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空战纪实
个国家的4.2万名志愿人员也纷纷来到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阵容的扩大,使德、意当局十分惊慌。它们不断增加干涉军的兵力。德国组建了由1万人组成的所谓〃兀鹰军团〃前往西班牙。〃兀鹰军团〃主要由空军力量组成,它拥有1个歼击机大队,1个轰炸机大队,1个侦察机中队,1个水上飞机中队和部分地面保障部队。在战争期间,德国还不断将其新近研制生产出来的亨克尔b-111型轰炸机、道尼尔-17侦察机及梅塞施米特-109型歼击机迅速运抵西班牙,更换〃兀鹰兵团〃的一些老式飞机。意大利也新组建了1个援外航空团,参加西班牙内战。还有几个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航空兵中队也交给叛军指挥。在战争头两年,德、意两国共向叛军提供飞机1650架、坦克1150辆、火炮近3000门。
1936年底,西班牙交战双方的空军力量都已远远超出了战争初期的水平,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高,空中作战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战争开始后不久,交战双方首先展开了空运与反空运的斗争。摩洛哥是叛军的主要集中地,叛军首领佛朗哥急于将其在摩洛哥的部队运回国内投入战争。德、意援助叛军的容克-52和SM81轰炸运输机部队到达后,首先担负起了从摩洛哥空运叛军的任务。当时政府军空军还未得到大量外援,数量有限的飞机除用于支援陆军作战外,几乎都用于截击敌方运输机。
1939年8月8日,据侦察报告,又有数十架敌方运输机运送部队到西班牙,而且护航兵力很少。政府军立即出动了28架NiD-52歼击机进行拦截。不料,叛军早有准备,运输机编队还未进入西班牙领空时,已有2个中队的亨克尔-51歼击机从西班牙境内起飞加入编队进行护航。政府军飞机还未接近敌运输机编队,亨克尔-51机群已迎了上来。NiD-52飞机性能落后,其速度和机载火力都远不如敌机,格斗中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一场空战过后,政府军损失了9架飞机,而叛军仅有1架SM81轰炸运输机被击落、1架亨克尔-51歼击机被击伤。这次行动后,政府军被迫暂停了大规模的拦截行动,而改用单机或双机小编队进行袭扰。待苏联、法国援助西班牙飞机到达时,敌方空运行动已基本结束。于是,援助飞机便主要用于夺取作战地区的制空权和支援地面作战。
当苏联志愿军空军部队部署到西班牙之后,政府军方面的空战任务很大一部分交由苏联顾问指挥。1938年7月的一天,苏联空军顾问普图欣得知叛军在加拉皮尼廖斯机场集中了上百架飞机,准备第二天对政府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空袭。普图欣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他命令分散在3个机场的5个大队近80架И-15、И-16歼击机,在敌空袭前对敌实施反空袭。接到命令的航空兵部队连夜进行准备,利用夜暗掩护,飞向敌方机场。当飞机抵达加拉皮尼廖斯机场时,已是拂晓时分,从空中依稀可以看见机场排列整齐的飞机和忙于加油挂弹的人员。苏联志愿军空军立即发起了攻击。一架架敌机中弹起火,飞机的爆炸又引爆了周围的加油车和装载炸弹的车辆,机场上火光一片。几架停在跑道边的飞机强行起飞,刚刚离开地面便被苏军飞机击落。半个小时以后,停在机场上的飞机大部分被击毁,叛军空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再对政府军采取大规模空袭行动。而苏联志愿军在这次战斗中仅被地面炮火击落2架飞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内战中,双方空军在支援地面作战的同时,还参加了海上作战。1938年5月6日,在巴伦西亚附近的海战中,苏联志愿军出动大量飞机配合政府军海军作战,向展开的敌舰发起攻击。轰炸机群集中突击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巡洋舰中弹起火,在舰队2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准备脱离战场,返回自己的基地。新赶到的苏联志愿军CB-2轰炸机编队奉命追击该舰。轰炸机群对已脱离舰队掩护的巡洋舰又一次发起了攻击,很快将其击沉,创下了在西班牙内战中用飞机击沉大型军舰的记录。
西班牙内战是两次世界大战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战争中,各军事强国纷纷借此机会检验自己的武器装备,修订原有的作战方法,制定出了新的战术,轮训了部队,提高了战术素质。如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使用的容克系列轰炸机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肯定下来的;而道尼尔-172、亨克尔-177、梅塞施米特-109等机型则是通过这次战争的检验进行了改进。苏联空军也在这次战争中检验了自己的飞机,改进了战术,肯定了航空兵在支援地面作战和夺取制空权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集中使用航空兵兵力的原则。
哈勒欣河上空的较量
日本是一个20世纪初期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其 经济的发展,它在军事上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短短的时间里,它迅速扩建了一支与其国土面积很不相乘的数百万之众的军队,平空军也发展成一支拥有数千架飞机的强大力量。对亚洲一些地区的侵略行为连连得手,更加助长了它的嚣张气焰。
然而,当不可一世的〃日本皇军〃占领中国东北后企图继续西犯时,却遭到了迎头痛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霸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又企图侵占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远东地区。1939年5月11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被苏军打死,向中蒙边境蒙方一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并动用了10余架飞机对高地进行轰炸,很快夺占了该高地。事后,蒙军进行了反击,战争逐步升级。
6月初,日本第6集团军对蒙古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且动用了日军在伪满洲国境内的大部分飞机。由于当时苏联空军在该地区驻军很少,日本人很快夺取了哈勒欣河作战地区的制空权。
苏联空军紧急动员,从几个边境军区抽调了800余架飞机赶至蒙古的前进机场,与日本航空兵为争夺制空权展开了较量。6月12日,日军发动了第二轮攻势,派出强大的机群对蒙军和苏军的阵地进行突击。苏军立即出动了60架И-15歼击机截击。突然出现的苏军机群,打乱了日军毫无戒备的航空兵编队,本来准备对地面进行强击的日军歼击航空兵急忙应战。И-15歼击机很快击落了数架日军轰炸机。日军歼击机企图撕开И-15的阵形,但苏机一直保持编队,前后掩护,使日机始终无隙可乘。20分钟后,日军约50架歼击机加入战斗,它们从高处向苏军И-15编队发起了攻击。苏编队指挥员立即命令部分兵力迎击来敌。战斗在两个高度层次同时展开,进行得更加激烈。苏机已无法保持原有队形,遂以单机与敌格斗,空中一片混乱。双方不时有油料耗尽的飞机退出战场,立即又有新投入的兵力加入战斗,空战规模越来越大。战斗最激烈时,交战飞机多达280余架。由于空中飞机密度过大,双方都出现了误伤己方飞机的现象。这次空中交战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苏军损失了34架飞机,击落击伤日机50多架。苏联空军首次大规模参战,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6月18日,日军航空兵突击苏军一个前进机场,苏军歼击机部队立即进行反击,升空120架歼击机,从几个方向多批次突入敌阵,充分发挥其飞机数量优势,对日军飞机形成了多面攻击的态势。这次交战,日军损失惨重,轰炸机大部被击落,共损失56架飞机,而苏军仅有14架飞机被击落。
从6月20日开始,苏军又从境内陆续抽调了8个大队200余架最先进的И-16歼击机,以加强迫在作战地区的空中优势。И-16歼击机已经过改装,装备了新式的火箭弹。新式的И-16飞机参加战斗后不久便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6月26日,苏军出动了一个歼击航空兵团共50架И-16飞机对距中蒙边境60公里的日军干珠尔机场实施强击。在接近机场时遭到60架日军歼击机的拦截。И-16歼击机在远距离发射火箭弹,日军飞行员对这种远射程大威力武器毫无戒备,中弹飞机当即凌空爆炸。短短几分钟便有6架日机被击中。空战持续了2个小时,直至双方油料耗尽。这次交战苏军以损 失2架飞机的微小代价换取了击落19架敌机的胜利。
苏日双方在交战地区上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持续了近一个月,苏军凭借其飞机数量优势和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到7月初已完全夺取了哈勒欣河地区上空的制空权。日军航空兵此后未敢再采取大规模行动,苏联空军此后转为主要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7月2日夜,日军1万余人偷偷渡过哈勒欣河,拂晓时偷袭了哈勒欣河西岸的苏军阵地。当时苏军仅有1000余人在这一地区进行防御,日军很快占领了巴莫查岗山地区的有利地形,并继续组织部队过河,向西发展进攻。为了将日军消灭于立足未稳之际,7月3日7时,苏军出动了200余架轰炸机和歼击机,首先炸毁了哈勒欣河渡口,阻止日军继续渡河,然后对日军夺占的阵地进行密集突击,突击强度远远超过了苏军的地面炮火。日军两次出动飞机企图接应被阻于哈勒欣河西岸的部队,均被苏联空军击退。一天以后,前来增援的苏军装甲部队赶到,航空兵又配合地面部队发起了反击。在反击发起前,空军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航空火力准备,摧毁了大量日军临时构筑的工事。到5日凌晨3时,渡河日军已彻底被粉碎,仅有少数残余部队撤回到哈勒欣河东岸。在两无的战斗中,苏联空军还消灭了日军34架飞机,其中有20架为俯冲轰炸机。
8月20日,苏蒙军队发起了全歼日军第6集团军的总反击。这天清晨,苏军153架轰炸机在100余架歼击机的掩护下开始对敌实施突击。苏军机群飞过敌军前沿,主要突击敌炮兵阵地和装甲部队集结地。由于此时日本空军已处于完全
被动地位,因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阵地被蜂拥而至的苏军飞机炸得支离破碎。6时15分,苏军地面部队各种口径的火炮对敌各种目标进行了2小时45分钟的火力准备。8点30分,苏军再次出动200余架飞机突击了日军的前沿阵地和纵深预备队,这种超强度的火力准备已经完全打乱了日军的防御部署。15分钟后,地面部队以坦克为先导发起了冲击,很快突破了日军的防御阵地。
21日凌晨,日军出动了临时拼凑起来的40余架轻型轰炸机和少量重型轰炸机,在20余架歼击机掩护下,准备突然袭击苏军后方集结的重兵集团,企图减轻地面防御部队压力。早有准备的苏军几个И-16歼击机中队闻讯后立即起飞。刚刚开始轰炸的日军机群发现了苏联飞机,慌忙扔下炸弹返航。一些飞机还未来得及投弹便掉头逃跑。苏军航空兵紧追不舍,在追击战中又击落敌轰炸机10余架,歼击机6架。由于日军仓皇投弹,命中率很低,丝毫没有影响战斗的进行。
8月26日,强大的苏军在蒙军配合下已对日军第6集团军达成了合围,日军依托地形负隅顽抗。苏军航空兵接到命令,几乎倾巢出动对被围日军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经过了近一天的空中打击,苏军终于于8月30日全歼了日军第6集团军。
在哈勒欣河战役中,日军伤亡和被俘共6.1万人,损失飞机660架;苏蒙军队伤亡18500余人,损失飞机207架。在战役中后起,苏军航空兵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有力地打击了敌战场上和纵深内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加速了日军的失败。在空战中为了节省兵力,苏联航空兵采取了歼击机部队 在机场听召唤逐次投入战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战争中,日、苏双方都取得了大量使用航空兵、航空兵支援地面作战和航空兵与炮兵及坦克装甲部队协同作战的丰富经验。
制空权理论奠基人
——杜黑与《制空权》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军事博物馆的战争史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人类战争史上所有的作战武器:从长矛、梭标、遂发枪、手榴弹到最现代化的枪械、弹药;从鱼雷、潜艇到飞机、导弹,各种兵器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置身于这个环境,几乎可以把战争演变的整个画卷一览无余。然而,在这个展览大厅中,最今参观者难忘的还有一个设计非常精美的专著陈列柜。柜里整齐地排列着同一著作的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