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解,成为远近知名的航空问题专家。
1900年,莱特兄弟发挥他们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长,根据所掌握的理论以及前辈的经验教训,开始制造滑翔机并进行滑翔飞行试验。短短两年内,他们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同时也尝到过成功的喜悦。有几次他们驾机滑翔的距离超过了200米,基本上掌握了滑翔机的操纵方法。1901年,他们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小风洞,进行滑翔机风洞试验,测量各种机翼平面的升力和阻力。为了解决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方面的难题,他们在地面进行了数千次模拟试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经过理论推算,首次设计出了螺旋桨。
经过上万次的试验与改进,莱特兄弟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由活塞式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的有人驾驶飞机,他们为之取名为〃飞行者〃。这架双翼机由木质材料制成,没有蒙皮,机翼采用双层构架式,翼展宽约12米,翼尖垂直向上翘起。在飞机尾部装有两片垂直尾翼,而水平翼则装在飞机头部。此外,飞机上还装有方向舵和操纵机构,以方便飞行员进行操作控制。飞机没有装起落架,采用木质滑撬在滑轨上滑行起飞。为了减少空气阻力,飞行员俯卧有机翼上进行操纵。为飞机提供动力的是一台水冷式4缸活塞发动机,发动机通过链式传动机构带动两叶片螺旋桨旋转,从而产生大约12马力的拉力。包括飞行员在内,飞机总重量约为350公斤。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有动力、可操纵持续飞行试验。试验中,飞机成功地飞行了约260米距离。新闻界对莱特兄弟的突破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但这一成功并未引起美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和承认。欧洲国家对此则干脆表示难以置信。在莱特兄弟飞行成功9天以后,兰利研制的一架飞机在试飞中失事,这一事件更加影响了飞机的推广。美国人普遍对研制飞机的行为进行了攻击,认为这太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莱特兄弟对几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认备感失望,甚至一度想与飞机告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莱特兄弟决心把研制工作继续下去。他们坚信,迟早有一天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为了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批评,莱特兄弟将研制工作转为秘密进行。1905年,他们制造出了一架能够在空中停留半个多小时的飞机。莱特兄弟打算把飞机赠送给美国政府,但当局仍然对他们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莱特兄弟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暂时中止了对飞机的研究。
与此同时,欧洲人却仍在缓慢地探索前进。1906年11月,移居到法国的巴西人桑托斯·杜蒙设计制造出了一架〃14复型〃盒形翼飞机,并成功地在巴黎试飞了25米,从而使欧洲首次出现了有动力飞行。一年后,法国的亨利·法尔芒驾驶自行研制的〃瓦赞…法尔芒工复型〃飞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距离为1公里的圆形飞行。这一突破使欧洲人从此跨入了一个真正的飞行时代。从这时期,飞行终于成为公认的事实。许多人甚至把飞行当作一项体育活动进行推广。不久,这项运动就风靡了整个欧洲,成为冒险精神的象征。这种情景使莱特兄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他们决心振作品来,重新加入飞行者的行列。1908年底,哥哥威尔伯·莱特接受法国邀请,携带一架〃莱特A〃号样机抵达巴黎,进行了一次轰动一时的飞行表演,令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飞行爱好者大开眼界。与此同时,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一架相似的飞机在迈尔堡为美国陆军中、高级军官进行的表演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两次成功充分证明了莱特兄弟在航空界的先导地位,他们的成就已远远超过了欧洲人。
在莱特兄弟的成就促进下,欧洲特别是法国的飞行事业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一年的8月,法国兰斯主办了一次盛大的飞行集会,欧洲的飞行员们相继创造了多种飞行记录。然而,给世界带来强烈震撼的还要数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他驾驶一架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降落到了大不列颠国土上。这个事件不仅给世界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国人大为吃惊:他们意识到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危险。飞机的发展使他们预感到单纯凭借海上防御力量今后已不可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了。
随着飞行事业在世界各地的迅猛发展,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与飞行家冯如也为我国的航空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10年,冯如怀着为中国人争气的激情,驾驶自行研制的飞机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航空比赛。比赛中,冯如驾驶的飞机在飞行高度、速度和航程等方面都超过了当时国际上的最好飞行成绩,从而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证书。1911年初,为了报效祖国,冯如谢绝美国人的重金聘请,偕同3个助手,携带两架自制飞机返回祖国,继续致力于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不幸的是,1912年8月,冯如在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踏入战场 死神插上翅膀
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军事当局认识到了航空气在军事领域里的发展前景,欧洲的各个强国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以供陆军使用。不过,这时的飞机还主要用于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大多也由私人进行,因而进展相当缓慢。在德国,人们的兴趣还主要集中在体积庞大的齐柏林飞艇上,因为此前公众的捐款使齐柏林得以继续以飞艇先驱者的身份从事研制工作,并最终向德国人证明了这种飞艇的实用价值。在另外两个航空大国法国和英国,飞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军人们已经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件新式武器用于战争了。尽管飞机此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还经常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职业本身就充满危险的军人却顾及不了那么多。于是,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了。
1911年9月27日,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殖民省份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向土耳其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意大利决定依靠武力达到目的。9月29日,意土战争爆发。当时,土耳其还没有飞机,意大利却拥有军用飞机20余架,飞行员32名。这些装备和人员被编为第1飞机连,隶属意大利陆军。
战争爆发后,意大利陆军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组成航空队参战。这9架飞机中有2架为〃布莱里奥11〃型单翼机,2架为〃亨利·法尔芒〃型双翼机,2架为〃鸽〃式单翼机,3架为〃纽波特〃式单翼机。10月15日,这9架飞机以及11名飞行员乘军舰抵达的黎波里海湾。10月23日上午,航空队队长皮亚扎上尉驾驶〃布莱里奥11〃型飞机飞往的黎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的土耳其军队阵地上空进行航空侦察,从而揭开了飞机参战的序幕。10月25日,副队长莫伊佐中尉驾驶一架〃纽波特〃飞机在侦察途中发现,在艾因扎拉地区有一个庞大的阿拉伯营地。为了弄清这个营地的详细情况,莫伊佐降低飞行高度在目标上空进行盘旋。当时还没有专门的防空兵器,营里的士兵面对这种情况只能用来福枪对起射击。没想到,还真有几颗子弹命中飞机,机翼三处受伤。这是空战史上飞机首次遭到地面火力杀伤。11月1日,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单翼机升空,前往敌军上空侦察。所不同的是,加沃蒂这回创造性地携带了4颗各2公斤重的〃西佩利〃式手榴弹。在飞到艾因扎拉地区的敌军阵地时,加沃蒂少尉将手榴弹扔了出来,从而开创了空中轰炸的先例。虽然这次轰炸引起了一场舌战——土耳其指责意大利轰炸了应受保护的医院,犯下了罪行——不过比这更重要的是,人们已认识到飞机在未来的战争中可能具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1912年1月,意大利飞行员又首创使用飞机进行宣传活动,他们向土耳其控制区空投了数千张传单,规劝当地的阿拉伯人放下武器。2月23日,队长皮亚扎上尉又在其飞机座椅上固定安置了一架照相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的尝试。尽管当时使用的照相机在一次飞行中只能曝一次光,拍摄一张照片,但这毕竟开创了空中照相侦察的先河。
1912年5月,意大利陆军又组成了第2航空队,向战区增调了35架飞机。这一次,他们开始了夜航行动。6月之前,队长马连戈上尉进行了多次夜航巡逻和侦察。6月11日凌晨,马连戈乘着黑暗向土耳其军营空投了数枚炸弹,进行了空战史上的首次夜间轰炸。当时的夜航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支固定在飞行帽上的强光手电,飞行员通过手电照射到地面的亮光辨别目标和方位。凭这种装备进行夜航,其难度可想而知。9月10日,由于飞机出现意外故障,飞行员依连塔不得不迫降到敌方阵地,从而又开创了空战史上飞行员被俘的记录。
几经波折 航空兵相继成立
意土战争中,意大利航空队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显示了飞机的威力,预示了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军方的瞩目和效仿,并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业的发展。至1913年初,航空大国真正的航空部队已初步组建起来,并建立了各种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开始了军用飞机的研制历程。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的〃BE·2〃型飞机,便是军方对飞机的兴趣日趋浓厚的产物。不过,当时许多私人品业谋求改进的还是与比赛相关的飞机性能,而且由于军方还没有为飞机规定明确的作战任务,从而在订购飞机时对规格的要求也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除了要求容易驾驶以及能够为陆、海军执行侦察、搜索任务以外,军方对飞机性能别无他求。因此,这一时期飞机的型号和部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标准化,在飞机军械以及投弹方面的实验工作做得也很少。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第一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功飞行的历史仅有11年。飞机的性能虽比诞生之初有了很大改进,但还存在许多弱点。飞机的载重量、飞行速度、航程还很小,飞机的操作、安全性能也较差。气候往往对飞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许多军队指挥官还不具备洞察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的战略眼光,他们赋予飞机的主要任务也仅仅局限于侦察、搜索。军人们目光短浅的结果是没有在组织工作方面为建立航空兵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于飞机是一种新出现的武器,高级指挥员们大多对此持怀疑态度,中级指挥员又不具备进行飞行管理所必备的经验,因此,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担任航空勤务的低级军官提升至相当高的指挥岗位。这样做又引出了许多新矛盾。尽管这些初级军官了解新的部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既没有接受过充分利用与其职务相一致的指挥权的训练,也缺乏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与他们级别相当的其他兵种指挥官打交道的权威。再说,航空兵本身还是一个级别较低的兵种,大部分新上任的指挥官也不愿意用手枪和手榴弹等威力并不大的东西去承担风险。于是,那些富于想象力、充满激情与积极性的飞行军官的工作热情便受到了严重打击。更为严重的是,航空部队的一些高级军官本身也对自己的作用缺乏理解和远见。不过,飞机向实战方向的发展与完善仍在缓慢地进行。德国和法国已经开始尝试在飞机上安装机枪,英国和美国也有人私下进行此类试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已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海军,遂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不过,德国扩大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他们指望用这些庞大的飞艇来进行战术、战略侦察。然而,德国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齐柏林飞艇极易遭受损失——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飞艇必须下降到可能被炮火击中的高度,然而飞艇中贮存的是易燃气体,一旦被炮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在德国拥有的所有飞机中,大约半数为〃鸽〃式单翼机,这种飞起来十分平稳的飞机由奥地利人埃特里希研制成功并根据合同在德国生产;其余飞机是拉进式双翼机。当时,德国航空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飞行小队,每个飞行小队由6架飞机组成,整个航空兵共有41个小队。这些战术单位中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