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全本下载站点 txt。4020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黄花赋》
作品相关 自序及书中精彩片段
自序及书中精彩片段文/陕西石之轩
一.从清末中日甲午之战后,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开始行动起来了,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挽救这个古老的帝国免于沉亡。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刮起了一股旋风,西洋、东洋的维新思想、民主自由思想,共和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无政府理论等等,这些人文思想的纷纷登陆和传播,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及热血青年迅速的卷入了时代的浪潮里,从此时直到1949年,中国大地上思想的探索,主义的争斗,独裁与民主,争霸与统一,抗日的烽火,内战的硝烟,纷扰繁复、持续不断。在约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神州大地被迫经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血染南国,血污中原,血洒在太行与华北平原。
这是个容易冲动的年代,是个大梦初醒,精神抖擞热血沸腾的年代,无数的英雄美女在这个年代诞生,无数的文豪、名将、志士在这个年代诞生,同样有无数的奸雄、小丑、混世魔王在这个年代诞生。这是个闹嚷嚷纷乱不堪的年代,从南国的稻田里,从世家的书斋里,从上海的商场中,从帮会的山堂上,一批批抱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男男女女,登上历史的舞台,按自己的想法改造中国,这些人带着青年纯真的情怀,带着英雄冲天的豪气,把他们的生命能量挥洒在神州的各个角落,把他们的热血舞成一朵炫目的花环,然后他们从容死去,不皱一下眉头,给历史留下一个个炫目的光点。
这是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年代。奸雄、汉奸、黑帮、悍妇混迹其间,睁着警觉地眼睛,怀着私欲膨胀的心思,用霸道、权谋、血腥和诡计在一片爱国声里攫取利益,他们是冷静的,在自由民主爱国共和的热浪里,悄悄的游弋着,伺机出动,砍杀狂呼口号的人的头颅。这个时代,反反复复的敌与友的变化,分分合合联盟的组成和解体,实力的对比,谋略的运用,争斗与妥协,暗杀与联姻,各种各样穷极所思的手段、各种各样卑鄙无耻的计谋都在筹划实施。这个年代里,一幕幕血腥的场面的上演,一次次诡谲的风云变幻,政客,谋臣,土皇帝,野心家纷纷出场亮相,小丑们提着刀呵呵而笑,书生们拿着笔怒睁双目,坐拥大军的大豪们假惺惺通电、开会,要挽救时局,而一群一群的学生走出校门,为自由为民主,不断地奔走呐喊。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个时代象这个时代一样,思想和行动都狂风一样席卷大地。这个时代的人,似乎视生死如儿戏,似乎满腔的血,就为了一次美丽的绽放,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毫不犹豫的就走向死亡,而大难不死的同仁们,为了各自心中的理念,顽强固执的重蹈覆辙,他们仿佛义气如山,同生同死,他们仿佛偏执狂躁,不断的内讧、分化,但就是这些人结束了两千余年的专制,开创出了一条鲜花飘香但漫长如斯的道路。
二.我曾想发大誓愿把这些英雄美女豪杰奸雄写出来,我感到让他们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对他们极为不公,对世人来说也极为可惜,我在一次闲谈中,把这个想法说给我15岁的儿子,我儿子听了哈哈大笑,说:“笑话笑话,太夸张了,以你的那点才学,竟然想干这件力不从心的大事,除了给世人留下些笑料,给门外的烟摊做些贡献之外,我真不敢相信你还能闹出些什么名堂!”
我自然不服,赶紧鼓动唇舌辩解,说:“才学不是很重要的。这件事,历史学家干不来,他们太严谨;文学家干不来,他们太浪漫;教授专家们干不来,他们嫌写近代史,要担许多不必要的风险。所以,这件事,只能由草野之人,没有心机之辈,半瓶子醋的我辈来完成,历史的重担落在身上,不接住这个担子,要愧对后人呀。”
我儿子笑得在床上打滚,好不容易才止住,说:“且不论你能不能写,姑且假设你就是专为写这个来到世上的,但你可知道,你写的这些事,在当代人的眼里,与垃圾同类。垃圾可以随便扔到垃圾筐里,可你写的这些,需要核废料那样的处理方法,密封并且深埋,没有人会看那些东西。当今是商品与欲望横流的时代,不是怀念伟人与英雄的时代。你还是多想想升官发财的事,什么英雄,什么豪杰,你想给牙科医生拉托,让他赚钱给你提成吗?”
我闷闷不乐,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但仍贼心不死,就在晚上把想法说给妻子,寻求支持。妻子听了我的想法,表现得很无所谓的样子,说:“你愿写就写去吧,反正你很闲,在单位上班你不忙,厂也交给别人经营了,你无聊发慌,就胡乱去写写,总比打牌醉酒聊天网恋要好。”
我儿子听了他妈妈的话,大呼小叫喊冤屈,说这样他就惨了,他妈惊问原因,儿子说:“这样一来,我爸肯定就将电脑霸占了,从此以后,我要打场游戏是难上加难了!”于是提议说:我要写可以,但托地,洗碗,倒茶,浇花这些劳役必须兼作,作为对我独霸电脑的惩罚。”
我妻子不忍心,就修改了一下儿子的提议,说:“这样吧,你每写出一篇,就交给我们审查,如果我们觉得文采很好,人物也写得活灵活现,那么,就免除你的劳役;如果写得糟糕透顶,让人不忍卒读,那么,劳役再重新加上。你好自为之吧。”
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就答应了。
三.于是,我开始了艰苦的敲字生涯。真的好苦呀!精神上的磨难尤其大,我到处搜罗民国的史料,彻夜的狂读人物的传记,捉摸他们的思想个性,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过在这中间,我却体验到了一种乐趣,我感觉到我的工作很类似于“历史的还原”。因为英雄也罢,悍妇也罢,首先他们都是和生生的人,有血有肉,一颦一笑之间,远比历史书上对他们的定义要复杂丰富得多。另外,人物也罢,事件也罢,没有一个能脱离别的人与别的事而独立出来,历史的因果,让人产生惊恐震颤的感觉,为之唏嘘不已;而历史的巧合,又让人叹为观止,为之欢欣鼓舞。
但是,历史的确是不能还原的。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思维原点上,透过百年的烟雾、百年的风尘,看到的历史无形中已经变异,已经带上了今人的感觉,今人的评判。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历史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凄婉,有太多的迷茫和不该有的错乱,但是仔细一想,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在,现在也正缓缓的过去而成为历史,那么,今与古又是何其的相似,其遗憾与迷茫又是多么的一脉相传。历史之帆在迷惘与遗憾中缓缓而前,偶尔折弯,偶尔靠岸,可水流滔滔,浪卷风旋,船是永远也不可能长久地停下来的,于是,历史就又有了使人心动、使人欣慰,使人能坦然一笑的诱因。
或许用喜剧的眼光看待过去能减少很多沉重,或许该用睿智与善意对历史加以宽容。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加以宽容之后,面对历史会哑然失笑,可笑过之后那种酸酸的苦涩,还是让人惆怅不已。
好在曾经的过去还有许多的灿烂,怒放在百年前的原野,尽管烟尘弥漫,但遮不住鲜花的幽香与霞光的明艳,最苦难最伤怀的日子里,往往有最美丽的花朵绽放、有最清澈的溪水流畅。
百年的沧桑,幽香与明艳也罢,血腥与苦难也罢,惆怅与伤感也罢,激昂与兴奋也罢,那些都是我们的过去,回看百年历程,犹如回想自己的童年,牙牙学语的可笑,摇摆学步的笨拙,幼稚也罢,可爱也罢,可那毕竟是我们的童年。
《黄花赋》精彩片段:
《黄花赋》中的精彩片段:
一。《黄花赋》中有关美女的片段
1,沈云芝
此时离慈禧的万寿节只剩下一个多月了,京城内外祝寿的气氛越来越浓,各大臣费尽心思,拼了命想找些稀奇古怪又价值连城的东西,以供慈禧生日开颜一笑,也算尽一份为臣的忠心。不过,慈禧贵为太后,在朝当政几十年,什么珍奇稀罕的宝物没见过,要让她感觉满意的寿礼还真的不好找。各大臣均在想:“要让太后感到赏心悦目的寿礼,除非是精到极致,稀到罕有,贵到无法确定价钱,一般的世俗之物那看得到她的眼里呀!”可是,非世俗之物又到哪儿去找呢,只急得众大臣们团团乱转。
正当京中的大员及各地的督抚各施手段搜寻宝物之时,江苏巡抚端方却捷足先登,搞到了一套绝世珍品的刺绣。端方欣喜且兴奋,高高兴兴派人带了绣品及绣品的作者一同进京,先将绣品呈入宫中,请太后法眼鉴赏。
这套刺绣是一组作品,叫《八仙上寿图》,共有八幅,分别绣着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等人以宝物为王母娘娘贺寿的情景。绣品的色彩谐调美观,构思精巧,更难得的是其中的人物、花草等物逼真至极,何仙姑脸上的笑靥,王母娘娘眼角的鱼尾纹,花草叶子上的露水,一丝一毫细微之处都毫不马虎,再配上刺绣毛茸茸的柔和感,更使人觉得美轮美奂,叹为观止。这八幅绣品在紫禁城一展开,立刻引来惊叹连声,侍候慈禧的太监宫女如李莲英等哪个是凡俗之辈,宝贝东西见得多了,可见了这几幅绣品也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张大了嘴合不拢来,只是想:“这是什么方法绣成的呀,如此逼真,如此富丽堂皇,凡间的人真能绣出这样的东西吗!”
见惯了珍稀之物的慈禧也看得目瞪口呆,连声说:“神品,神品,我活了七十岁,如此神品还是第一次看见,谁能绣出这样的神品?”
这《八仙上寿图》的作者叫沈云芝,江苏苏州人。沈云芝从七岁就爱上了刺绣,如痴如醉,一心精研绣功和针法。二十岁之后,她对刺绣的针法、挑花技巧就无所不知、无所不精了,她又精研构图与色彩的学问,刺绣技艺精益求精,出神入化,随手绣出的花鸟鱼虫都美观大方、耐人寻味。沈云芝却不满足,她觉得传统绣法写意性强,逼真感差,虽也活泼有趣,但还应再加提高,于是就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仿真绣”,追求图案的质感与逼真,十年之后,她的探索成功,绣出来的人物、虫鱼、花草无不栩栩如生,而所用丝线的质地与所绣图案搭配,更使人物、鱼虫活灵活现,仿佛会动会叫一样。不过,沈云芝的新绣法却不为世俗所容,刺绣界攻击她的绣法离经叛道,走了邪路,一般世俗之人也胡乱传言,说她的绣品挂在家里可能兴妖作怪,弄得沈云芝的绣品卖不出去,连靠刺绣度日也成了问题,沈云芝一气之下,呕心沥血绣了《八仙上寿图》,宣布说要献给慈禧太后,请她鉴定绣品的价值。
苏州的市井小民听说沈云芝要给太后送绣品,一齐讪笑,说:“她到北京,恐怕连太后的背影也见不到,太后贵为一国之母,岂能稀罕她的玩意。”
沈云芝说了气话,却也知即使到了北京也无法送东西给慈禧,但心中咽不下这口气,便找到了巡抚衙门,说要进献太后寿礼,请巡抚代呈。
巡抚端方却不是一般的满人,这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喜欢研究金石碑帖,对古董宝物的鉴赏尤其高明,算是满人中的才子,曾因写《劝学篇》上呈慈禧,被太后赏识而选到陕西当按察使,不久又升巡抚,慈禧逃难西安后他的表现不错,很得太后欢心,回銮后不久就着他做了江苏巡抚还署理两江总督,是个响当当的封疆大吏了。端方为了报答太后的赏识之恩,正苦心孤诣的思量着寻一件天下少见的宝物进献,但稀世之宝可遇不可求,寻了多时,迄无结果,正在苦恼,沈云芝找到了他的衙门。端方叫人将沈云芝的绣品拿进来看,一看之下,端方呆了,惊讶之下,拍案大叫:“鬼斧神工,刺绣之物竟能精美如斯!”
幕僚们都知端方之能,忙请教说:“人传沈云芝的刺绣离经叛道,大帅却何以独赏,可否教教我等。”
端方说道:“你看这山水有远近之趣,人物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鱼虫有绰约亲昵之态,细微之处逼真如此,凡俗绣品怎能达到这般境界!”于是急派人护送沈云芝入京,将绣品直接呈入宫中。
慈禧将这《八仙上寿图》视如珍宝,用手轻轻的抚摸,说:“我七十了,将死之人还能见到这样的宝贝,也算大有福份了。不知能绣出这样神奇绣品的人,却又是如何的出众。”
李莲英知道慈禧的心思,就传话出去叫沈云芝谨见。沈云芝被太监带着怯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