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种选择





啵?br /> 林遵将军归类为〃大舰巨炮主义者〃——虽然他的舰还不够大;炮也不算〃巨〃;但毕竟是目前中国海军的最大口径;黄廷枢当然是〃潜艇派〃;张爱萍一直策划空袭;归为〃航母派〃;而提出这次方案的张学思、负责带队执行的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潘炎上校、和他本人;一起被得意地归类为〃小舰鱼雷党人〃。
最后他提醒道:从吨位实力上对比;中国舰队仍然不占优势。大雾天气又严重削弱了我方本来可以发挥的航空兵作战长处;海战仍将是艰苦的。
随后张爱萍参谋长重点对海上救助作了安排和部署。
青海。西宁。
正在习惯性午睡的汤恩伯司令长官被紧急唤醒。参谋官语气匆忙地报告:兰州敌军正在向青海方向发动大举进攻;坦克数量超过250辆!
汤恩伯没料到;自己正在逐步收紧的包围圈中;敌人还敢于如此拼命;而且还是冲着自己司令部的方向而来。
司令部远在战场200公里之外;倒是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敌人这么豁出老本、冲向这里;目的是什么呢?莫非是要夺取乐都海石湾机场、以便压制我方空中战力、同时赢得空运补给?
午睡后的脑海里一时分析不出敌人还有多少别的企图;这样规模的突围肯定是崔可夫的垂死挣扎。汤司令从容镇定地给兵团本部兵马下达堵截命令;同时要求皋兰方向的廖耀湘整编22师迅速启动;从后方;兜击苏军装甲集团。
随后他打电话询问了乌鞘岭前线整编71师宋希濂少将;答复是波格丹诺夫的救援部队〃未见异动〃。他放心地指示一句:〃注意监视〃。
兰州。白塔山阵地。
天色已近黄昏。新就职的崔可夫元帅根据几天来反复侦察得来的情报;将部队新一轮突围计划准备完毕。
从上午开始;他指挥重炮向西北方向的中国军队阵地进行了短促的炮火准备和佯攻。从佯攻的阻力由弱变强来看;敌人已经把精锐部队用来保持阻截。并且敌人的主力应该就在机场附近。
佯攻持续了6小时;到晚饭时分停止下来。这是全体坦克部队的最后一次行动——全部的油料;只够他们行驶这100多公里了。
本来已经不多的剩余坦克这次将全部损失!但是这是值得的。佯攻扰乱了中国军的判断。他们不会相信出动方面军内几乎所有T34坦克的一个攻势会是佯动。现在另一个方向——东北一侧的皋兰县;敌人的防范终于减少。
敌人被调动了;铁桶的某个角落出现缺口。突围时间到了。
炮火震天响起。苏军炮手的任务就是在短时间内向敌阵地发射最多的炮弹。而在被炮击的阵地上;敌人142师;只是些三流部队;目的是威慑苏军突围。他们是原胡宗南西北军的残部;没有多少战场经验。只要能拖上一段时间;等国军主力到达;他们会被允许退到二线。但是此刻;二线阵地已经淘空;担任守卫的整编22师向西追击苏军装甲部队去了。
突如其来的炮击使阵地上的守军有点发蒙。苏军已很久没这么开炮。
最后一枚122毫米炮弹还没有落下;十几辆T34坦克已经拱上了国军142师阵地。坦克身后跟随着大量的步兵;波波沙喷吐着火焰。
不出崔可夫意料;敌人的反击打得很弱。大多数人被爆炸气浪炸晕;或者失去了抵抗能力。
炮击完毕时;剩余炮弹已不足30发。真正的山穷水尽了!
所有火炮都被就地抛弃;苏军士兵们挤上只有最后一箱油料的1600多辆卡车;趁着夜色;穿过皋兰防线缺口;向着正北——长城脚下的景泰县;向着营救汇合点——那个叫做〃一条山〃的黄土丘陵;用车轮、用双腿;实践着〃突围〃命令;维护着〃不当中国人俘虏〃的信念。
另一方面;波格丹诺夫上将要求;晚4个小时进攻。
接到崔可夫所部完成了第一防线突破后;波格丹诺夫派出几个师;向东240公里;作出一次大幅度的漂亮迂回。
眼前的乌鞘岭守军被黄昏发起的攻势缠住;夜幕中敌人的空中侦察也大大失效。波格丹诺夫也来了一次〃虚实结合〃——全军主力压上了成为一片火海的阻击阵地;却用一旅偏师实现了对崔可夫的机械化救援。
次日凌晨;突围战打响后的第11个小时;崔可夫先头部队与波丹格诺夫的接应部队会合。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后续人马仍在摆脱重重封锁线的纠缠;很多搭不上车的步兵就永远失去了迅速冲出包围的机会——中国人正在连忙堵塞缺口。
天亮以后;中国人的轰炸机炸毁了道路。一队谢尔曼坦克正在沿途对接应的苏联卡车追杀;山野里此起彼伏地回响着舌头不会打弯的中国人用俄语呼喊〃投降!缴枪不杀!〃的命令声音。直到苏军的〃伊尔2〃及时地压住这些屠夫们得意的势头。
崔可夫命令清点人数。两天里陆续汇合在一条山突围集合点的士兵;到底也没有超过9万人。
那被割裂在中川机场的方面军一部;和克拉夫琴科的第六坦克集团军;则完全失去了突围的机会。没有油料的坦克;和没有重武器的坦克兵;下场可想而知……崔可夫本想带领援军;从原有突破口再打回去给予营救;但是看出疲惫而饥饿的部下们;没人愿意跟他返回那个刚刚脱身的苦海。缺少补给、陷入重围的的日子太可怕了。
突围毕竟成功了。但想起10个月前;自己麾兵轻取中国号称〃平西大将军〃的胡宗南;想起6个月前;自己率领52万大军;长驱直入;千里奔袭;直取这个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的城市;用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插攻势;力挫号称中国第一防御专家、善使〃天炉战法〃的薛岳上将;威震华夏的辉煌与风光……
再看看眼前这剩下不到9万人——原有方面军的六分之一的残兵败将;崔可夫元帅;这个刚强无比的硬汉子的脸上淌下了辛酸的泪水。
(364)
整个11月份;从东到西;在中苏前线交火的各个战场;空前热络。
自从堪察加海岸前哨战——潜艇突袭骚扰以后;载入史册的〃千岛群岛中苏系列海战〃便拉开序幕。
戈洛夫科上将在矛盾中接到了统帅部赋予他舰队的两项任务:
第一是不管千难万险也要冲进日本海;打击在那里不停肆虐的中国登陆部队和空袭部队;从海上保卫符拉迪沃斯托克;给远东方面军低落的士气以鼓舞。
第二是寻求一场舰队决战;歼灭中国那支传统浅薄、并且临时拼凑的轻型海军。至少要把它削弱得对苏联远东无法构成威胁。
思来想去;他还是觉得第二个目标更具现实性。完成港内整补工作之后;他下达了舰队全体出海的命令——远东大陆战火纷飞的时刻;他不敢让这支远征舰队偏安一隅;况且这不到万人的小镇已经被这将近2万名水兵吃得叫苦连天。
第一次鄂霍次克海战也叫〃幌筵岛海战〃;仍然具有前哨战性质。
根据情报;中国部分舰队在萨哈林岛中部集结;没有重型舰艇。而11月阴霾密布的天气正好可以减少空中威胁。顺利的话;手上2艘战列舰的强大炮火是敌人无法抗衡的。戈洛夫科命令;把航线直指捷尔佩尼耶(敷香湾);俄罗斯战斗风格就该这么简捷、明了。
刚绕过堪察加半岛最南端的洛帕特卡角;雷达就辨认出两艘日本老式巡洋舰的影子。那无疑是敌人的监视巡逻舰;现在属于中国。自己这支庞大舰队不被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戈洛夫科满不在乎、毫不客气地命令开炮。
敌人居然在转头逃跑的同时还敢于开炮还击!雾海中隐约看见那些炮口发出的萤火虫般的光亮。虽然舰队附近连一个爆炸的水花都看不到;可是这类渺小的示威寓意着什么呢?当一个家伙向你挥舞瘦小的拳头、却又往回跑的时候;你该猜测它后面埋伏了一些什么。
戈洛夫科有所警惕;命令舰队改变航向;左转20度。半小时后;舰队笼罩在幌筵岛的阴影下。戈洛夫科上将此时相信;岛屿能使敌人雷达增加辨认困难。
30海里的航程;幌筵岛被甩在身后。航海参谋报告:下一个岛群叫做〃温祢古丹〃。上将下令:全队加速到22节。
4时许;突然前导驱逐领舰〃喀山号〃发生爆炸!
水面隐约可见冒着微弱气泡的鱼雷航迹;使护航分队指挥官敏感地判断出;这就是那所谓的〃长矛〃。敌潜艇就在附近!
一场围剿开始了;10条驱逐舰围起大网;纷纷投下深水炸弹;直到戈洛夫科上将满意地看到海面漂浮起大片油渍和潜艇残骸。
红旗太平洋第二舰队重整旗鼓;航向西南;继续前进。
千岛;择捉岛。
顽强的栗林忠道将军终于使用渔船完成了对这个北方大岛的登陆。
从法理上明确属于日本的千岛部分已经到此为止。他困惑着是否需要继续战斗?当晚;东京发来一纸电文:吉田茂首相提名;由栗林担任内阁警视厅长官。
栗林向部队举行了告别仪式。并把进攻择捉岛上最后一个苏军哨所的任务委托给堤不夹贵少将去完成。
伯力(哈巴罗夫斯克)。
此时这个远东城市约有不到20万人口;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水陆交通枢纽。
自从邓华两栖纵队沿着黑龙江上溯;乘坐内河登陆艇和〃水牛〃、〃鸭子〃这些机动工具;冲过苏军在共青城河段设立的简陋水上封锁线;位于三江平原的伯力城就进入中国军队的攻击视野。
从南翼乘坐缴获的苏联火车赶来的许世友步兵纵队;先头部队也在伯力以南70公里的霍尔小镇与苏军接火。
……
从哈尔滨匆匆赶到伯力城的什捷缅科参谋长明白;虽然敌人进攻火力尚不猛烈;动作也还迟缓;但这个兵力空虚、无险可守的河港城市;防御的有效程度还不及海参崴的十分之一;它必将不可避免地陷落。
从共青城退防此地的普里卡耶夫上将;喋喋不休、但也十分正确地强调着:〃事实证明;针对敌军登陆威胁所做的沿海防范;唯一的作用是;极大地分散了自己的兵力!今天的恶果都是那时造成的!〃
简单交换了一轮意见之后;他握住老朋友普里卡耶夫上将的手;嘱咐他;提前准备好能够夜航的飞机。
苏联滨海边疆州。纳霍德卡港。
这个距离海参崴100公里的、拥有3万人口的潜艇基地港城;成为今日争夺战的热点城市。外围防线的苏联海军陆战团抵抗一轮后;渐次地撤往市区。
市区的最高建筑只有二层;建筑物楼顶;架着几挺郭留诺夫重机枪;这里就是守备团的指挥部了。
昨天;它北面18公里的屏障——小小的〃游击队城〃已经易手。
执行攻击的是华北联军宋时轮纵队。他们似乎认为〃游击队〃是他们的专利;居然在小小市政厅门前的俄文铜牌上;用刺刀刻画;加上了〃八路军DangerCode;游击队城〃的中文字样;令人哭笑不得。
哈尔滨。
叶廖缅科大将仍然坐镇这里;信心坚定地感染着这座江城里的12万苏军。
昨天;中国人的一支轻型装甲部队突然在西北方向50公里外的呼兰河畔出现!这是敌人切断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两个集群之间联系的明显迹象。
阴雨的天气妨碍〃伊尔10〃的出击;为了确保哈-齐之间的铁路畅通;大将果断命令第136摩托化师在一个独立坦克旅的配合下;越过松花江;前去歼灭这股敌人。
但是部队过江途中;突然传来天崩地裂一声巨响;松花江大铁桥炸断了。
担负大桥守备的满洲人民军552团惊惶失措地报告说;大桥遭遇敌机轰炸。但是叶廖缅科心里清楚;这样的阴雨中;根本不可能有敌机出动。他明白;或者是守备团玩忽职守;或者是混进了奸细;更可能他们本身就通敌。
〃执行战场纪律。立即把这个团全部缴械。士兵押送桥头负责连夜抢修;军官一律枪毙。〃大将向保卫部门发出命令。
齐齐哈尔。
列柳申科上将接到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要求他作好向西——海拉尔方向突袭的准备;但是顶头上司叶廖缅科大将命令他立即向东——哈尔滨方向出击。
手中已经缺编一半的第四坦克集团军;刚刚得到哈尔滨送来不甚充裕的补给。向西;回到祖国;无疑是有诱惑力的。可是翻越大兴安岭他没有把握。从龙江镇开始的苏联制式的宽轨铁路;却没有任何一台可供使用的机车。
向东;坚守哈尔滨;尽一份远东方面军成员的责任……可是那种自投罗网、陷入包围圈的直感太强烈了……列柳申科摘下军帽;痛苦地抱住自己的光头。
(365)
苏联境内;赤塔州。博尔朔夫山脉;涅尔琴斯克。
冈峦起伏的丛林中;杨得志少将放下望远镜;指着远方炊烟缕缕的小城;对身边的另外两位少将——陈士榘、黄永胜叹道:〃看清楚;老伙计们;这里就是著名的尼布楚了!〃
出发之前;他们接到林彪司令员派飞机专程送来的一包文件。封皮上有林彪用红笔签字:
〃毛主席亲手赠送。杨、陈、黄必读〃。
打开之后;是几本纸页陈旧的线装书。靛蓝色的书皮上写着:
《中俄尼布楚条约》。
几个人花了几天时间;还找来了部队里的文化教员;才弄清楚这份签订于1658年的两国条约;也才领悟了司令员强调他们〃必读〃的含义。
这里;就是300年前——不;288年前;中国与俄罗斯划定的边界线!
这边界稳定了将近200年。而在最近这不到100年间;一退再退;退到黑龙江边;又退到乌苏里江边……
西路三纵队受领了特殊任务——前出到博尔朔夫山脉和外兴安岭余脉;预设阻击敌人援兵的阵地。为此他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