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7时许,前沿雷达发现6架小型机向大陆窜来。
塔台上飘起了〃一等准备〃的红旗,紧接着,2颗绿色信号弹在机场上空腾起。顷刻间,在航空兵某师副师长李振川率领下,杜凤瑞和他的战友们驾着8架战鹰腾入高空,排着威武的队形,穿云破雾向战区疾飞。
〃左前方50公里,敌机6架,注意搜索。〃耳机里传来了地面指挥员关于敌情的通报。
〃明白!〃杜凤瑞和战友们睁大眼睛,在茫茫长空四处搜索。
〃1中队保持高度,2中队爬高。〃无线电里又传来了地面指挥员的命令。2中队接到命令,立即爬升,同时,故意在空中划出4条白色烟带,诱惑蒋机上钩。
6架F-86在国民党空军第5大队少校指导员路靖率领下,正鬼鬼祟祟地向龙田地区靠近。突然,天空中出现4条白色烟带,〃共军飞机!〃路靖先是吃了一惊,接着仔细观察,发现对手只有4架飞机。路靖心里不由得打起了算盘:今天是〃双十节〃,如果今天能打下几架〃共军〃飞机,那可是露了大脸,定会受到蒋总统的大大嘉奖。路靖越想越美,他忘乎所以地率领6架飞机追了上去。
2中队见蒋机已上钩,调过头来,与其混战在一起。与此同时,在低空隐蔽埋伏的1中队也冲了上来。2个中队合兵一处,与蒋机展开激烈战斗。天空中顿时炮声轰鸣,硝烟四起。
杜凤瑞紧紧跟在长机后面,一面掩护长机,一面寻找战机。
〃左前方有4架敌机!〃接到通报,杜凤瑞跟随长机向左前方的4架蒋机勇猛冲去。正当长机向前面的蒋机攻击时,1架蒋机从后面偷偷袭来,并向长机开了火。杜凤瑞一见情况紧急,马上报告长机:〃3号,敌人向你开炮了,敌人向你开地了!〃同时加大油门向开炮的蒋机扑去。
在杜凤瑞的掩护下,长机脱离了险境,然而杜凤瑞却陷入4架蒋机的包围之中。面对4倍于己的强敌,杜凤瑞面无惧色,东冲西杀,设法咬住了蒋军2号机,连开数炮,这架蒋机立刻冒出一股黑烟,翻滚着向下坠去。少顷,正在坠落的蒋机弹出一顶黄色降落伞。蒋军飞行员刚一落地,就被从四面八方围过来的民兵活捉。经审问,跳伞的飞行员为国民党空军第5大队27中队少尉张乃军。
打下张乃军后,杜凤瑞刚把飞机拉起,这时,1架被战友追赶的蒋机正好从他的侧下方飞过。杜凤瑞暗叫一声:〃来得好!〃一头猛扎下去,咬住蒋机,又是一阵猛打。可是,狡猾的蒋机一侧机身,躲过了这狠命的一击。
〃真可恶的东西!〃杜凤瑞暗骂一声,继续咬住不放。惊慌的蒋机使出浑身解数,突然垂直下降,一头钻下云层。杜凤瑞打开加速器,紧紧跟上。
杜凤瑞利用米格-17速度比F-86快的优势,很快追上了蒋机,600米,400米,300米。。。。。。〃咚咚咚!〃一阵急促的连射,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射入蒋机机身。〃轰〃的一声巨响,蒋机凌空爆炸。
杜凤瑞见结果了前面的敌机,刚想拉起,可是1架蒋机向他开了炮。炮弹击中杜凤瑞座机,他试了试,杆和舵都已不听使唤,战鹰直往下掉。岂不得已,杜凤瑞跳离心爱的战鹰。刚跳出座舱,飞机就爆炸了。
杜凤瑞沉着地拉动着伞绳,调整着方向,徐徐向地面降落。离地面只有几百米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安然降落了。可是,就在这时,一个穷凶极恶的蒋机从云中闪出,恶狠狠地向杜凤瑞射出一串罪恶的炮弹。。。。。。
杀害杜凤瑞的那架蒋机也未逃脱覆灭的命运。在人民空军高炮部队万炮启发的轰击下,一头栽进大海。
杜凤瑞一举击落2架F-86、血洒长空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地。老革命家谢觉哉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赋诗赞道:〃矫健腾挪海上鹰,砍樵孩子是英雄,身如钢注心如火,照得东南一望红。〃1964年,国防部将杜凤瑞生前所在的飞行中队命名为〃杜凤瑞中队〃。
10月10日的空战,国民党空军没有给〃双十节〃传送什么喜讯,而是报了丧音。侵入大陆上空6架F-86,被揍下来3架。然而,台湾当局为了掩人耳目,采取了欺骗手段,竟然宣称:〃在空战中,我击落中共米格-17型机4架,击伤米格-17 2架,另与我机互撞坠毁1架。〃更可笑的是,跳伞被俘的张乃军竟被描绘成〃解救战友,奋不顾身,壮烈牺牲〃的〃英雄〃。1959年6月30日,张乃军受人民解放军宽大处理,获释返回台湾。台湾当局的欺骗把戏从此大白于天下。
经过10月10日空战的打击,国民党空军再也不敢派大机群到大陆上空侦察、袭扰,人民空军一举夺取了海峡及沿海地区的制空权,取得了入闽作战的最后胜利。
刺破青天锷未残
——人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RB-57D高空侦察机
1958年10月6日,对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国空军的序列当中出现了一支代号为〃543〃的神秘部队。它就是中国空军第一代地空导弹部队。
神秘的〃543〃
地空导弹在50年代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防空武器。它诞生于40年代末期,一问世即受到各国军界的青睐。当时只有苏联、美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种尖端武器。为了保密,这些国家对地空导弹的研制装备情况一直守口如瓶。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然而,百余年来遭受外国列强肆意欺凌的历史,使新中国领导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腰杆硬,就得把国防搞上去。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同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
1957年9月,分管武器装备的聂荣臻元帅亲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同以别尔乌辛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谈判,历时35天,于10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苏联将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其中,在地空导弹方面,苏联答应向中国提供代号为SA-2(北约称之为萨姆-2)的地空导弹兵器。同时,苏方将派专家组来中国帮助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并派1个萨姆-2建制营的官兵前来教会中国空军1个营。
在引进地空导弹的同时,中国空军的地空导弹部队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之中。
1958年6月5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营宣告成立。
11月19日,1营营长张建华等一行21人奉命前往满洲里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
11月23日晚,满洲里火车站。
位于中国北部边陲的满洲里已进入隆冬时节,天气奇寒。当地居民大多已进入梦乡,但满洲里火车站周围仍有三三两两的人影在走动,他们大都是有关方面派出的便衣警察。
站台上有20多人身着皮衣皮帽,搓手、跺脚,来回走动,并不时朝苏联境内方向观望。
人群当中除了有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营营长张建华中校外,还有苏联国防部驻中国国防部代表卢任斯基中将以及中国国防部导弹研究院教导大队大队长孙式恺中校。
他们来此地的目的非同寻常,是接收苏联援助中国的第1批地空导弹兵器。
随着一阵汽笛的长鸣声,1列国际专列由远而近,缓缓驶进车站。列车没有靠近站台,而是混在车站无数的货车之间。显然,这样做是为了便于保密的缘故。
列车的前后是闷罐车箱,里面坐着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列车中间是一节节长平板车,车上褐色帆布紧箍着神秘的〃货物〃——萨姆-2地空导弹。
萨姆-2是一种半固定式全天候型中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它的作战半径最大达30…48公里,高度22…32公里,单发击毁飞机概率为70%,3发齐射命中概率可达97%。它由无线电制导,具有抗杂波、回答式和消极干扰的能力。因此,萨姆-2具有射程远、射距高、速度快、威力大的优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防空兵器之一。苏联在50年代中期才用它装备部队。
从这天开始,一批批萨姆-2陆续通过满洲里,进入中国境内。到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10月15日协定〃为止,中国总共从苏联进口5套萨姆-2兵器,导弹62发。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就是靠这些兵器作战的。
导弹顺利接回来了。10月30日,空军通知北京军区空军和南京军区空军再各组建1个地空导弹营。
北京军区空军,李际泰副司令员办公室。一次重要的谈话正在进行之中。
〃这么着急把你找来,是要交给你一个紧急学习任务,去掌握一种尖端武器。〃李副司令员表情极其严肃地对高炮团团长岳振华说道。
身为当时全国第1个100毫米高射炮团团长的岳振华闻听此言,神情不由得为之一振。要知道,在50年代,100毫米高炮已算是〃尖端〃武器了,现在有更尖端的武器要他去掌握,这不能不使岳振华心情感到一阵激动。
〃从今天气你调离高炮团,担任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2营营长。〃
团长去当营长?岳振华一脸的迷惑。
〃好,我马上回去交待工作,带行李来报到。〃岳振华起身准备辞行。
〃不,你不要回去了。我已经派人去给你取行李了。〃
岳振华仿佛掉进了迷宫,脑子里的问号越来越大。
1958年12月26日至30日,一纸调令,2营196人,从45个大小单位齐聚北空干部处报到。
晚上,几辆卡车载着2营官兵朝郊外开去。卡车左拐右拐,足足开了有个把钟头,来到一个荒凉处停下。哨兵在仔细核查了带队人和司机的证件后,才摆摆手,放车入内。
营区内一片漆黑,没有丝毫的光亮。次日醒来,大家才看清自己的驻地。
营区四周是2米多高的围墙,围墙上还竖着2米多高的铁丝网。营区内的建筑物毫无特别之处,只是在管区的一角有一幢高高的库房,多少有点与众不同。这幢库房的所有窗户都用黑布遮挡起来,距库房20米处还划有一道白线,白线附近有哨兵警戒,没有特别通行证,任何人不得越过白线接近库房。
看到这一切,副连长张继忠禁不住惊叹道:〃乖乖,这是什么鬼地方?〃
他哪里知道,库房里严密看管的正是被称为尖端武器的萨姆-2导弹。
一个战士忍不住好奇心,拉住一位技师问道:〃我们这是要做啥呀?〃
〃不该问的不要问!〃一句话把他噎了回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严格的纪律要求并非多余,它对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出奇制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2营之后,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又在江苏省组建了第3营。
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驰骋中华大地,四处伏击国民党高空侦察机的,主要靠的就是这3个营。
厉兵秣马,挽弓待发
萨姆-2有了,〃543〃成立了,但距进入实战还有很大差距。萨姆-2毕竟是一种技术非常密集的尖端装备,它可不像步枪那样学学就能放响的。
1959年初,根据〃10月15日协定〃,地空导弹第1营在北京郊区开始接受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专家的训练。
训练采用一教一方式,营长教营长,连长教连长,技师教技师,操纵员教操纵员。后来,经苏联方面同意,2营、3营的营、连干部也参加旁听。
为防止技术外泄,苏联方面也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听课的学员每人发给四五个证件。进大门要证件,进课堂要证件,进发射场要证件,领保密本也要证件。各专业之间不能互相打听,课堂记的笔记、教材一律不准带出课堂,学员只能空手进出课堂。课后想消化课上教授的内容,全凭记忆。
过于苛刻的纪律逼得学员们想出了一种笨办法:上课时每个人集中精力牢记一部分内容,下课后大家凑到一起再互相交流。
转眼4个月的训练结束了。苏联专家对中国学员进行了严格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这群从中国空军几十万人马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们也真争气,取得了平均优秀的好成绩。这么短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萨姆-2技术,着实让苏联专家们大吃一惊。
不过,更让苏联专家吃惊的事是发生在1959年9月19日。这一天,由苏联专家协助,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营在宁夏某地的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