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种选择
人后来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代管理精英。
但是今天同李富春见面后得到的讯息使他怏怏不乐、眉头紧锁。
俩人坐在面海的咖啡座前闷声不语。
6月份;华北和东北进入抗苏战争状态之后;中共对党内机构进行了分工。
毛泽东、朱德、林彪、叶剑英组成了前敌工委;负责指挥作战;任弼时、陈云、贺龙组成了北方工委;负责北方经济协调和战场支援;刘少奇、张闻天、彭真组成了南方工委;负责南方〃国统区〃的组织发展、情报汇总及合作抗战;周恩来、李富春、陈毅组成了海外工委;负责争取国际援助、团结海外各界力量、拓展外交空间、反击国际打压。
应该说这个分工和布局相当有效;各个工委的领导人都施展了才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初步扭转了前期被动局面。
上个月;周恩来接到南方工委书记刘少奇、张闻天的来电;就〃琼崖纵队〃撤离海南岛事宜征求他的意见。
琼崖纵队是海南岛上唯一一支非政府武装力量;约有5000余人。犹太商团和移民进入海南岛从事商业开发以后;南京政府提出;为避免潜在冲突的可能性;要求琼崖纵队迁出海岛;到大陆任一战区参加作战。蒋介石派出何应钦、张治中;与中共南方工委书记刘少奇会商此事。
恰巧在北加里曼丹形势吃紧期间;驻守那里的龙云司令长官表示:欢迎冯白驹带队伍成建制地编入他的〃护侨铁军〃。因为龙云面对国际压力;感到自己手里的五万人马显得单薄;而逐渐聚拢的华侨中又很难选拔有素质的兵源;国内又基本切断了他的征兵渠道;而他更不希望由〃中央军〃来增补他的兵力。
长期在热带雨林地区生活战斗的琼崖纵队;由于历史原因早就与南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白驹等领导人分析过后也认为;北方战场未必适合这些从未穿过棉衣的战士;也不缺这点人力。与其在本岛坚持不走;同老蒋闹翻;等着他来围剿;不如名正言顺下南洋;在正规补给下;护侨作战;为国立功。
刘少奇代表南方工委原则上审核并批准了他们的意见;同时电告北戴河中央军委和前委。提出的分析是:
〃琼崖纵队15年来在毫无补给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可歌可泣。为避免今后补给仍无着落而遭受损失;同时也避免给予南京当局以我党缺少合作诚意、维持摩擦的口实、扭转前一阶段未能积极参与抗苏战争的国民印象;决计尽快将冯白驹所属琼崖纵队撤离海南;组成’华北联军南洋独立旅’;赴婆罗洲开辟新的根据地。〃
不知什么原因;电报中忽略了〃请示〃的字样。前委方面也没有及时答复。或许因为军务倥偬、大战在即;来不及排上日程讨论判断。等了一周不见答复;南方工委便安排了琼纵和部分原根据地(主要是白沙县)群众在岛西八所海港登船南下。
老蒋倒是欢喜地表现出胜利者的豁达;及时派出船队不说;还以供应沈阳方面10000吨航空燃油和200名飞行学员作为交换筹码。
冯白驹等海南中共组织从30年代起就接受周恩来的领导——周的主要军事助手李硕勋就牺牲在海口——因此南方工委致电海外工委;征求周恩来的意见。
周迅速复电表示同意;并作出相应配合;与南洋华侨救国基金会打了招呼;协助接应冯白驹南洋独立旅5000人和白沙县居民万余人。他认为这是一件有利各方的好事。
但李富春传达的消息使他心情沉重。
毛主席批评了这项举措:〃着什么急给老蒋腾地方么!〃
主席在小范围会议上严肃指出:〃看来南方工委在理解党的路线上存在着右倾偏向。海外工委也不应当赞助这种非组织串连。〃
最新的动向是;中央调整了南方工委的组成;刘少奇调任华北区总工会主席;张闻天调任党内理论研究部主任;南方工委的工作由任弼时、邓小平同志主持。
对于海外工委擅自同意琼纵撤离的〃非组织活动〃;本来准备给予一次党内警告处分;但考虑到海外工委近来在组织军备、筹措资金方面成绩不斐;处分从轻了;只是在政治局范围内通报批评。
周恩来心情复杂地听完李富春的传达;一边考虑着自己的检讨书;一边想起前天福莱斯特那一通对美国政界发泄的牢骚不满;不禁脱口感叹:〃一家一本难念的经啊。〃
是耶非耶?孰是孰非?何人裁决;据何裁决……
想起当年;中学老师的一个课堂考问:〃诸君为何而读书?〃同学纷纷回应;或曰吃饭穿衣;或曰光宗耀祖。当时12岁的周翔宇起而应答:〃为中华之崛起。〃
那个少年时代理想;假以36年奋斗;是否能说;庶几近焉?
中华崛起;路漫漫其修远!吾人仍须上下求索。
(360)
天水。伏羲庙;西北战区司令长官行辕。
淅淅沥沥的雨中;李宗仁大将军也在体验着痛苦。自雅典阅兵以来;他还从未有过大喜或者大悲。
在他近日反复督催的〃左翼大迂回〃中;桂系兵团完成了青海越境穿插的大动作;在月底前终于到位。他松了一口气;回到天水;正打算将行辕前移西宁;以便就近指挥兰州会战;不料噩耗传来;顿时使他泪下如雨。
——他的多年密友、股肱近臣、战场兄弟白崇喜上将;本着李司令长官〃亲冒矢石〃的口训;上午赶赴前沿视察接敌战况;一去就没有回来。
消息还传得飞快。当晚截获的苏军电报中;就出现了〃狙击炮火准确有力;击毙敌军一名上将及随从共四人〃的字句。
李宗仁老泪纵横;在灯下亲手整理健生的遗物。他不知道;一向主张〃亲冒矢石〃的自己;该怎样向白夫人交代。
兰州大喋血已经持续120天;胜负仍然未见分晓。国军在此地投放了薛、汤、杜、李四大兵团;加上胡兵团残部;已逾150万人。苏军中亚细亚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也两番追加;达到80万人。双方都再次饱偿了〃沙场鏖兵〃的滋味。
兰州局面;对双方来讲;已成骑虎之势。谁先落下虎背;谁就可能先被摔死或者吃掉。大兵团投放之后;如果不能达成战役目的;又不能成功安排有序撤退;势必造成崩溃;那么丧师数十万的危险并非妄言!
痛定思痛;李宗仁决计复仇。他严词勒令前线空军司令、总裁内侄毛邦初上将;派出全部前线空军26个大队;日夜轮番轰炸苏军阵地和补给线——〃不允许前线机场弹药库存在两个基数以上;我要派人每天检查!〃
同时李宗仁致电周至柔空军上将;要求全部7个大队的远程轰炸机在9月中旬以前在甘肃天水野战机场集中。他要用局部优势的空中力量;对这个骁勇顽固的崔可夫那条生命线;发动一场残酷的空中绞杀战!
李宗仁戎装照
吉林;白城。当天也是淫雨霏霏。
一兵团参谋长江拥辉从吕正操、周桓纵队指挥部作战室走出;来到西院林总的小房间。在门口;他听见林彪在房中喃喃自语:
〃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
江拥辉愣在门口;不知是进是退。
林彪这几天也在郁闷。
开原战役胜利之后;外部的他声誉鹊起;内部的他却饱受抨击。典型的议论是:为什么不能做到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一位英国战地记者路易斯在大连出版的《北中国晨报》上撰文;认为〃林将军仍然缺乏那种隆美尔式的胆略和气质。在捕捉战机的敏感和魄力上;东方人传统的求稳天性造成了这一差距……〃
包瑞德将军带领的武官观察组也对一兵团不组织大规模追击、趁势一举拿下重镇长春表示大惑不解;认为林对到来的胜利估计不足。
此外;由〃毛、朱、叶〃落款署名的电报询问:〃有无把握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在短期内再打几个这样的胜仗;以配合海军进展?〃
林彪的回应是;一概置之不理。
他把自己关在那间土坯房里;整日研读那本《坦克;不能总是前进》。
与十年前那本《坦克;前进!》不同;古德里安在这份笔记里;痛苦地总结了装甲兵在现代战争面前暴露的弱点和不足。他不再主张一味的神速突破、打敌人的措手不及;而是反复强调后勤保障、时机选择、精心准备;主张赢取那种〃有后劲的、能够应对反击、特别是空中反击的、能控制的胜利〃。强调装甲兵使用的弹性;珍惜那些宝贵的、训练有素的兵员;和来之不易的装备。这些都是德军用无数血的教训换来的痛苦心得;十分符合林某人的带兵用兵之道。
对那些不知内情的批评他根本不在意。
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说得容易。他们了解我们的后勤供应和物质保障么?油弹补充远不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装甲追击战。
反驳那些舆论就会暴露自己的底牌。他深知;在机械化作战方面;华北联军还是不折不扣的小学生;而苏军使用坦克、飞机协同作战的历史战例随便屈指已经过百。我们手上这点可怜又可贵的装甲兵力岂能孤注一掷?
更重要的;根据徐老虎徐海东送来的情报;牡丹江方向的苏联第一集团军已经绕过徐向前第三兵团的防线北翼;迅速向哈尔滨地域集结。
黑土地之狐不是白给的;林彪才不会去钻那个圈套。
谁也不知道林彪此时出现在白城的目的。而且也确实没人注意这个轻车简从、衣着普通、不佩军衔、搞不清来历的中年军官的行踪。
林彪主意已定:启动〃三节鞭〃作战。
他指示江拥辉;细节严格保密;只把要点上报北戴河军委。
果然两天后;收到一大批质问和怀疑。主流词汇是要求他〃慎思、明辨〃。
林彪继续默不作声;但是各项准备是一个程序不差。
井冈山时期20几岁的他就得到过这样的评价:〃蔫人主意大〃。他在日本人源田中佐那里听过关于山本五十六坚持珍珠港袭击和中途岛作战方案时的表现。他想;老小子有骨气!
就是这样。谁要是不同意;老子就以辞职相要挟。
(350)
南洋。婆罗洲;斯里巴加湾港口。
又是一船石油成品启航开往广州;另一条等候泊位的油轮进入码头系靠;船上走下一群土头土脑的大陆妹。这是龙云司令长官的长远打算——为了稳住军心;长期割据一方;他得给那〃铁军〃里数万名光棍小伙子们解决讨老婆的难题。
龙云的烦恼;来自于最近内外交错的压力。
〃护侨铁军〃倒是威震北加里曼丹;无论是英国、荷兰还是印尼;一时都无力发动攻势。停火和善后谈判在新加坡和香港已经进行了两轮;对方的立场明显松动——从一开始强烈谴责〃新殖民主义〃、威胁以舰队驱逐龙云势力;到逐渐承认现实;坐下来仔细考虑划分方案。
龙云热情款待了国民政府的王世杰外长。是他;秉承了蒋委员长的旨意;在谈判中以香港为筹码;巧妙打压了对手中态度最强硬的英国代表欧文爵士。
在丘吉尔时代曾与蒋公达成过共识——中国出动远征军到巴尔干参战;为英国防范苏联势力那时可能的巴尔干扩张。英国则以政治上支持南京政府、军事上扶持中国建立一支中等规模海军、并以10年为期归还香港为交换条件。
不料这些共识没有作为协议条款而正式签约;只是两位领袖的私人承诺。双方各取所需;远征军很快就成行了;中国也迅速得到了〃西洋舰队〃和当时英国力所能及的军需保障。那一年多是中英历史上少有的〃蜜月〃时期。
随着战争在核爆中嘎然而止;丘吉尔首相也在失算的大选中成为在野人士。新的工党政府不肯承认没有正式协议文本的所谓〃领袖默契〃;而蒋介石当时由于处心积虑地策划北方〃一箭三雕〃;也没有催促英国首相交接时对香港地位的确认。因此造成了一桩遗留的公案。
南洋护侨事发;双方各执一词:加里曼丹是英、荷传统殖民地不假;战争中日本为收买人心给予过当地〃独立〃承诺、战后兴起的独立运动成为历史潮流也是真;而为南洋早期开发作过贡献、眼下在排华骚乱中身受其害的数百万华侨;需要有一块安身立命、安居乐业之地也是现实问题。
但是各方都明白:最关键、分量最重的砝码;还是龙云这支〃护侨铁军〃的存在。没有它;就没有人肯坐下来谈判。
既然龙云举足轻重;为何还要烦恼呢?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破天荒地有了一支来自祖国的军队护佑;南洋各地、特别是印尼各岛上的华侨纷纷向北婆罗洲(北加里曼丹)集中。原来人口不过万余的斯里巴加湾小城;短时间增长了几十倍。沙巴地区的山打根、斗湖等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港城;也聚拢了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在外敌虎视眈眈、声言驱逐的此刻;〃护侨铁军〃的任何撤离的举动、甚至传言;都可能造成灾难。
龙云也有心长据此地。
云南恐怕老蒋是不让他带兵回去了。而不带兵马的迁移就像兜里没有钱的资本家;除了给人敲诈;还有生命危险。他决心把这块森林茂密、有山有水、有城市有码头、有石油有工厂、有锡矿有橡胶的、方圆10万公里宝地当成根据地来建设了——华人在这里已经聚集了逾百万的人口;而且还在逐月增加。
当地侨领罗元叔用往事点醒了龙云。
将近两百年前;南洋华人就在这婆罗洲岛上建立过一个〃兰芳大总制〃的组织;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准共和国〃。
那时来南洋打工的华人被中国清朝乾隆皇帝称为〃天朝弃民〃。为了生活;他们组织了不少〃同乡会〃;后来联合起来;成立了以东万律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