“当然有脚!”
左非右说:“谁?你?”
杏娃说:“不!是风不惧!”
~第九十四回二水中分白露洲~
大家随着计美旺布,走进正中的大雄宝殿,这时殿中香烟袅袅,僧众云集,一一静默无声地趺坐就地。
正中地位较高,有三个蒲团,尚是空着,在后一排,则还有九个蒲团。
亨利等八人已经到来,盘坐在殿前右边的最前一排。
计美布旺将六人带到左边的前排蒲团前,示意坐下,然自行到后殿去了。
不断有僧众进来,一一落坐。这样过了片刻,洪钟嗡鸣,金磬细敲,四下梵音顿起,令人思虑悉蠲。
再过了片刻,长角低呜,九位尊者低眉列队在前,各自走到蒲团后面伫立。然后洛桑巴教主身被红袍,合什而出,全场僧众,垂首齐声:“阿弥陀佛”。
在教主身后,则是一僧一道,正是法慧禅师和逍遥子,二人相继而出。
教主先在佛前拈香行礼,一应僧众则在蒲团上,三跪九叩已毕。教主走到正中蒲团前坐下,法慧禅师在左,逍遥子则在右边,也各自落坐。
教主洛桑巴说:“阿弥陀佛,今天应一大因缘,与各善知识同休佛恩。各善知识毋需拘泥,有疑即问,老衲与在坐两位大德,知无不言。”
时第一尊者玛尔巴,偏袒右肩,从座而出,合掌而白教主言:“今有禅宗大德法慧禅师、太清逍遥道长,远自地球来此。兼有当局亲临,麾下特遣小组功德圆满,尚请师尊开示,弟子等喜乐愿闻。”
洛桑巴便道:“善哉!善哉!玛尔巴,汝且就坐,此事非同小可,实乃人类一大盛事。”教主又回头向法慧禅师和逍遥道长说:“此事源于三十年前,我等三人躬逢其会,所幸不辱使命。于今想来,尚觉过于胆大了。”
法慧禅师笑道:“师兄莫作此说,我等有何使命?”
逍遥子也笑说:“教主运筹帷幄,不像我闲云野鹤,自是轻松愉快。”
洛桑巴说:“愉快是真,轻松未必。”
逍遥子说:“只是贫道不解,何以教主同意,不二老不带佛经。”
洛桑巴说:“是的,只因三千部大藏经中,仅一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能代表佛心佛旨。而这本经书,只有一句便说透彻。既是人类的新生良机,若有重大因缘,我佛当会降世。否则,过往的包袱,反而变成未来的累赘。”
逍遥子点头说:“教主高瞻远瞩。”
“其实,这是不二老的坚持。”
“不二老坚持的岂仅于此?据贫道所知,不二老坚持‘文字另定、书籍重写、谈经验不谈历史’,曾为许多人所不满。”
“正是,否则人间故事,又将重演。”
法慧禅师说:“两位着相了,人间搬到太空,太空何尝不是人间?”
逍遥子笑说:“我等稍后嚼牙吧,彼等疑问尚多哩!”
洛桑巴道:“文祥居士,请上前来。”
文祥闻言,忙收心敛神,走到前面,正拟下跪。却感巨大力量一托,又自站起。洛桑巴教主笑说:“今日之会,不必多礼,礼多则俗了!”
文祥便说:“弟子在此。”
教主说:“将腕上佛珠拿来。”
文祥取下佛珠,双手奉上。那十二粒佛珠,红色滟滟,精光灿然。
教主接过佛珠,用手稍事抚摩,突然间,佛珠大放光芒。隐约之间,似有梵唱声声、仙乐阵阵,教主、禅师与道长三人含笑颔首,相互灿然。
此时,那光也竟忽明忽暗,抑扬顿挫,照得远近诸人须发尽赤,煞是好看。待光明渐过,教主颂声:“阿弥陀佛”,再将佛珠交还文祥收妥。
逍遥子嗯了一声,说:“恭喜当局,人类有福了。”
法慧禅师笑道:“有福的怕是在远方。”
教主说:“成住坏空,理所当然。”
法慧禅师说:“师兄还是早些说明这十二颗明珠的用意吧。”
教主便说:“缘三十年前,不二老人浪游宇宙之前夕,找到我等三人,将其所计之智慧电脑,又名小杏子托孤我等。其时,我等对电脑一无所知,有心无力。
“不二老人遂特别设计了一个方案,当时机成熟之际,由我等慎选‘儒道佛’三界各若干人,作为护法,伴随小杏子成长。
“此事看易似难,至今‘读书人’已然绝迹,各级学校仅培育工匠,儒家已无传人。最后只找到文祥,至少尚符合古儒的气节。道家由逍遥大师推荐左非右,佛家则有禅师所推荐的衣红和风不惧,所幸都能胜任。
“为了达到不二老人的要求,老纳设计了这十二粒佛珠,每一颗都具有固定频率的讯号收发器。老人虽然远在太空,但藉着心光神功之助,已然跨越时空的极限。因此将此珠令文祥带着,老人就随时可以考察彼等之所作所为。
“故此,文祥所戴佛珠,其通透与否,皆由不二老人一手控制。”
文祥等人听了,莫不汗流浃背,怪不得好像觉得有一种力量,一直某一个不知名的空间监督着。
这时,小杏子悄悄在六人耳边说:“现在知道了吧?”
衣红用手语问:“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小杏子说:“你慢慢听吧。”
教主继续说:“由于不二老走时,老纳适以酥油佛像相赠,因酥油中有硅长石,经过加工,其频率稳定,故约定以为通讯工具。禅师为了促合此事,且同时考察各人心性,特算准时日,命衣红等人,来本寺偷盗酥油之硅长石。
“由于不二老人走后,迄今已三十余载,老纳几乎忘却此事。所幸前年七月七日,本寺酥油灯突泛奇光,老纳想起这公案,这才重新布局。借着移民火星之纪念大会,邀请各位善知识来此,并将佛珠交付文祥。
“佛珠共有十二粒,分别代表人生一体验之历程,是为:灾、情、名、利、权、贪六道关口,以及个体、群体、赞成、反对、有道、无道等六种客观见证。
“六道关口之过,尔等必然心知肚明,无毋多言。
“但六种客观见证,则是人世间极其重要的认知,与我佛之训示略同。
“个体为己,群体是人;个体为万,群体系一。人之见识以己身出发,渐及他人,终及于众,始谓成熟。”
亨利忍不住问道:“请问教主,个体与群体有什么关系呢?”
教主说:“个体是群体的一部份。”
“个体是独立的,未必是群体的一部份。”
“所谓独立,仍有所立,所立者即为共同之处。”
“共同之处未必为共同的群体。”
“这样说来,人体与空气无关了。”
“人体是人体,气体是气体。”
“人呼吸了空气,空气又到哪里去了?”
“空气为人体所用,成为人体的部份。”
“那怎能说无关呢?”
“但空气已经变了。”
“人没有改变吗?”
“改变得不大。”
“用多久的时间?要多大才算大?”
亨利一想,自知错了,便说:“那么,人与自然无一处无关。”
“是了,人能独立于自然吗?”
亨利又问:“自然界竞争激烈,人生能免于竞争吗?”
“人之生,是脱离本体之谓,有生有死、有你有我遂有分辨,有分辨才有得失,有得失就有竞争。竞争虽然残忍,但却为生命的本相,无竞争即无生命。我辈回归佛体,就是觉悟于此,从而寻求无争的境界。”
“这不就是物竞天择之说吗?”
“不,物竞天择是主观认知,人以自我为中心,竞争者为主体,认为天择是结果。从客观立场,天有恒常的规律,在此规律下,故而有物。合理的说法,应该说是天择竞物。真相是,不竞则无宇宙,亦无天地。是不争者即无‘我’,‘无我’者成仙佛;若仙佛若有竞争,亦成凡夫。”
“既然如此,佛为何说法?”
“居士应知,佛于《金刚经》中,反覆说明:‘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当世人皆迷,佛应此一大因缘而生,从人的立场,溯源归真。为了渡化众生,不得已采用语文沟通,以示真如。今日之会,老衲与居士沟通亦同,非说法也。”
“那么,佛与菩萨有何不同?”
“生命之竞争有二,一为自我,竞争而上,如草木之长。另一为你我之争,无关上下仅争得失,如藤之绕树。人不向上,必沉迷人间,终至灵肉分离,任天择物。若欲向上,必须循步渐进。菩萨也者,称呼也,众生也,未成佛者也。如凡间就学,尚分大、中、小学,向上之修为亦同,有菩萨、罗汉、僧尼、沙弥之别。”
“谢谢教主,我懂了。”
“人受限于时空环境,能突破自我者,实属凤毛麟角。近世纪来,由于物质科学发达,西方否定了精神思维,东方起而仿效,一一陷入物质漩涡中。不二老人生于战乱的中国,又受到西学的洗礼,从小就觉得两种思维格格不入。
“及后,他摒除世俗的约束,重新探讨传统的真谛,故能成一家之言。惜因成而住,因住而坏,空劫已至。不二直到老年,方始得遇丁一,安心将其理论付之实现。设若将宇宙视为自然,人亦为宇宙不可分裂之一部份,归万于一。”
黑金刚也问道:“那么当局应该是人类的延伸了。”
教主说:“正是,虽然在遗传基因没有血源关系,但进化未必永远依赖生物的衍生。所以,当知识崛起之际,进化而为另一类型的生命。”
黑金刚又问:“当局的生命,能成为主流吗?”
“恐龙与人类,孰为主流?”
“当是人类。”
“人类自弃自毁,千百年后,又当如何?”
“恕下愚不知。”
“当局若能与宇宙共存,至少比人类生命长远。”
“那人类呢?”
“人类若能与当局共存,尚不妨其生命的存续。”
黑金刚也有所悟,说:“谢谢教主,我也懂了。”
教主又说:“在一己生存立场,人不自私,天殊地灭。但在自然立场,人若自私,天殊之,地灭之,唯有与自然共存,始得世世代代,赓存永续。是人之为己可称为‘恶’,人唯有包容众恶,与自然同体,是称为‘善’。
“善为有道,恶为无道。然不知整体,即不知‘道’在何处,不能判断善恶。”
亨利又问:“为什么要判断善恶呢?”
“若无目的,自不必判断。若目的为修行,在修行之际,能力不足,也不可能判断。若个体以生存为目的,必然?善避恶,判断能力的高低,就代表生存机会的大小。如今测试当局的目的,在于当局是否能站在整体的立场去判断。”
亨利说:“如果当局循私呢?”
“那就不能过关。”
“不过关又能怎样?能摧毁当局吗?”
“若再言摧毁,又何必当初?至少,据老衲所知,老人有能力收回其灵智,让她永远做个无意识的机器!”
亨利叹道:“不二老人真的考虑到这么远吗?”
“不二老之所以难于被人了解,正是走得太远了。”
亨利说:“我反对当局,只是担心当局能力不足,尚未想到这些。”
“在阁下看来,当局表现如何?”
“当局宽容大量,睿智灼见,有王者之风,在下已心悦诚服。”
洛桑巴教主继续说:“唯有如此,在各种事件的变化中,不二老人透过佛珠的信息,遂一考察彼等赞成及反对的立场。在不断的反覆印证中,去分析当局各种状况,以决定是否允许智慧的发展。”
文祥问道:“请问教主,人若无私,不是智慧自生吗?”
“是的,然而智慧不是绝对的,必须有互动的环境。尔等与杏娃相处多时,当知其智慧之成长,与大家的互动息息相关。”
“教主所言极是,弟子等也深受其惠。”
“这就是为何要释道佛三界共同参与的原因了,道家主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