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驰?
作品相关 康有为的驭人术
《黄花赋》解读五——康有为的驭人术
作者:玩月楼主
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的处境和孙文差不多,都是海外流亡者。这是孙文就认为他可以和康有为进行合作了,但是康有为态度坚决,决不和孙文合作。作者在第一章用了“尘世英雄相识难”这句话做题目,好像是在惋惜康有为、孙文的不能合作,但在日本,孙文第二次谋求与康有为合作失败,却不见作者有什么惋惜的表示。我想:作者此时不惋惜是对的,因为此时康有为决不可能和孙文合作。康有为虽逃到了海外,但他和孙文有一点不同,他身怀光绪皇帝的密诏,这个密诏让他身价倍增,成了营救光绪皇帝的钦定人物。康有为要充分利用这个身份来干事情。和孙文这个宣称要推翻满清的人合作了,那康有为不是就自己扔掉自己的身份了。
康有为用这个身份谋求和日本首相见面没有成功,于是到了北美一带在华侨华人中宣传保皇。他的宣传大获成功,华人华侨们显然对他的身份给于了肯定。时隔不久康有为在北美组织保皇会,开始用自己的身份驾驭华人华侨为保皇事业出力出钱。
康有为的这种驾驭做得很出色,出色得几乎相当于欺骗,但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华人华侨们对他的话毫不怀疑。踊跃的给他的保皇会捐款。康有为好玩得很,他的保皇会还有个名字,叫做“保救大清光绪皇帝公司”。这既是一个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经济组织。会长及公司的经理自然非康有为莫属。凡入会之人,最少交保皇费两元,多交不限,作为保皇会的活动经费。康有为大肆做宣传,说:
“保救皇上就是爱国,圣上光绪至仁至圣,即使俄国的大彼得、美国的华盛顿也不能望其项背,如今我爱国侨胞踊跃捐款,或以此款组织勤王军,或以此款策反国内大臣、将军,有朝一日救得圣上复出、重摄朝柄,那时参与保皇的同胞皆是功臣,尔等捐款者或作尚书、或作侍郎、或作总督、或作巡抚,到时皆由我提请圣上敕封,甚或封公封侯也易如反掌。圣主复出之后,以君权而再行变法,雷厉风行,不出十年时间,我中国可自立自强于世界,与各大国并列,有此一日,我海外华人华侨同披荣光,受所在国政府与人民的尊敬。”(足本第十二章红叶送别望乡关)
康有为有光绪的密诏,华人华侨们很容易就相信了他的宣传,另外康有为开出的条件也十分的吸引人,因此加拿大千千万万的华人侨胞欢欣鼓舞,一时间华人入保皇会者络绎于道路,不到一月时间,加拿大就有十多万侨胞入了会。
康有为在这一点上很高明,他在海外流亡期间没有缺过钱花,华人华侨源源不断的捐款会费让他的钱布袋经常处于充盈状态。
康有为另一个驭人的法宝是师道尊严,他有一大批亲传学生,后来又收了一批慕名拜他为师的弟子,这些弟子少有异动,康有为就以解除师徒关系相威胁,弄得弟子们很难堪,不得不听从他的命令。康门的十三太保造反要革命的时候,康有为气坏了,怒冲冲从加拿大一路南下:
康有为第一站到了美国的旧金山,招在美国各城市办保皇会的弟子齐来见面,怒冲冲问他们:“卓如劝我退隐,他要领导你们革命,你等可知此事,可曾参与此事?”
众弟子见老师震怒,都十分害怕,便一齐大摇其头,说:“不知此事,更不曾参与。”只有欧榘甲一人低头不语。
康有为就指天划地,痛斥梁启超忘了圣上的恩义,欲行大逆不道之事,祸乱中华。众弟子也就随了老师一起斥责梁启超,说他辜负了老师的期许,走入邪道,并将信中列名的十三人称作“十三太保”,请康有为采取断然措施挽救他们。
康有为说:“今后你们之中谁再倡言革命,便不是我的弟子,师徒之情从此一刀两断!”
众弟子俯伏而拜,说:“我等只知保皇勤王,视革命为洪水猛兽,不但自己决不革命,师兄弟中任谁倡言革命,他就是我们的仇敌。”
欧榘甲料不倒老师对此事震怒如斯、决绝如斯,如今见众怒汹汹,自己若不认错,便将难容于师门,于是“咚咚”叩头,向康有为认错,请求师尊原谅。(第十三章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收欧榘甲容易,但要收服梁启超就比较难了。梁启超受孙文的影响较深,也能讲一套一套的道理,可是康有为自由康有为的办法,他不但会用师道尊严压服学生,还会制造气氛,将师徒间的感情加以利用,这两种办法含混起来被康有为用到了极致,即使强如梁启超也不得不屈服。且看《黄花赋》中关于这一段的精彩描写:
梁启超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不知康有为见到了他,将是何等的情景,怎样雷霆大怒式的发作。他小心翼翼的推开门,却见康有为在房间的最里面,背门而立,负手望着窗外,一动不动。
梁启超叫一声:“老师。”康有为不应,卓立如初。
梁启超轻轻掩上门,向内走了几步,又叫一声:“老师。”
康有为猛然间转过了身来,双目如剑,怒容满面,恨声说道:“你竟还认我这个老师?我昏庸顽固,配做你革命家梁启超的老师吗?”
梁启超惶恐道:“老师不要发怒,弟子倡言革命,也是一片爱国之心。”
康有为喝骂道:“圣上倡言变法,方有你我今日之名,你我如今脱逃在外,圣上却被幽禁瀛台,受无穷的苦楚。你竖子得名,便欲革圣上的命,推翻帝制,没有圣上哪有你今日的梁启超,你良心安在,你还是知恩图报的人类吗?”
梁启超硬着头皮辩解说:“老师,革命与保皇实是殊途同归。满清气数已尽,共和可使中国富强。若民富国强,想来圣上也必定心中欢喜,而不在意帝制与共和的区别。圣上贤明智慧,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定受民心爱戴,被国民举为共和国的总统。”
梁启超越说越有劲,只把康有为听得怒发如狂,牙齿咬得“咯咯”直响,猛然间他吼了一声,顺手提起一把椅子便向梁启超头上掷了过来,大叫道:“好你个逆臣贼子,我与你绝不干休!”
梁启超吓得双手抱头,躲开了椅子,然后一屈膝,跪在了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叩头说:“老师息怒,弟子不敢胡言乱语了。”
康有为气得浑身哆嗦,嘴唇动着却说不出来话。于是他在房内来回转着圈儿疾走,粗重的呼吸着,来来回回在房内奔走了十多圈,方能说出话来,他指着梁启超,还未开口,先泫然泣下,他说:“我心痛欲死,我伤心欲绝,你便来弄死我吧,我的弟子要造圣上的反,我还有什么面目活着!”
梁启超不敢回话,只是磕头。康有为却连续不断的说了下去:“我多年的心血白白的浪费了,本以为你是众弟子的翘楚,哪知孙文的一番花言巧语,就将你轻易的俘获。孙文的吸引力那么大,将我的得意门生、学贯中西的高徒仅仅用些不切实际的狂话就说转了?这猴子要造反,要闹天宫,卓如啊,你可知五指山一直高悬在你的头顶?”
梁启超悚然而惊,睁大了眼睛,不知老师说的五指山到底是什么,但他仍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能革命,便说:“师尊在上,知遇之恩为私情,中华富强为公义,我等岂能以私废公?”
康有为伸出大手,五指张开狠狠的下压,说:“乱中华,苦百姓,负圣上,做千古罪人,这座山你背得动吗?你要革命,就请先革我的命。我门中出了逆臣贼子,我也的确不想再活了!”说着,颓然坐在床上,眼中泪光莹然,哭道:“革命家梁启超,你来取我的命吧!”
梁启超心中一震,不由伏倒在地。
过了一会,梁启超抬起头来,见老师泪流满面、伤心欲绝,不由就想起了万木草堂随师苦学的情景。那时的师尊正当壮年,豪情满怀,议论风发,何等潇洒自如,而今奔波国事,异域流亡,苦寻救国之策,眼见得两鬓间已白发渐生了。梁启超心中不觉一阵酸楚,忙不迭的叩头说:“老师,卓如知错了,卓如再也不提革命二字了。”(第十三章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康有为对保皇会以及众弟子的严密控制一直到了武昌起义成功后才宣告破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保皇会的分会当时遍及世界上的华人聚居之处,会员人数众多,素质高下不等。康有为自己又很少过问会务,但康有为适时地号召大家举办各种活动,比如为光绪皇帝祝寿等等,各种活动的举办能让信徒们的精神经常处于亢奋状态,这样就容易凝聚人心了。
作品相关 历史的血祭
历史的血祭——我看小说《黄花赋》
作者:红杏依云
石头驾御文字的能力一直为我所敬佩,今日获悉他的长篇小说《黄花赋》由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不仅起了先睹为快之心。
小说开篇就给了我们一个近距离的李鸿章。他不是我们印象中十分无耻的卖国贼,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大、傲慢、而又非常敬业。他对自己有明智的评价,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他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会有怎样的评价。作为中国的代表,他身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祖国。弱国无外交,但是他的使命却是必须完成的外交使命。第一次我注意到这个在我印象中一直根深蒂固的卖国贼,原来他是一个出色的、有廉耻、有智慧的政治家。他的才华、魅力并不弱于强国的政治家。国家的屈辱,就是他个人的屈辱,这个屈辱他比谁都更有切肤之痛。千载骂名他一肩担了,而且是明明白白地担了,他不能躲、不能放,因为这个屈辱的担子挑着他的祖国。
历史是什么?此刻的历史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要求牺牲,要求祭品的妖兽。而李鸿章就做了以名誉为祭的牺牲品。还不止这些,它要求整个中国的血和屈辱来做祭品。中国付出了这些祭品。在这个血腥的祭祀中,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瞬间给了英雄豪杰们一个绝好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本色,激发自己的豪杰潜质。
紧接着这位和帝国一同衰朽的李鸿章上场的康有为却是充满活力、浩气和才华的。自然我们都知道他的最终结局。他象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的黑暗。他象一声春雷,震动了冬的麻木,惊扰了睡狮的酣梦。虽一介文士却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作者的可贵在于,不仅写出了英雄的伟岸,更复活了英雄的血肉之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康有为。他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但是作为一介文士他也有着大多数文士的趣味和尴尬,这让我们更加敬佩他的出色和不凡。说康有为就不能不说谭嗣同,康有为一力主持变法,谭嗣同却以身血祭变法。康有为救国以才,谭嗣同救国以血。两人俱是了不起的大英雄。
而《黄花赋》为英雄立传,将这一缕浩气雄风展现于世人面前。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个舞台,各色人等都不甘寂寞,要在历史的舞台上争一个角色。于是大奸巨恶,美女泼妇、奸雄豪杰纷纷登场。《黄花赋》却卸下他们的戏装重粉,还他们一个生活的原貌。剥去了冠冕堂皇的借口,人类的本性就赤裸裸地展现出它的真实面目。书中有一位出场不多的耿直人物——王照,却对康有为说了极之痛快的一句话:“枉为你负才子之名,又自称圣人,其实你一窍不通。我来告诉你,太后绝无政见,只知权利,她才不会那么珍惜所谓的祖宗之法,你可明白了?快与皇上改变策略,变法还有希望,不然,你便是断送变法的千古罪人!”这样的语言何等一针见血,而书中多得是这样精彩的语言,我以为这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列强压境,亡国在即。文人是嗅觉最灵敏一族,最先有反应并不奇怪。孙中山出场也是一介文士,却一身兼具狂傲、大气、豪爽、无私的品性,他的眼界更开阔,举止更惊人。作为一介书生他在北京的马路上自言自语的那句:“病入膏肓了,再无良药可以治了,缺个掘墓人而已。如此腐朽的王朝,轻易便可灭掉,这件事我就来干!”比起康有为同样在北京马路上公车上书的慷慨激昂更让人平添了万千豪气。皇位的尊贵、王朝的神圣蒙蔽不了他的心灵,他的眼光越过了他所立足的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理想的新世界。他并不想拥有它,只想做个先驱,亲手迎接它的到来。
温故而知新,不要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今天容颜的美丑。昨天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