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种选择
两个月前〃狮子城〃新加坡的神速攻取;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自身伤亡9800人;俘虏英印军13万多。
街头巷尾挤满了欢庆的人群。内阁得意洋洋地宣布:每家每户都发放啤酒2瓶、清酒3瓶、赤豆1包;儿童发放糖果点心一盒。
唉!皇国尚不富裕。今后愿有更多发放!
东条首相再次为东亚圣战的时机把握而踌躇满志。
战前征求意见;海军和联合舰队一些头面人物一再表示美国碰不得。山本大将也说;只有一年优势的把握。
可他们没认识到;日本永远不会有十分把握的。先天注定的皇国弱势;只能用激昂的精神;和精确的选择来弥补。
此外;与其说是看透了英美列强在太平洋的疲软无力;还不如说是〃萨顿〃帮他坚定了决心。
年初华盛顿的所谓〃阿卡迪亚〃会议;刚一结束;这位能干的萨顿少校;就从那个法拉格特广场军人俱乐部里搞到实况。驻美谍报组智海中佐迅速转报大本营。另一渠道——隐形墨水写成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航空快信;也对此加以印证。
其实那个乌合之众的26国会议;只不过就是决定了战争的顺序——欧洲优先;德国第一而已!
这不出所料。他们不会把日本列为首要目标的。这些白人种族主义者永远会这么干。他们就是那么自信;也是那么愚蠢。如果有另外一种顺序才是奇怪;他们没有别的眼光。
既然不把日本放在眼里;那么我更不必客气。这种时机;千载难逢。看看四个月以来的帝国吧。面积;人口;资源;战力……希特勒元首也自愧不如。
座机开始盘旋下降。厚木机场和东京湾在脚下忽隐忽现。午时已至;首相打个呵欠;感到有点饿了。
秘书西浦大佐端出一份寿司;一边帮他整顿行装;顺势察看窗外的高度。
突然;西浦发出一声撕心裂肺般的惊叫:
〃天啊!米国飞机!〃
惊疑中的首相急转身;舷窗边恐怖地闪过一个硕大的美机军徽。恍惚感到;一个狞笑的米国佬冲他招了招手。
史实:东条在降落时遇到杜利特机群。
寿司打翻在地。
但此时他还清醒地怀疑着:这架飞机怎么会是双引擎?
再看地面的建筑;已经腾起爆炸后的烟雾。
日本情报得悉;美国海军没有双引擎飞机。
(40)
华盛顿。白宫。4月21日。
总统秘书莉·汉德小姐送进两份刚译出的电报稿。
〃总统先生;记者招待会时间快到了。斯蒂芬森、沙利文、李普曼先生他们已经在外面等候。今天热闹非凡啊。〃
〃呵呵;肯定会的。我们终于还击了!电报都说些什么?〃
〃一份是日本大本营的公告;〃莉·汉德小姐撇撇嘴;〃说什么杜利特他们’鬼鬼祟祟、攻击平民目标、狂轰滥炸’什么的。还说什么——Doolittle(杜利特)的意思就是dolittle(小干干、成效甚微之意)。真气人!他们只能这么说吧。〃
〃哈哈;可以听出他们的恼火。〃罗斯福心情愉快;〃另一份呢?〃
〃就是你的卡尔迅。〃
〃有消息了!卡尔迅?也是你的;〃罗斯福一把接过电报;顺便调侃一句。
〃那个蓝眼睛上尉;过去写给我的几十封信都是转给你的呀!属于我的;只有信封和重复的邮票而已。〃莉·汉德小姐抗议说。而且邮票如果是独份的;她还要把它让给喜爱集邮的总统。
罗斯福笑着没再接话;注视着电报。
电报只有一行字:
〃香格里拉二期工程;开工。〃
(41)
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
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主持刑讯。5个在江西境内捕获的美国飞行员被轮番审问。看着他们吊儿郎当、满不在乎嚼着口香糖的神情畑俊六就生气。听听他们交代的起飞地点吧:〃亚速尔群岛〃、〃格陵兰〃;以及〃中途岛的’海艾尔’(法国地名)〃……
这些该死的东西。
海军坚持说;这次东京空袭是由米国陆军飞机进行的;因为海军没有双引擎飞机。大本营的分析中;从中国大陆起飞的判断也占了上风。这使〃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感到汗颜。可是这些扬基小子一个个扯得不着边际;直到现在也弄不清这般家伙到底从何而来。
一堆乱七八糟的供词着实使人怒火中烧。大本营又一再催问……没办法;只好如数电告吧。
畑俊六不耐烦地对通讯参谋鲛岛中佐喝道:〃电报照发!〃
(42)
海参崴。普里摩尔斯基机场。
发动机停止转动时;端着枪的苏联士兵从远处跑来。
杜利特空袭部队16架B-25轰炸机中;15架最终损毁。唯一一架的安全着陆是在这里——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北60公里处。
8号机组(绰号雪橇)因为风挡玻璃被击破;阻力增大;燃料明显不够消耗。机长爱德华·约克上尉决定作出任务规定中严格限制的〃万不得已〃时的选择——飞往路程短一半的苏联。
这是苏军的一个海军机场。
下士瓦沙警觉而困惑地带领警卫班;押解着五名美国飞行员来到上校面前。同样困惑的上校对着他们打了半天手势;双方无法沟通;上校派人拿来地图。
迫降机长爱德华·约克上尉与确认航线的汉顿中尉说了几句;于是在地图上从阿拉斯加到海参崴划了一条连线。
苏联上校点头道:〃欧亲哈喇绍(很好)。〃
然后作个手势;请他们进入了营房的食堂。
当晚他们享受了美味的鱼子酱和烈性的伏特加。
但是第二天真相大白。他们被宣布擅自闯入苏联领空;现在予以拘留。一架运输机把他们带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关进一处孤零零的房子。
(43)
缅甸。皎克西;中国远征军指挥部。
昏暗的军用马灯底下;史迪威中将正在审核给马歇尔的电报稿。
〃彬文那会战总体形势严峻。已命令东线第五军各部向漂贝、敏铁拉一带撤退。西线新38师(师长孙立人)出击得手;与日军激战并攻取仁安羌;救出被包围的英军7500余人(含新闻记者、传教士等)。日军继续增兵。
〃请务必开始考虑前日报告所提建议;开辟新的路线!以使援华武器物资不致中断。空中运输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依赖。
〃撤离中的指挥部今后将有一定的通讯困难。如无紧急情况;下次电报大约一周之后。〃
电报发出;史迪威连夜驱车驶向伊洛瓦底江前沿阵地;那里已被日军穿插部队撕开一道口子。
随着车轮的颠簸;枪声时而密集;时而断断续续。拒绝服从命令的杜聿明将军在布置炸桥。眼睛里布满血丝的史迪威;感到一阵阵身心疲惫。
史迪威察觉到;英国人没有保卫缅甸的决心和热情。
4月里;他致电马歇尔指出:〃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足以拯救缅甸;而韦维尔竟不向缅甸增派一兵一卒;亚历山大也一定得到伦敦的命令;要他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撤出缅甸。〃
事实正像史迪威推断的那样。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坦白写道:
〃在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看守缅甸;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建议比美国人这种胡思乱想更加令人沮丧。……对英国人来说;放弃100个缅甸也不比丢掉一个印度更重要。〃
中英联军放弃曼德勒;撤过伊洛瓦底江之后;英国人已无心作战;他们甩下请来的中国军队;径自向印度境内西逃;杜聿明则率领第5军;沿着铁路和公路匆忙向北退却。
史迪威清楚地意识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
(44)
华盛顿。白宫。
这是几个月来最热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
复活节后的天气和会场的热烈气氛已经不需要壁炉里的火苗来烘托。〃炉边谈话〃的主人今天只是简短回答那些踊跃的提问。
〃阁下;您怎样评价这次奇袭?〃
〃这对我们一度低迷的士气是一次巨大振奋。〃
〃那些飞行员们能够安全地回来么?〃
〃据我所知;没有一架飞机是被击落的。绝大部分都会脱离危险;救助活动已经开始。我们会尽一切努力使他们平安返回。〃
〃他们会获得荣誉么?〃
〃当然;难道你认为不会吗?〃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问得愚蠢了……〃
〃没关系。还有什么?〃
〃那么总统先生;〃《洛杉矶时报》记者劳拉问道;〃轰炸东京的机群是从哪个基地起飞的?〃
红光满面的罗斯福停顿一下;放在衣兜里的手指此时触到了那份电报。他幽默地眨眨眼睛。
〃基地?我想也许是——香格里拉;小姐。你认为不是吗?〃
金发碧眼的劳拉吃惊地点点头。然后是全场的笑声和掌声。
(45)
陕北上空。4月25日凌晨。
三个小时里;改装的B-25轰炸机一直在夜空中疾驶。舷窗外漆黑一片;偶尔闪过的几点地面灯火也是稍纵即逝。
亨利·惠特赛中尉心里有些茫然。这次任务会顺利吗?但是看到身后的上校睡得那么安详;他又感到担心没有必要。跟着一位突击大队指挥官行动;多半是幸运的。
午夜登机时上校随便问了一句:小伙子;训练过夜间跳伞么?
他挺胸回答:当然;长官。心里想;这不就是这次任务的首要条件么;否则怎么会挑选到我?
看看手表;离预计的时间还差四分钟。地面还是任何标志没有出现。会不会偏航?会不会通讯衔接有误?降落地点会不会有障碍物遮挡?一堆问号……他不禁又紧张起来;瞪大眼睛盯住窗外;远方天边现起一丝鱼肚白。
〃好了;在那里。〃身后传来上校睡意未尽的低沉声音。
惠特赛中尉有些妒忌地再次搜索一圈;才从天地交界处发现三个微弱的小亮点。他起身敲敲前舱;向领航员示意;那位用手势表示:已经找到目标。
约翰机长开始转舵;惠特赛踉跄一下坐回座椅;顺便瞥了后座那个瘦老头一眼;心说;就是不一样啊;特种兵得有一双鹰眼。
〃这个机组;相当使人满意。一路没出任何问题。〃卡尔迅接过惠特赛递来的伞包。〃该给他们请功。〃
〃几乎分秒不差。用我们地勤人员的观点看也是绝对出色。〃惠特赛一边背伞具一边搭腔;很想听这个传说中的卡尔迅聊聊他的传奇故事。可是上校照例保持沉默。
〃是否需要再叮嘱一下机组;按计划作好待命准备;上校?〃
卡尔迅沉吟片刻:〃不必。他们不至于出错。〃
三堆篝火越来越明显。惠特赛作好打开炸弹舱门的准备。由于飞机结构问题;他们只能使用这个出口。弯腰的时候他感到卡尔迅的大手拉了拉他背后的伞包背带——这是必要的检查。
这老头不坏;他想。于是又说出一句考虑很久的话:〃长官;有朝一日我也要申请加入突击队。〃
〃好吧中尉。可那要你的史迪威将军批准。〃
机械师把首先投放的一只大木箱挪移到预备位置。
两分钟后;他们先后跃入晨曦笼罩的山谷。
(46)
华盛顿;白宫;总统卧室。
这一夜;罗斯福失眠了。本来上床就比较晚;他还吃了安眠药。
久违了的胜利当然使他兴奋。虽然规模不够;但足以在这个历史关头给民众以鼓舞。
作为一个总统;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不能摆脱鼓舞民众的责任。一个出人意外的好消息;有时可以覆盖住一片鼎沸的坏消息;反之也是一样。然而;总统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位置和权力往往可以适当地把握历史进程。
是窗帘上一道缝隙影响了他的睡眠。
缝隙中天幕上;一颗星正好闪烁眼前;那光亮不明也不暗。他想按铃叫人把窗帘关好;但犹豫一下又放弃了。
幼年时在祖母身边仰望夜空满天繁星的岁月永远逝去了。
成年人面临的一多半是奋争和磨难;有如外祖父老德拉诺先生告诉他——中国人的那句话: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是的;即便是贵为总统也大抵如此。
星光在闪烁。相比之下;他更喜欢那种蓝白色的、耀眼的星团。那才能代表人生的追求。亮丽;燃烧充分;无忧无虑。而这一颗是温热的暗红色;此刻在窗帘缝隙中孤独地悬挂着。
这意味着什么呢?是在启示;今后仍然不顺利吗?所谓十之八九的不得意?
唉。红色的星……和中国的格言。
等一等!那本书;内政部长伊克斯推荐他读的那本书叫什么来着?哦——《红星;照耀中国》!读完它花了一个星期。学术出版界甚至赞赏那是〃30年代美国记者所建树的最大功绩〃……
思绪一下回到两个月前;年初2月24号;在白宫对作者斯诺的那次召见。
(47)
那天;年轻的斯诺应邀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坐下后有点拘谨;罗斯福帮他点燃一支烟;笑着说:
〃埃德加;你是记者;但今天我来采访你。〃
斯诺放松多了。罗斯福开门见山:〃我是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认识你的。你该是个中国通了。我们可能会谈到敏感问题;所以不供现在发表。〃
斯诺点头答应。
金恩上将、莉·汉德小姐、随侍医生都退去后;两人侃侃而谈。
〃埃德加;说说中国到底怎样?中国人喜欢我们吗?〃
〃我在中国内地访问;人们一听说我是美国人;往往伸出大拇指这样说:’罗斯福!顶好’。但没有对任何别国领导人这样表示。〃
〃呵呵;〃罗斯福笑了。〃说起来;我祖父德拉诺曾坐着帆船到中国;呆了好几年。他了解、喜欢中国人。但是讨厌日本人。那么;很高兴我们对中国看法一致。〃
后来的问题多由总统提出;斯诺作答。果然是一次采访。
——中国人和我们相处;要比和英国人相处得好吗?
——俄国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比我们美国大吗?知识分子中掌握俄语和英语的;那一种多?
——我年轻时的印象是;中欧混血儿长得很漂亮;而且往往奉公守法。你认为呢?中日结合的后代呢?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