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フɑ俚谢;褂行┤颂岢龃拥谢戏较蛳峦吨老袂Ρ室谎笮〉母诛冢痪镁捅环穸恕!?br /> 在探索新武器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索飞机的空中机动问题。歼击机的机动动作是非常重要的。涅斯捷罗夫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研究了飞机的盘旋,确定了能保证飞机升力增加的升力速度。盘旋理论使涅斯捷罗夫确信,如果有了大能量的发动机,飞机就可以进行垂直面上的机动。他成功地完成了后来成为垂直飞行特技基础的〃死筋头〃动作。这个战术动作帮助许多飞行员避免了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坠入螺旋的危险。
当空中格斗为战斗所需时,歼击机便应运而生了。
〃福克的鞭笞〃
由于空中武装遭遇越来越频繁,空战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注意。与此同时,飞机的识别也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914年10月,法国航空兵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将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的传统帽徽画在飞机的机翼上。德国人的方法是在机翼和方向舵上画上黑十字架。英国人采用的是像法国人那样的圆型标记,但颜色的排列相反,中心为红色,里圈为白色,外圈为蓝色。1914年11月最后确定了下来。
人们发现,在飞机上装上固定式前射机枪对空中格斗非常有利,但由于拉进式飞机机头上有螺旋桨挡着,因此只能在推进式飞机短舱的前部安装前射机枪。首批歼击机就这样诞生了。由于这种歼击机是推进式,飞行不太灵活,飞行员们感觉驾驶起来很不顺手,于是便尝试着在拉进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第一个做这件事的是法国飞行员加罗斯。
加罗斯很早就意识到,歼击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安装沿飞机纵轴发射的固定式机枪。当时正好有一位飞机制造家在尝试解决如何使机枪透过旋转中的螺旋桨形成的圆盘来进行射击的问题,这个人叫雷蒙·索尔尼埃。他发明了一种断续器,每当桨叶转到枪口前面时,便通过机械装置使机枪停止击发。然而,由于当时制造的子弹存在点火迟缓问题,有些子弹的射出时间稍稍慢于设定的时间,结果在这个间歇中,另一片桨叶就可能转到枪口的前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尔尼埃在桨叶的后面装上钢制的楔形偏导器挡开这些子弹,从而保护木质螺旋桨不被打坏。
1915年初,加罗斯找到索尔尼埃,请求给他的飞机装上断续器。经过协商,决定不安装断续器,只安装偏导板。这是一种危险的措施,因为子弹打在螺旋桨上的冲击很可能使发动机停俥或产生别的故障。
尽管如此,加罗斯最终还是装了这种偏导板,并焦急地等待着在空中投入使用。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1915年4月1日,4架德国双座观测机〃悠闲〃地巡视着战场,飞行员们哼着轻松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突然,1架法国单座机径直朝他们飞来。德国人看到,一串子弹透过那架飞机的螺旋桨迸射出来,紧接着就见一架同伴的飞机冒着浓烟坠毁了。剩下的德国飞行员见势不妙,掉头就逃跑。这架法国飞机就是加罗斯的那架有偏导板的飞机。他成功了!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又击落了4架德机。从此之后,法国人就把击落5架飞机定为尖子飞行员的标准了。
然而,加罗斯的好运到此即结束。1915年4月18日,当他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他的发动机突然停俥了。当时,交战双方的战线是南北走向,风则是由西向东刮。由于当时的飞机时速只有70英里左右,有时协约国飞行员们返航时不得不与顶头风搏斗。发动机停俥后,加罗斯的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还没有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德国士兵们便向他猛扑过来。由于加罗斯的名字在法国报纸上被大肆宣传过,所以德国人十分清楚这名俘虏和他的飞机的价值。他的飞机机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
福克是荷兰人,他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很有一套办法。早在1910年他就制造并亲自驾驶了当时世界上最快、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把这架飞机献给荷兰,但受到冷遇;后来他又把它转献给法、英、俄等国,又碰了钉子。最后是德国人接纳了他,让他在德国北部什未村飞机制造厂发挥他的才能。他成了当时欧洲公认的最好的飞机设计师。
福克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了断续器。他使用帕拉贝吕姆式机枪在M·5型拉进式双翼机上进行了试K验,并获得了成功。一种称为EⅠ型的改进型单翼机随即生产了出来。这种断续器的结构本身十分简单:在机械联动装置的末端安装有一个凸轮,该凸轮恰好在桨叶转到枪口之前受到螺旋桨的撞击,使机枪停止击发,到桨叶通过枪口,凸轮回到原来的位置之后,机枪再继续射击。
EⅠ型飞机在1915年夏初使用时装的是8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动力不足。EⅠ型机是100马力的发动机,于1915年9月服役。进一步改进的EⅢ型机装的是两挺施潘道式机枪。1915年11月,EⅣ型机也被制造了出来,它装有一台16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空战史上很有影响的德国飞行员奥斯瓦尔德·伯尔克上尉驾驶这种飞机首次于1916年1月5日击落了一架敌机。
福克的E系列歼击机出现后,伯尔克上尉和他的伙伴马克斯·殷麦曼驾驶这种飞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空战。〃福克的鞭笞〃将无情地抽在毫无准备的协约国身上,德国人将完全控制天空。
〃空中骑士〃
E系列福克式飞机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德国的空中力量。德国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这种飞机出现后的半年内,协约国飞行员的伤亡率非常惊人。在此期间,伯尔克和殷麦曼成了有名的〃尖子飞行员〃。伯尔克创造了小角度俯冲近距离攻击的战术;殷麦曼则创造了至今仍闻名于世的〃殷麦曼翻转〃,即半筋头翻转。
伯尔克早就因其在空战中所持的积极进攻态度而享有盛名,福克飞机的出现更是如虎添翼。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利用这种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的战术问题。他早已懂得,在空战中〃谁获得高度,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所以每次空战,他总是先爬高到1500米,利用云层或阳光隐蔽,伺机出动。大部分协约国飞机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飞来的敌机只要稍不注意,伯尔克就可以采用远距离小角度俯冲,居高临下接近敌机,在近距离开火,使用连续短促的点射,直到离对方只有几米远时,他才再次爬高,等待下一次攻击机会。
然而,在空战中,他也看到了一种危险。他几次发现,在他进行俯冲攻击时,另外一架敌机也在悄悄地接近他。他感觉这样太危险了,应当想个法子。
于是,另一位〃骑士〃殷麦曼便被找来了,他们组成了飞行史上的第一对双机。殷麦曼被称为〃里尔之鹰〃,早在1914年9月,在德军攻入法国北部、进逼巴黎的时候,殷麦曼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轰炸〃巴黎的行动:他驾驶飞机低空掠过城市上空,投下沙袋炸弹,使居民陷入混乱,然后又撒下大量传单,逼迫巴黎当局向德军投降。殷麦曼战术素质极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地空战战术。
伯尔克和殷麦曼配合默契。他们商定了一套在空中联络的信号,彼此为视界盲区提供掩护,并借以发现从尾后进入的敌机。
殷麦曼在和伯尔克一起进行的双机编队飞行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颇负盛名的〃殷麦曼翻转〃。
最初,殷麦曼和伯尔克一样,经常采用抢占高度的战术。他等待在己方上空的云层里,当英国或法国飞机飞临时,便像鹰抓飞鸟那样从云层中俯冲下来,从后上方实施攻击,击落对手。
针对这种后上方攻击,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采用了一种类似于跃升倒转的动作,即在遭到德机从后上方攻击时,首先将飞机急速拉起,使其失速进入螺旋,然后在旋转半圈后向原航向俯冲改出,使自己转至敌机尾后,并占据有利的反击位置。
殷麦曼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战术动作来对付敌机的招数。他一直在寻找如何在被动中摆脱不利位置而居于主动位置的方法,并在训练和作战中进行反复试验。当时在空战中常用的机动动作是盘旋和转弯等水平机动飞行。根据占有高度即获得主动的经验,他于1915年秋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将飞机急剧拉起,在爬高的同时,改变飞机航向并做半滚动作的战术。这一战术既能摆脱故机,又能获得高度优势,对敌实施再次攻击。这样,他开辟了战斗机在空战中实施垂直机动的新领域。
1915年秋,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他当众表演了这种〃翻转〃。飞机在疾速飞行中突然拉起机头向上跃升,近似垂直地爬高到顶点,忽然一个〃鹞子翻身〃般的滚转,飞向了相反的方向。后来,他用这种方法多次击落英法飞机。到1916年6月,他共击落15架敌机,成了德国第一批〃尖子飞行员〃中的一员。
1916年6月18日,殷麦曼又一次躲在云中等待猎物。一架英国双翼战斗机出现了,他闪电般地俯冲下去。然而,他没有想到,另一架藏在云中的英国战斗机尾随而下,一个点射就将他击落了。
殷麦曼坠机身亡后,英国皇家飞行队专门做了花圈,写了挽联,由队长、王牌飞行员葛利楚驾机飞到德军战线上空用降落伞投下,表示了对这位杰出的〃空中骑士〃的敬意和哀悼。
殷德曼死后不久,他的同伴伯尔克即遭到了厄运。1916年10月28日,在与一架英国飞机搏斗时,伯尔克与本队飞行员伯梅的飞机相撞,他的飞机蒙皮从支撑上翼的木结构上剥落下来。这位在空战史上创造出击落敌机40架记录的飞行员就这样命丧黄泉。
〃血的4月〃
1917年4月,英国皇家飞行队为配合联军实现法军总司令尼维尔的进攻计划,与德国飞机在法国北部阿拉斯上空进行了争夺空中优势的殊死搏杀。皇家飞行队于地面战役发起前5天率先进行了空中进攻,企图把德机逐出这一地区,以便协约国的侦察机和炮兵校射机可以自由地活动。
战役开始后不久,就遇到了坏天气,阴雨低云,狂风大作。在前5天的作战中,英国飞机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在战斗中被击落75架飞机,飞行员伤亡105人。皇家航空队的飞机在战场己方上空一边执行任务时,往往被强烈的西风吹过战场的另一边,从而受到敌机和地面炮火的打击,而当负伤的飞机企图飞回己方阵地时,又由于飞机速度无法战胜风速而只能在敌方阵地迫降,遭受了沉重的损失。英国人因此称这个月为〃血的4月〃。
在〃血的4月〃中,战绩最佳的当属德国〃超一流〃飞行员——红色男爵冯·里希特霍芬上尉。
冯·里希特霍芬出身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最初从事军务工作,不久加入骑兵部队,尔后又加入了德国的飞行队。由于他的阿尔巴特罗斯双翼飞机被迫成了深红色,所以他被称为〃红色男爵〃。1916年9月,他首开战果,击落一架敌机,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丧命于他的手中。这是一场王牌对王牌的厮杀。
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驾驶着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0米高空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有3架飞机。这是由英国王牌飞行员拉诺·霍克和另两名飞行员组成的一个飞行编队。此时,霍克也发现了这架德国飞机。他一声令下,3架飞机同时冲上高空。里希特霍芬处于下方,无法进攻,但他在等待着战机。
霍克的飞机俯冲了下来,机枪喷着火舌,打出了一个5发长点射。里希特霍芬向左急转弯改变航向,霍克紧紧咬着不放。
两架飞机兜起了圈子,都想进入对方后面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这种咬尾战术至今仍是一项空战原则。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都开足了马力,绕了40圈也未找出对方的破绽。这时,里希特霍芬忽然想到,对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之辈,必须在飞机性能上找到突破点。他清楚地知道,霍克的飞机在机动性能和速度上是出色的,而他的飞机爬高性能较好。于是他充分利用爬高优势,终于进入了英机后上方的位置。
双方飞机仍在兜圈子,彼此很难找到攻击的机会。飞机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从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这时,一股疾风将他们吹向了战线德国一侧。霍克知道自己已深入对方纵深很远,该退出战斗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