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缘
张成摆摆手道:“我的学识不及大哥的十分之一,若是我前程远大,大哥就是如日中天了。”
叶昊天只是笑了笑,道:“兄弟,我跟你还有不同,我不会一辈子入仕。不过让我们一起努力,先过了眼前这一关”。
五月初七,张员外亲自跟两人一起来到长安,找了几间上房住下来。此前李知县早已将两人的名字报了上去。两个人只是去看了看考场位置。一切安排妥当,只等考试开始。
一般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可以算作一个级别。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由专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学成者、儒士未仕者、官未入流者,都可以应试。乡试因为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而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为乙榜,也叫乙科。乡试次年,全国举人都去京师参加“会试”。
这一届的科举考试明显打破了常规,乡试时间不在八月,而且跟大比在同一年,据说是因为皇上说贤才不足,特命各省破例举行的。
五月八日,陕甘两地的秀才聚集长安。叶昊天注意到其中有不少久困场屋的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还不死心,但考取的可能性却是越来越小,因为考官大多偏爱年轻的考生。尤其是今次主考是府台吴小江大人。相传他当年督学湖北时力主提拔少年,于是成年人应试时都纷纷去掉头巾,改梳儿童的垂髻发型,但额上戴头巾的网痕却一时去不掉。吴小江巡视考场时见此情景感到十分好笑,便口占一绝云: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卯角且从权。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乡试分三场,第一场仍然是“墨义”,就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相当于简答题。这点对于叶昊天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墨义”时间只有一个时辰。
然后第二场是”策问”。这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相当于论述题。简单说来,策问的方法就是主考设题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题目的范围一般有方略策和时务策等。叶昊天看看题目有三个,第一个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以如此?”第二个是“沿海各省倭寇有何良策可除之?”第三个是“若你为一县之主当如何治理?”假如是只读四书五经,这些题目并不好回答。叶昊天熟读兵法韬略,自然应对自如。策问两个时辰,结束后不得离开,只能吃吃点心,稍作休息就进入下一场。
最后一场是文章,就是作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作题目,叫应考者作文阐述其中的义理。应考者作文只能根据指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所谓股,即对偶之意。简括说来,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分为八段,要用八个排比对偶组成,这便叫八股文。叶昊天对四书五经的注疏发挥极为熟悉,所以只花了半个时辰一篇文章就作得四平八稳。
他出来等了好久才看见张成和很多人一起出来。张成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神色,看来发挥得不错。
过了两天,外面人有人叫“放榜了,快去看!”张成跑过来拉叶昊天同去。
叶昊天说“你去吧,帮我看看就行了,我担心考的不好,就不去了。”
张成和父亲急匆匆地过去,老远就看见放榜的地方被围得人山人海。两个人拼命往前挤。还有十丈张成就叫了起来“大哥中了,在最上面,大哥中解元了!”张员外看了看果然是的,在榜文最高处,大大地写着叶昊天的名字。
两个人又花了半天功夫才挤到榜前,着急地在榜上寻找,还是张成首先叫了起来“中了,第九!”张员外喜极而泣,老泪也流了下来。不容易阿,多年辛苦终于有了结果,以后儿子就等于走上官路了。
很多人看了榜以后还围着不散,中了的高谈阔论,不中的垂头丧气,有的黯然失色,有的就痛哭流涕。张成感慨地说“多亏了大哥的灵丹阿,不然只怕我也顶不住!”张员外说“走,我们回去,快去告诉他好消息。”
两人一路小跑来到客店,发现叶昊天正坐在桌旁喝茶,面带微笑,神态自若,好像早已知道了一样。张成跑过去摇着他的肩膀道::“大哥,你第一,中了解元。我也中了,第九!”
叶昊天连声道:“好,好,你中了就好阿!不知道这次取了多少人?”
“没注意,只顾高兴了!”张员外笑得嘴也合不上。
还是张成说道:“一共取了四十人。不容易阿,两千人中只取四十,真是多亏了大哥的灵丹。”
叶昊天听了,又取了一颗自己炼制的补神丹递过去,道:“服下这个,能填精补髓,对记忆大有好处”。
张成二话不说就吞了下去。
晚上府台吴大人宴请各位举子,告诉大家名字已经上报礼部,可以参加今年的会试了。他看到本届举子大多是年轻人,尤其解元叶昊天只有二十一二岁,心里非常高兴,吩咐下去“每人赏银一百两,作为进京赶考的盘缠!”然后嘱咐大家开怀畅饮,不醉不休。
晚宴结束的时候,张成果然有点喝醉了,走了几步就迈不动步。叶昊天将一只手扶在他的背上,暗运内力将他的酒气化去。不一会儿张成清醒过来,看了看周围,道:“大哥,不好意思,太高兴了,所以喝多了。”叶昊天安慰他说“难得一醉,也是人生一大趣事。”
张成已经把他认作神仙,真心的为有这个大哥高兴。
十天以后,叶昊天和张成出发赴京赶考。出门的时候,张员外千叮咛万嘱咐。叶昊天安慰老人道:“一切有我,敬请放心。”
从长安到金陵路途遥远,如果是步行最少要两个月。所以两个人都骑马赶路。由于服了补中益气丹,张成的身体也轻盈了许多,乘马也不是一见难事。大概是初次出远门,他的脸上掩不住的兴奋。
两人走走停停,沿途欣赏路边的美景。正是初夏时节,万物生发,生机盎然。鸟儿在耳边轻啼,野兔在马前飞跑,一路行来,丝毫不觉寂寞。
一个月以后的下午,终于来到了江边,对面已经可以看见京城了。等待渡船的时候,叶昊天发现了一个熟人,竟然是岳麓书院的好友罗开山。一年多不见,他本已魁梧的身材更加结实,眼睛里多了坚定的神采。在书院的时候,叶昊天戴了面具,所以如今遇见了也不便上前贸然相认。
渡船终于来了。百来人一齐上船,船夫慢慢将船撑离岸边,向对岸划去。江水奔腾,夕阳斜照,浪花飞溅,飞沫远逝。忽闻有人高声吟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声音高亢有力,回头一看原来是罗开山,吟唱到此顿了一顿。叶昊天接着唱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声未停,罗开山已经走了过来,道:“兄弟,认识一下。我是罗开山,进京赶考的举子。”叶昊天赶紧伸手过去道:“我是李昊,请多包涵。”“李昊,这名字跟我一个同窗一样阿。”罗开山有点惊讶地道。
叶昊天心里道:“不单名字一样,人也是同一个阿。”嘴上却道:“天下同名之人实在太多。你就把我当作以前的同窗好了。”
或许因为本来就是朋友,两个人立即就聊得投缘。叶昊天把张成拉过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弟”。罗开山看到又是一个风采照人的少年,不禁惺惺相惜,三个人很快结为好友。
下船后,三人不一会儿就进入城。不亏是六朝古都,到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
三个人在国子监附近找了个旅店住下。
六月底,天气逐渐转热,不过晚间风吹来还有些凉意。几个人闲来无事,罗开山提议:“秦淮河天下闻名,不如去看看。”张成首先说道:“不好吧,考前去那里怕有麻烦”。叶昊天却道:“走吧,
去看看,谅也无妨。”
秦淮河位于金陵城南, 河上画舫凌波,彩灯悬挂,两岸富贾云集,青楼林立,金粉楼台,鳞次栉比,加上浆声灯影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图画。
三个人没有登临画舫,只是租了一只小船,随水飘流。耳边经常传来媚俗的歌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河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似乎来自画船上姑娘们的胭脂。
叶昊天不禁想起了西湖邂逅的那位佳人。摸摸怀里的白玉笛温温的仍在,眼前似乎还现出那天离开画船时佳人眼中的凄迷。他将白玉笛凑到唇边,不觉之间吹出一曲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渐渐地心中惨淡,笛声也由悠扬转为呜咽。四周静悄悄的,似乎整个秦淮河都沉浸在悲凉的笛音里。
忽然静静的河面上传来一阵婉转的琴声,张成仔细辨认隐隐然是一曲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他还是头一遭听到这等婉约动人的琴声,婉转中带着悲凉,不禁完全迷失了。醒过来时,身边的罗开山抬头望天,脸上肃穆,似乎正竭力抗拒这等琴声。叶昊天却已经不见了影子。
琴声初响,叶昊天就醒悟是那天的女子。他悄然下舟,踏波而去。对岸深长的水草丛中停泊着一条小舟,船舱的窗子打开,里面坐着一个全身白衣白裙的女子,那女子手扶琴弦,香肩起伏。影子在河中上下荡漾,河水是墨绿色的,衬着那船上的姑娘一袭白衫仿佛是仙境中人物一般。
叶昊天凌波微步,踏上船头。那女子抬头看见,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太多的惊讶,目光示意他进去坐下,双手依旧不停。叶昊天悄悄坐在她的对面,静静看着她扶琴的倩影。那女子目光迷离,停在叶昊天脸上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欢快,双目相交,传出无尽的温柔和爱意。不久琴声渐歇,那女子仍然静静地坐着,似乎在等他开口。
叶昊天不由道:“西湖一别,匆匆三月,数度寻觅,今日得见,好生高兴。”
女子听了,展颜一笑道:“贱妾亦未曾想到千里之外得见故人,天不负我!”顿了顿又道:“上次是贱妾扶琴而公子和之,这次公子奏的是欧阳修的浪淘沙,我和的是他的玉楼春,曲意相近阿。”说着如玉般的脸上掠过一丝娇羞,目光温柔,正如秦淮河水绵绵不绝。
两人渐说渐远,娓娓叙来,一室如春。
天色渐晚,叶昊天感觉应该离去了,开口道:“上次匆匆而别,一直遗憾未知小姐仙乡何处,异日有闲,也可登堂拜望。”
女子的脸上的笑容却渐渐凝住了,然后慢慢转为忧怨,没有立即回话。
叶昊天正色道:“不知小姐有何难言之处,但有所命,我当竭力相助。”
那女子看他面有焦急之色,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递了过来,中途忽又停住,看着叶昊天的眼睛道:“贱妾有个请求,公子务必答应。”
叶昊天郑重地点点头道:“好,力所能及处我一定做到。”
那女子将锦囊递在叶昊天手里,然后轻声道:“七月十五日,公子将锦囊打开,就能见到我了。”又叮嘱道:“不到时间万勿打开,若是看了你我再无相见之日。”声音越来越凄凉。
叶昊天收起锦囊, 起身告别,女子送至舟头,依依难舍。
叶昊天回到旅店,张成和罗开山还没睡,都在灯前翻开经书温习,同时也在等他。看见他回来,张成倒没有奇怪,因为心里早认定他是神仙。罗开山却打量了他几眼道:“兄弟。你能登萍渡水,端的是功夫不凡啊。”叶昊天只是笑了笑,反问道:“罗兄,我看你气宇轩昂,大概也练过功夫吧?”
罗开山没有否认,沉默一会儿说道:“我是大宋名将罗延庆的后人,当年先祖跟随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河,后来我辈就弃武从文,但家传的功夫不敢或忘,男子必须习武数年,到一套罗家枪法掌握后才准出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