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汪精卫当下侃侃说道:“当今天下,共和已成狂澜怒潮,势不可挡,而人心思汉,共愤异族占我河山,仅只两月时间,长江以南尽举义旗,山陕两省亦揭竿响应,足见满清人望尽失。如今总理手提北洋劲旅,身处共和之潮狂摧帝制之时,若能俯察国人之心,哀我汉族失国之痛,与南方民军携手,驱满清权贵下野离位,则神州可不动刀兵而定,民国可不流血而成,如此,袁公大名永垂青史,凡共和旗帜下自由之民,谁不颂扬袁公的伟业义举!两千年帝制丧灭于袁公之手,共和新天地鼎定于袁公之手,袁公即是我中华的华盛顿与拿破仑。”
袁世凯静静听汪精卫说完,显出十分痛苦的样子,说:“共和之制,人人得以自由,实比帝制进步优秀许多,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怎奈我世受朝廷大恩,私心戚戚,不忍做背恩无义之举。唉,袁某上叨天恩之重,下叹民生多艰,既不忍背君恩也不忍逆民意,,所以常常静夜忧思难寐,不知何去何从。”
汪精卫急于说服袁世凯,又滔滔纵论“君轻,社稷次之,民为重”的古训,阐述共和精义,论说帝制之害。袁世凯倾身前听,意甚迷醉,但汪精卫讲来讲去,他总是不忍背弃皇恩。
汪精卫无奈下只好告退出门,长叹说:“袁公天纵奇才,却为愚忠所惑,受缚于斤斤个人恩怨之中,不以天下潮流人心向背为重,可惜且可叹。”
袁克定亲送汪精卫出门,说:“兆明兄明日再来,大道理就不讲了,只说家父能否作民国的总统,如此,家父或能回心转意。”
汪精卫大悟,第二日又往碣袁世凯,说:“当今南北扰攘,若迁延日久,百姓将受无穷之苦,若袁公能奋神威驱清廷下台,则共和拱手而成,而大总统之位,论功论才,论名论望,都非袁公莫属,愿总理弃个人的恩怨,从万民的厚望。以天下亿万民众拥戴之诚,难倒竟敌不过皇帝一人的私恩?如今民国非袁公出不能缔造成功,民国缔造,非袁公做总统,不能调和南北的分歧。依我之见,如今的局面,乃是天降大任于袁公,豪杰有识之士嘱意于袁公,袁公若还贪念满清虚情假意的星点恩惠,不以苍生黎民之想而想,依我的浅识陋见,也为袁公惋惜豪叹不已!”
汪精卫惶恐逊谢,说:“兆明错爱,高抬老夫了,我只是一庸碌凡常之人,贵党的孙文、黄兴二先生,俱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功,我对他们二人,一向深为钦佩,孙、黄二公,任那一个都可作民国的总统,特别孙文孙先生,乃是谈革命的始祖,倡共和的先驱,我怎敢和他们两个争高下呢。”
汪精卫忙说:“总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孙、黄二公确都有做总统的资格,但我革命党人,只求革命成功,共和缔造,却不愿自居其功。革命者为万民造福,非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奔波,这一点还请袁公明鉴。”
袁世凯面显崇敬之意,对革命者的高风亮节极尽赞叹,但提到推翻满清,却仍犹豫不决,苦恼非常,说:“我若逼得皇上太后们下了台,自己却来做总统,免不得让后世人骂我欺负孤儿寡母。”
汪精卫翻来覆去费尽口舌,最后还是无功而退。袁克定送他出门,又献策说:“汪兄别生退意。朝中股肱之臣尚多,军中将领态度不明,故家父未敢突然就下决心。现我派人到汉口军中探测消息,汪兄再奋余勇以利害说之,家父必定会为你诚意所感,痛下反满的决心。”
汪精卫遂苦思对策,又许愿自己亲往南方,游说党人一致拥戴袁世凯为总理,凡七往锡拉胡同袁府,袁世凯终于拍案而起,大声说道:“感谢汪先生拥戴之诚,我意已决,今于兆明相约,你我合力促清帝退位而开共和新天!”
这时候,袁克定已将北洋军各主要将领的意图摸清,大家只以袁世凯的马首是瞻,满清的存亡,他们毫不在意。
没过几天,段祺瑞派出手下将领靳云鹏来京向袁世凯表决心,说:“段统制所辖部下全军一致、主张共和,愿拥戴宫保为大总统。”
袁世凯跌足佯惊道:“这怎么行!军心何时一变至此?我袁某怎忍心做此背恩不义之事,如此,后人岂不骂我为反臣逆贼!”
靳云鹏却慷慨陈词,说:“总理,如今满清气数已尽,兴汉覆满乃是人心所向,总理顺人心而迫清廷退位,就是开创共和的功臣,结束帝制的英雄,如此一来,总理将受万民拥戴,受后世永远景仰。还请总理早下决心。”
袁世凯为难许久,方说道:“你等都是手握兵权的人,既然你们要反清拥护共和,我有什么办法,只好就按你们的意图办吧。但你们一定要为我预留地步,使我有面目与世人相见,不致难堪尴尬。”
靳云鹏忙说:“这个自然,一切进退曲折,将士们都依总理之令,决不敢胡作非为。”
这时候袁世凯的亲信政要都得到了袁的秘密授意,要一步步实施废帝计划,一切俱已安排停当,袁世凯这才奏明隆裕太后,正式启动南北和谈。汪精卫按袁世凯的安排,就做了议和的参赞,南下与党人暗通消息。
黄兴与陈其美、宋教仁等正在沪军政府里商议南北议和的事,对袁世凯的想法心思作种种推测猜想,忽见于右任领着汪精卫直进门来,一番扰攘问候之后,汪精卫对黄兴等直接说道:“南北议和一切都好说,袁世凯只是做做样子,他已决心拥护共和,策划迫清帝退位,条件便是南方各界推举他做民国的总统。”
宋教仁等大喜。黄兴说:“好啊,袁世凯终于拥护共和了,但我早有明言,只要他迫清帝退位,民国的总统自然非他莫属,袁世凯又何必如此多疑?”
汪精卫说:“袁世凯见南方群雄并起,局势复杂,担心到时候情况变化,自己白辛苦了一场。”
宋教仁、陈其美齐声说:“绝不会的,革命党与立宪派都希望袁世凯能做民国的华盛顿,反正了的旧官僚对他更是推崇备至。如今的问题是他必须设法使清廷下台,这是他当总统的先决条件。”
汪精卫点头说:“这个没有问题,袁世凯一切都已布置周详,只要探寻清楚南方各派的真实意图,他就会一步步逼迫清廷退位。”
黄兴当下便吩咐汪精卫向袁世凯传信,说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南方各派决然一致推举他做民国总统。汪精卫又走访了章太炎、张骞、赵风昌等人,他们与黄兴的意见完全一致,汪精卫将消息电传袁世凯,袁世凯大喜下忙督催唐绍仪尽早开始议和谈判。
正文 第七十一章 风帆万里回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南方议和谈判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正式开始,双方相互验看交换过全权委托书后,客客气气坐了下来。一切都谈的异乎寻常的顺利,南方的代表伍廷芳提什么,北方的代表唐绍仪便答应什么,只是谈到国体问题时,唐绍仪笑道:“我是朝廷的代表,自然不便赞成共和。你们却有什么高招,使谈判既不因此而停顿,又能使共和政体如今就确定下来?”
众人苦思冥想多时,无法破解这个难题,于是在会谈结束后,唐绍仪便带汪精卫等往赵风昌的惜阴堂喝茶,而伍廷芳等也往惜阴堂作客,张謇、赵凤昌早在客堂等候他们了,大家见了,会心一笑,伍廷芳便将会谈中的难题拿了出来,请主人赵凤昌想办法拿主意。
赵凤昌端着茶杯笑吟吟说:“主意当然有,但我要问唐兄,袁世凯袁公对共和到底是否真心拥护?”
唐绍仪正色说:“袁公自然是真心赞成共和的,南北议和,不过是做做样子给朝廷看,如非这样,我唐某哪能这么好说话,伍老兄说什么我便答应什么。”
众人都笑了起来。赵风昌笑着又问:“袁公既然真心赞成共和,只要授意北洋军反戈北向,共和便可立成,为何却要作议和这个假样子呢?”
唐绍仪说:“袁总理深思熟虑,既要顺民意以兴共和,又要顾及皇恩,不忍武力相向,怕因此而落下万世千秋的骂名,同时袁公还有一虑,深怕朝廷退位之后,南方各省目的已达,却卸磨杀驴,使得自己空劳神思,落得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张謇怒道:“袁世凯太也多虑,南方凡有点身份影响的人都表过态了,他还是这般不放心,他要怎么样?”
唐绍仪笑道:“我是一心一意拥护共和的,他放心也罢,不放心也罢,这次一定要将共和的政体定了下来,但问题是不能明说,明着那样说,袁公就无法对朝廷交待了。”
赵凤昌笑着点头,说:“这好办,转个弯子就可以了。双方可以约定,国体问题暂不涉及,由之后召开的国民会议解决,而国民会议由各省委派若干代表组成。如今光复的省份已有十四个省,自然都是赞成共和国体,清廷控制的省份只有七个,再加上蒙、藏、新地区,也没有光复省份的票数多,这样不是就等于已经将国体确定了吗?”
唐绍仪、伍廷芳等一听,立刻大声叫好,竖起大拇指说:“高明,高明,即定了共和之制,又没有明说,我们下来就按这个办法谈。”
每天谈判的进展、议定的内容、签署的协定等,都由唐绍仪电告袁世凯知道。袁世凯见议和一步步按自己设定的路子走着,禁不住满心欢喜。唐又把南方各界都愿拥戴袁为总统的意思如实禀报,袁世凯听了笑咪咪的,预感到离总统的宝座越来越近了。
此时在俄罗斯首都彼得堡,清政府驻俄公使陆征祥见国内革命,南北对峙,乃电奏清廷,请皇上太后自动引退,允许国内实行共和制度。紫禁城内的隆裕太后见奏后又惊又怕,慌忙找袁世凯进宫问策。袁世凯安慰隆裕说:“请太后放心,出使大员总爱说些超前的话,以博取开明的名声,此折留中不发就是了。”
隆裕心下梢安,以为有袁世凯中心撑持大局,虽局势动荡,但国事尚不止不可收拾。
哪知此时南方传来了孙文回国的消息。唐绍仪从上海发电到京,称孙文携巨资,带着购于美国的巨舰三艘,操舰者皆为留洋学生,舰中栽满了武器弹药,现在上海靠岸,不日将载军北上天津,大举兴兵。
隆裕闻讯又是大惊,只得再召袁世凯,命他快快和南方议和成功,不要让孙文率舰来攻。袁世凯恭恭敬敬,谨奉懿旨,心里却是暗暗欢喜,心想:“唐绍仪不愧是外交老手,这声势造得有声有色。”
孙文回国的消息在国内迅速传来,引起极大的震动。孙文的确是乘兵舰到上海的,不过乘的不是新买的美国巨舰,而是广东省属的兵舰,由广东都督胡汉民亲自陪同,从珠江口穿越台湾海峡,直发上海。
原来孙文在英、法等国活动多时,一无所获,列强不但在政治上持观望态度,在经济上对中国的革命也不予支持。孙文大失所望,知国内各省纷纷独立,于是急匆匆乘船,要回国去领导革命。
此时广东已经光复,胡汉民与陈炯明分任广东的正副都督。当南方各省纷纷宣称独立时,清朝的两广总督张鸣岐惊恐万分,急召水师提督李准商量方略。李准说:“各处皆反,我们不如顺应潮流,迎革命党入境吧?”
张鸣岐大惊,说:“你我平过多少次党人的起事,黄花岗之役,砍了多少党人的脑袋,他们能饶了我们?”
李准被说得犹疑担心,遂不敢再提迎革命党入境的事。
这时惠州、汕头、韶关、清远、茂名等处党人纷纷起事成功,民军联兵攻打广州,未果下又退回各地,秣马厉兵,准备再次攻打。远在河内的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写了信给张鸣岐与李准,允诺不计前仇,催促张、李尽快反正。
张鸣岐苦思多日,见大清大势已去,又不甘心投降革命党,于是主动宣布独立,在衙门外挂起一面青天白日旗来,自任都督。
李准却打电话给张鸣岐,说:“我已准备向革命党投诚,迎他们入城,请大人好自为之。”当时广州的精兵多为李准所部,张鸣岐因此大为恐慌,乃往找另一带兵官龙济光,问他:“你能否带兵灭了李准?”
龙济光说:“李准兵精而多,我怎能灭得了他。”
张鸣岐知军心已变,无可奈何下,摇头叹气说:“广州不能呆了,如此我出逃吧。”遂带家小逃往香港。
张鸣岐一走,李准大开广州城门,迎胡汉民、廖仲恺等进入广州,广东各地的民军此时也一拥而入,然后绅商学各界便开会宣布光复,推胡汉民为都督,推民军中兵力最强的陈炯明为副都督。其他各重要职司,也基本由同盟会人担任。
这时孙文乘船回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