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种选择
罗瑞卿默然。半晌想不通;又道:
〃深奥噻。如此说;苏联也来侵略;我们也感谢他喽?〃
任弼时呵呵大笑:〃感谢苏联侵略;那该是蒋介石!〃
〃罗长子;你急火火赶回来;不是说要报告重要问题?〃朱德问道。
〃哈;扯远了;险把正事忘了。〃罗瑞卿于是一五一十地汇报起来。
原来麦克阿瑟五星上将一直密切关注中苏战事。他曾根据力量对比;判断中国无力反击;不是对手。美国出兵的程序又过于复杂。因此美国采取外交调停、军事不干预的政策是有道理的;毕竟中国一旦投降、苏联速胜之后;美国脸面无光;外交被动。美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跟苏联结下冤仇。美国给苏联的劝告是温和的:〃适可而止。〃
美国一旦下注都是要站在胜利者一方;因为没有一个总统经得起战败、或者〃陪同战败〃之后的选民唾弃风暴。
虽然他理解政府立场;但是作为共和党人;麦克阿瑟将军有自己的观点。他的反共情结根深蒂固;与其说他关心满洲战场;不如说更关心西北和兰州。只是那里太遥远;他鞭长莫及。
从他擅长的登陆作战角度;他与他的参谋长萨瑟兰少将时常进行一些远东沿海的模拟推演。
突然爆发的奇袭海参崴;使他大跌眼镜;感到华北联军的战争谋略水平必须刮目相看。
他考虑良久;借着一次官方礼仪性聚会的时机;向华北驻军代表罗瑞卿将军提出一项建议。当然;是一个十足的秘密建议。
(349)
江西。鹰潭;国军第一航校。
〃814〃空军节就要到了;航校在筹备盛大庆典。
中国已是一个足以拿得出手的空军大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各个机种;型号虽然五花八门;总体实力却让人不可小视了。周至柔上将感到自己心血没有白费。
几个月来;航校接受了852架〃蚊式〃轰炸机;又派出了相应数量的飞行人员;从这里途经西安;飞往天水基地。
按照合同;英国人还应提供348架;但由于南洋婆罗洲冲突;而被中止。
空军司令周至柔把它们编为10个大队;统统派往西北战场。〃蚊式〃承担了兰州会战中期主要的轰炸任务。而P-47则在争取战场制空权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数量也减少了将近一半。
为了随时掌握家底;他又排列一遍目前空中实力:
战斗机:约1100架;含P47、P38、P51以及P40等若干新老机型;
攻击机:约1220架;过去以A20为主力;现在〃蚊式〃成为主力;
轰炸机:约400架;1/3是重型的B24;其余多数是B25;
此外;各型运输机和辅助性飞机;还有560架;不算教练机。
盘点下来;总数已有3280架;真的不算少了——几乎相当于1941年德国用于对苏联发动进攻时使用的力量——但仍然可怜:面对的苏联中亚、后贝加尔方面军;两个空军集团军就超过了2000架作战飞机;而第三个空军集团军正在调往前线的途中。
满洲方向还有苏联一个空军集团军和一些海军航空兵;估计兵力合计超过1400架。但那没让周至柔操心——共产党首当其冲;不得不自己顶。
至于共军-华北联军的实力;情报分析是:
战斗机:打到现在;估计还剩下500架左右;以欧洲带回和新近买到的"野马"为主力;机型较为单一;编为4个空战联队。
攻击机:内线报告说还保有400架;3个攻击联队;拥有较先进的A-26。
轰炸机:B24和B17各一个联队;200架;据说B17是那个有亲共倾向的杜利特将军帮他们廉价搞到的——条件是不得参加内战。
运输和辅助飞机:这个数量偏大;接近500架;甚至拥有欧洲带回的远程型C82(解放者运输改型);或许是他们有一支伞兵的缘故。不过伞兵对付苏联?嘿嘿。……
华北联军空军总机数是1600架;不算海军航空兵。
总体考量;中苏战场上空的对抗;大致均势;数量平衡。但差距在于:人家只是四个航空集团军;你的是整个国力!人家能够自产;你还只能外购。
苏联啊;它的整体国力是多少呢?始终没有准确情报。上万架的保有量是个偏低的估计吧?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越来越繁重的空中任务;周至柔上将不得不一再向委员长提出增加飞机的要求。
航校自身倒是越来越现代化。教学相长;师资充裕;设备日新月异;招生也够理想——三所航校;在校学员已经达到4500人。加上前线是在国土之内;被击坠的飞行员多数能够获救;再上蓝天。所以没有后继乏人之感;甚至还支援了华北联军200名学员——收获是;建立了情报渠道。
国军飞行员向来享受军中〃天之骄子〃的地位;这是从陈纳德时代就定下的规矩。这位老将军最近又被委员长派回美国;在航空界活动;为国军争取新的空中武器来源。只是他选购的机型相对老化;可能还是为了省钱的缘故。
但这就要迫使前线飞行员多付出血的代价。
最近好几个他的得意门生无辜牺牲了;美国前来自愿参战的飞行员;都不肯驾驶那些老型号的飞机。
想到抗日战争前期;冤死的那么多优秀飞行员;他感到痛心。如果这些老型飞机早几年;在它们的黄金岁月来到中国;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高志航、刘粹刚、李桂舟、陈怀中……
唉;这些都是无可追悔的遗憾。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吧!
为了保险起见;周司令命令;把拥有31。5架击落纪录、号称〃中国第一王牌〃的柳哲生上校调离战场;担任鹰潭航校总教官。
他希望在培训新人的同时;也为国家保留一些拔尖人才;以便在明天和日后〃814〃空军节的时候;让人们能够向一位活着的英雄;献花、喝彩。
(350)
甘肃。兰州。
这个三十万人口的西北重镇;此时十分之九的居民已经四散逃离。残存的不到三万人。用土坯和鹅卵石搭建的房屋;几乎所剩无几。让居民受不了的还不是那些触目惊心的黄土和钢铁所构成的废墟;而是那遍布全城、无暇掩埋的尸体和盛夏8月里弥漫四野、令人作呕的尸臭。
黄河变成了红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宋美龄女士坚持不肯接受薛岳司令长官要她化妆成难民、趁夜混过封锁线的建议;激昂的发表了广播演说;表示:〃与兰州共存亡;与将士共存亡!包围一日不破;美龄一日不退!〃
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能否认这篇演说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为之瞩目。二十世纪中叶一位传奇的女英雄在中国的大西北;在两大民族的喋血鏖兵之中;凭借着当代技术传播手段;活生生地浮现了。
国军汤、杜两大兵团呼喊着口号;冒死冲击;60万兵马减员三成;终于冲破了苏军反复增援、不惜代价坚守了87天的阻击线;与薛岳不足半数的守军会师在黄河之滨;与苏军隔着坍塌的大铁桥和血色的黄河水隔岸继续对峙。
〃不卷刃的钢刀〃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反复千次的剁砍之中;到底失去了往日的锋利。巷战里;那些手持美式〃巴祖卡〃和沈阳造的〃铁拳〃、带着纳粹钢盔和日本〃铁帽〃的中国兵;一半成为〃坦六集〃履带下的冤魂;另一半则是那些冤魂的索债者。
8月15日;崔可夫大将命令;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为了战时需要;临时缩编为近卫坦克师。克拉夫琴科上将送往后方野战医院。
同时缩编的还有第53集团军。
榆中甘草店。失去双腿的格涅奇科少将在昏迷中被俘。
苏联方面没有责怪他。崔可夫提出以己方俘获的国军黄维中将;与格涅奇科少将进行了交换。
鏖战双方还没有罢休的意思。
兰州东南方向;白崇喜上将已经带领桂系为主的40万人兵团;迂回过临洮;插向青海的民和;北侧;孙立人中将的整编机械化38师(相当于苏联的军)也攻取白银;窥视永登。苏联中亚方面军初呈被围之势。李宗仁再次就任战场总指挥。
而西北方向;一支由四个集团军、30万人、800辆坦克组成的机械化大军;在波格丹诺夫上将率领下;正在风尘仆仆;穿越河西走廊;向着烽火燃烧的战场;风驰电掣地疾进。
黄土高原上空;8月秋高气爽。
航空兵的战斗更是几乎没有一天停歇。一方是空战技术略逊;但拥有美式装备优势;另一方是飞机航程虽短;但具备长期作战经验。
有趣的是;双方被击落的飞行员中;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美国人!
一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中尉在跳伞后居然遇见了他的同乡、幼年玩伴;另一个原第8航空队的机械师;在战俘营找到了曾与他同机组的机枪手;更传奇的;说是某麻萨诸塞工学院就读过的飞行员;驾机空中;猛追他当年的同学兼情敌……
这些战后不甘于国内平凡工作岗位的牛仔小伙子;用这种令人嘬舌凸眼的方式;向人们宣示:西半球的某个自由国度;无奇不有。
苏联和中国军方对此均感困惑。但技术人力、尤其是飞行员的缺乏;使得两国无法拒绝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天性喜欢冒险的扬基们。尽管两国都对这些自由主义分子的忠诚度和保密信用存有怀疑。
(351)
五泉山中;洞穴工事。
洞口新挂上一块大匾;上面是委员长方正遒劲又古板的手书大字:
〃西域美庐〃。
在这里;宋美龄终于召见了陈庚。
打量一阵:不算魁梧的身躯;圆脸盘上戴着一幅圆圆的眼镜;仿佛是个书生的外表。纱布缠着僵硬的脖子;左胳膊吊在胸前;腿也有些一瘸一拐。衣冠不整;军帽却十分端正;身上还散发着硝烟气。
〃听说是你——20年前把委员长背下火线?有这回事?〃
她没听丈夫说起过这件事;倒是这次战火倥偬间;灌了满耳传言。
〃东征那次。只是劝校长离开危险的地方;在他走不动时搀了几把。〃
宋美龄点了点头;觉得陈庚还够诚实。
〃你们保护我;牺牲了不少人。那位旅长;他姓……哦;什么来着?比较少见的……〃
〃皮定均。那是我们毛主席的爱将;很年轻……〃
〃是啊;真遗憾。战争如此残酷;〃宋美龄打算展开话头。
〃所以;委员长夫人;我们不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内战中;再付出那些生命的代价了。〃
这句话倒是被陈庚先说了。宋美龄只好应酬几句:
〃那么;陈庚;委员长会奖赏你的。〃
〃已经奖赏过了。——他送给了我们几千发钨芯炮弹。因为我陈庚个人是无力保卫夫人您的;这是对华北联军的谢意。〃
〃可是;毕竟你个人尽了大力;〃宋美龄指指陈庚脖子上的枪伤。似乎指望他条件反射似的立正回答:〃愿为党国尽忠!〃
〃尊敬的夫人;请转告校长:只要校长海纳百川、包容我党;全意为公、谋福与民——那么陈庚仍然是他的学生。〃
宋美龄无语了。陈庚。黄埔三杰之一?厉害呀;成套的统战说辞;竟用到委员长夫人、当代民族英雄的头上来了!看来他是有备而来……
没有人敢这样对蒋夫人说话。每天的收音机广播中;她听到的都是令人陶醉的赞不绝口。她感到;自己的魅力与威望;甚至连委员长的也加在一起;还难以征服这些死硬的共产党人。
他们的哲学是他们得以存在、发展的动力;这与委员长雄心勃勃要削平的其他山头;具有最大的不同。
唉;那些主义之争;多么的迂腐和荒唐!跟我有什么关系?爱什么主义就什么主义去好了!女人不需要什么主义;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可感的日子;需要的是不必太多、但一定要够用的钱;和一点点、一点点;只比别人略多一毫米的小小虚荣。
87天啊;整整三个月;她蹲在天天听见炮声的地洞里;象土拨鼠一样的生活、忍耐着。撑持她的只有那台老式收音机……她从那里倾听丈夫和全国各界的问候与呼声;倾听世界各地、甚至敌国苏联的评价和赞美;倾听姐妹和晚辈们的思念与担心;倾听基督使者的布道、感受宗教的庄严神圣……
这台收音机成为她87天里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将成为皋兰诸峰的镇山之宝、〃西域美庐〃的传世福音。
可她毕竟是个女人。饮食起居、沐浴更衣;甚至最简单的照镜子都有那样的诸多不便;与她习惯了的生活形成那样巨大的反差。这都是因为这场可恶的、把自己莫名其妙卷进来的战争!
她不喜欢战争。本来么;哪个女人愿意天天鲜血淋漓、心惊肉跳?只有男人才喜欢跑到那些血里火里去卖弄勇敢、使性逞风发膘……这是另一种虚荣。
女人可以偶尔欣赏一下战火;但怎么可以当成一种终生爱好?想到这里;她甚至感到有些痛恨自己的〃达令〃了。
还在抗日时期;与共产党、与史迪威发生矛盾的时候;她就持这种态度——各走各的路;谁也不要干预谁、强加谁。这是她在美国长大所自然形成的自由主义精神。
即使夫妻也要如此——过不到一块儿;就分房睡。吃不到一起;就两桌吃。对于中共的存在;她赞成白崇喜的处置主张——割席而坐。
划出一块地方;给他们过活去好了。陕北就陕北;东北就东北;有本事朝鲜搞到手;这样最好——〃勿要同阿拉绞在一道。〃
喜欢么;就来往来往;不喜欢么;就不理不睬。打什么打呀;啊油!一天天头破血流的……黄埔师生啊;整天么打在一起;搞的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礼崩乐坏;没有规矩了呀。
史迪威的处理不是挺好的么?他要打仗;把他送给共产党么好了;结果他不也就如愿了么?你不也就省心了么。两个人见面行礼;客客气气;再也不必生闲气了呀。搞不来么搞什么搞。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