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回到宿舍后,为了预防万一,他们将给家人的照片、信件、现金等随身物品全部整理好。按照规定,行动人员身上不得有任何证件,直升机标志要去掉,就连携带的武器装备都必须〃不带来后果〃。
22点32分,突击队员乘坐C-130运输机离开了打卡里空军基地,飞往前线的乌隆基地。在乌隆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换乘早已起动的直升机。2架运送俘虏的C-141运输机正在附近待命。
扑 向 山 西
1970年11月20日深夜,夜空繁星点点,一轮下弦月把地面的景物照得朦朦胧胧。
袭击分队分乘1架HH-3〃海王〃直升机和3架HH-53〃海上种马〃直升机,与2架HH-53预备机一起,在AC-130P加油机的引导下,由西向东,扑向河内。
1个半小时以后,由1架C-130机和5架A-1攻击机组成的支援分队也呼啸升空。它们的任务是切断战俘营与外部的联系,阻击增援越军。
大约同时,担任佯攻任务的海军机群也从在北部湾游弋的〃奥里斯坎尼〃、〃汉科克〃、〃突击者〃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东向西,直扑河内。
而这一切都处在麦纳准将的监视指挥之下。麦纳准将为了便于从空中进行指挥,早已提前驾机升空。
机群超低空飞行,全都关闭了航行灯,在地面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瞬间即过。被吵醒了的人也全不当回事,翻个身继续睡觉,他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
东南亚的深夜,正是位于西半球的华盛顿的中午。此刻,美国国防部宽大的地下作战指挥中心,气氛紧张沉闷。中心指挥室前方正中的大片幕上,显示飞机编队航迹的2个红色闪光箭头,正向1个共同的目标——越南河内缓缓移动。在台下就座的,有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和高级参谋计划人员。
麦纳准将发出的无线电波,经泰国基地中转,飞越半个地球传到地下指挥室,又化作声音送入每个人的耳朵:〃飞机起飞完毕,一切情况正常。〃
指挥室内监听战斗实况的人们手心都捏着一把汗,行动开始了,能否成功,尚难断定。
新的报告不断传来:
〃飞机开始空中加油。〃
这时正是当地时间21日凌晨1时10分,和计划的时刻表完全一致。屏幕上看到2个光标会在一起,地点是老挝中部。若使用大型直升机,本无需途中加油,但是,战俘营内的那块着陆场实在太小了。夜间空中加油要冒极大的风险,为演练好这个动作,参加行动的机组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屏幕上的光标还在前移,1时40分,越过越老边界。人们知道,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其实,此时战斗已经打响,不过不是在山西,而是在海防港。
河内的越军雷达首先发现了进入海防空域的美军佯攻机群,并密切注视着机群的行动。美军佯动部队则不慌不忙地拉开距离,稳稳地兜着圈子。根据计划,他们的任务就是虚张声势,尽可能地牵制越军防空部队,吸引河内的注意力,支援袭击分队作战。这次海防佯攻,要求只带照明弹,不准装载导弹,所以他们还不能靠得太近,以免真的被越军火力击中。为了保证安全,电子侦察机跟在战斗机后面,磨磨蹭蹭地转着圈,捕捉着每一丝可疑的电波,找出越南雷达的准确参数,实施电子干扰,这样一来,佯攻就显得更加逼真了。飞机投下了大量的照明弹,顿时,整个海港一普通明亮如白昼,火光映得近百里内都可以看见。河内显然是上当了,周围机场的飞机紧急升空,赴海防参战。
而此时,河内以西,一群饿狼正悄悄扑来。
美军袭击分队和支援分队在老挝上空汇合后,趁着淡淡的月光,直向山西飞去,大腹便便的加油机紧跟在后面。直升机顶着风发出的响声显得比平时大得多,吵得机舱里的突击队员们一阵阵心焦。
西蒙斯率领的袭击分队具体又分3个组:
营救组,共14人,代号〃蓝色少年〃,由迈道斯上尉指挥,乘直升机在院内着陆,从事俘虏的寻找营救;
警戒组,共20人,代号〃红色车轮〃,由希德纳中校指挥,在院内着陆,从事建筑物的破坏和警戒;
支援组,共22人,代号〃绿色暗礁〃,由西蒙斯上校亲自指挥,乘大型直升机在院外着陆,支援前2组。
突然,直升机上的红灯亮了,这是在提醒大家,还有10分钟就要到达山西上空了。西蒙斯向队员们发出命令。大家迅速戴好装具,紧了紧腰带,把枪紧紧攥在手中,只等一接触地面,就迅速扑向目标。长达3个小时的低速低空飞行,整整飞了550公里,突击队员们早有点不耐烦了。
尴尬的结局
2时17分,东方海防港方向的夜空被照得通红。袭击开始了。
担任攻击任务的3号机首先离开编队,一边向左盘旋,一边下降;先导机也离开编队,分别向自己的空中待机位置飞去。A-1攻击机编队也开始在待机位置盘旋,随时准备攻击出现的越军目标。正在这时,C-130飞机投放了3颗照明弹,把整个战俘营照得如同白昼。
在3号机上,突然一闪一闪地亮起了黄色显示灯,这表明变速启发生了故障。对直升机来说,变速器的故障是致命的,通常需要实行紧急着陆,并请求救援。然而,此时的情况不允许,飞机只得硬撑着继续飞行。机长德奈修少校发现直升机被风刮得向南平了约200米,向下一看,下面也有一个类似山西战俘营的建筑物。他辨认出这是一所中学,于是急忙下令掉转机头,不一会儿,前方出现了战俘营的监视塔,一阵炮火过去,监视塔立即支离破碎。
HH-3在院内强行降落比预想得要困难得多。一阵强风吹来把飞机吹得机身倾斜并滑向一边,高速旋转的翼片打在树上,树被削倒了,翼片也打得粉碎,机身重重地跌落地上。突击队员们先感到像是从天上掉了下来,而后像麻袋一样摔在舱板上。营救组长迈道斯上尉不顾脑袋的撞痛,一跃而起,抬脚踢开已经受损的舱门,冲出机舱,跳向地面。第1批14名突击队员也跟着跳了下来,他们一个个脸上涂着黑色的伪装油彩,胸前挎着自动步枪。
他们箭一般地向战俘营的主建筑、一幢2层小楼冲去,迈道斯高声喊叫着:
〃我们是美国人,不要抬头!〃
其他队员也高喊着同样的话,免得战俘在混战中丧生。
迈道斯上尉原以为警戒组和支援组都比自己走运,早已顺利降落,其实并非如此。
西蒙斯上校率领的支援组坐在1号机上。1号机机长布里顿中校认错了目标。尽管袭击前已再三提醒,但他最终还是降落在战俘营南侧的那所中学里,而这里正巧是越军的1座临时营房。
西蒙斯上校下机后发现墙上有一圈训练时并不存在的铁丝网,但还并不知道出了差错。等冲进院里时,才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头。越军几名士兵爬了起了,拿起武器冲着外面扫射了一阵。这时1枚燃烧弹击中了建筑物,立刻燃起大火,越军的机枪也成了哑巴。
西蒙斯终于发现了差错,急忙召唤直升机。这时布里顿机长也已觉察到了这一点,急忙把直升机降下来。借着熊熊大火,西蒙斯清点着自己的突击队员,在确认全体队员到齐之后,急忙下令起飞向战俘营冲去。这时袭击已开始了8分钟。中学里的越军哇哇叫着,冲出了大门,也向战俘营奔去,但立即遭到美军空中攻击机支援分队的拦阻,一排密集的枪弹封锁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2号机中的警戒组要比西蒙斯幸运得多。机长阿里森中校发现1号机降错了后,立刻掉转机头,向北直扑战俘营。警戒组组长希德纳中校立即明白已不能指望西蒙斯了,于是马上下令开始执行〃绿色计划〃——只有警戒组和营救组34人参加的袭击计划。
迈道斯上尉率领的营救组冲进楼房后,把战俘营搜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1个美军俘虏。越方只象征性地作了一下抵抗,便投了降。这时,西蒙斯也正巧赶来,而北越的援兵仍无影无踪。
整个过程持续了27分钟。西蒙斯上校在无奈之下,带着一丝遗憾,下令撤回。希德纳中校的警戒组在登机前,把几枚烈性定时炸弹安放在战俘营的楼房和撞毁的直升机的舱内。当全部飞机腾空而平时,地面传来一连串的爆炸声。
机上清点了人数,没有人死亡,但1号机上少了1人,经与2号机联系,发现2号机上多了1个。机群迅速编好了队形,很快没入越南北方漆黑的夜空,只有长长的尾声还能依稀听到。
华盛顿五角大楼的指挥室里,美军高级将领正焦急不安地等待着战况的报告。
大厅里响起麦纳准将的声音:
〃未发现战俘,山西战俘营是座空营!〃
全场一片愕然。大家都想起1个月前〃战俘营活动放慢〃的情报,没想到现在竟得以证实。
1架红色电话机的铃声打破了良久的沉寂。电话的另一端联接着白宫总统办公室,焦急不安的尼克松正在等待着最后的消息。
电话铃响了一遍又一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一个个端坐如钟,无人去接,额头都渗出一层细汗。该怎样向总统解释这劳而无功、令人尴尬的结局呢?
麦纳准将和西蒙斯上校将部队的后事委托给希德纳中校,然后经西贡、夏威夷回到华盛顿。
而此时的华盛顿上上下下一片责难之声。
23日,尼克松总统在国防部接见了麦纳和西蒙斯,并对他们说:〃我想给你们颁发勋章,请再选2名士兵,包括1名黑人。〃
25日,麦纳准将、西蒙斯上校、阿达利中士(黑人)和赖特中士在白宫由总统亲自颁发了勋章。其他参战人员也都由国防部长授了勋。
关于战俘为何被转移,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由于越南北方连降暴雨,致使红河泛滥,危及山西战俘营的安全,所以在袭击前一周,战俘就被秘密转移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有人向外国的情报机关泄露了袭击计划,越南听到了风声。关于真正的原因,世人现在仍无从知晓。
大漠狼烟
——第2、3、4次中东战争时的空中作战
从1948年到1973年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在辽阔而富饶的中东地区,爆发了4场重要的局部战争,即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的6月战争和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统称中东战争。除第一次中东战争外,在后3次中东战争中,空中力量是影响战争进程及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东战争中的空中作战,在世界空战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再推迟的轰炸
1956年10月29日傍晚,夕阳正缓缓地落向地中海海面。美丽的地中海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浪花。微风轻拂,海面上洋溢着平和与安宁。
大约4点钟左右,在米特拉山东面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几个黑点,迅速向西移动着。渐渐地,黑点越来越大,伴随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1架,2架,4架。。。。。。16架,机尾上清楚地标着以色列的机徽。它们要干什么?
转眼间,16架以色列〃达科他〃式运输机来到了米特拉山上空,蓝天白云之中出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伞。这是以色列唯一的伞兵部队——第202空降旅的400名士兵,在旅长沙龙的命令下突击米特拉山口。
如果把西奈半岛比作是一个人的话,米特拉山口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只有夺取米特拉,才能打开通向苏伊士运河的道路。
以色列人打响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第1枪!
第1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激烈动荡。美国趁英法日益衰落之际,进一步向中东地区扩张。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大大地激怒了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
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成为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使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600到1400公里,具有极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运河国有化对英法来说无疑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同时,以色列从1953年起就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对它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英法伙同以色列,联手发动了第2次中东战争。
10月30日下午4点15分,在以色列首开战端1天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向埃及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