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彭家珍跨出良弼的府门,黑洞洞的天上却稀稀落落飘起雪花来了,冷风刺骨。彭家珍驱车刚出胡同,就见外面的大街上一辆马车隆隆驶来,车棚前方高挂着一盏大红灯笼,上写“军谘府”三个字。彭家珍的心情骤然紧张起来,良弼终于回来了。
良弼是找禁卫军统领冯国璋商量大事去了,两人过去关系一直处得不错。冯国璋在汉口汉阳大展神威,欲继续进兵武昌时被袁世凯强行调回京师,此后便与袁世凯极少来往,良弼认定二人心生嫌隙,因而暗暗高兴。如今局势复杂,良弼必须找到足够多的盟友,才可以和袁世凯相抗,于是便频频和冯国璋联系,苦心孤诣,要挽救大清。冯国璋谨遵袁世凯的号令,与良弼虚与委蛇着,良弼信以为真,于是在这晚入宫领了腊八粥的赏赐后,便到冯府谈天,讨论时局。
冯国璋将良弼接入客堂,殷勤奉茶,见良弼虽然两眼炯炯有神,但两颊却干廋如削,颇有疲倦之色。两人说了一会时事政局,良弼便要求冯国璋与自己合作,共保大清。冯国璋唯唯诺诺,心中知良弼要保的是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它虽然还没有宣布死亡,但实际已是一具行尸走肉了,可精明能干的良弼,惮精竭虑,孜孜以求,不惜冒绝大风险与袁世凯对抗,其想法心志可敬亦复可怜。冯国璋对良弼之才还是爱惜的,肚内明白他的所谋难免一场空,因此在分别时忍不住告诫说:“北京城这些日子越来越乱了,良大人一切还请多多留神。”
良弼苦笑一声,然后挺胸昂头,说:“谁想杀我就杀吧,其实一死,我倒是放下了所有的担子,大清的存与亡,就不用再挂怀了。”
两人在门前拱手作别,雪花飘飘中,良弼登车回府。
将及到家时,却见黑暗的巷子口处停着另一辆马车,半堵着路。良弼一愣。这时随从掀帘递进来一张名片,说有人求见。良弼就着灯笼的微光看见了“崇绮”两个字,连忙下车。
崇绮是良弼在奉天讲武学堂讲学时的得意门生,今多事之秋,他雪夜来访,良弼感觉心中热乎乎的。下了车,看那辆车旁边一个军官膜样的人快步走来,口中说:“崇绮有要事密报老师。”说着从快中掏出了一件东西。
良弼恍惚间觉此人和崇绮的身形不大一样,正自疑惑,那人已将炸弹捧到了手上。良弼蓦然惊道:“刺客终于来了!”
于是急奔家门方向而走,口中高叫道:“有刺客,卫兵快来。”
彭家桢纵身赶上,大笑说道:“为了民主共和,我不惜一命而来,你又何必吝惜区区一条命呢!”说着奋力投出炸弹。
“轰隆”一声巨响,良弼倒地,一条腿被当场炸断。而乱飞的弹片旋转过来,击中彭家珍的头部,彭家桢倒地身亡。
良弼被赶来的卫士抬入家中,急召大夫施救。第二天,良弼醒了过来,这才知自己未死。随即赵秉钧满脸惶恐的也来探视,安慰良弼一番,又大骂革命党惯于暗杀。
良弼疼得皱眉咧嘴,赵秉钧当下就荐了一位中医大夫,说他以中药止疼灵验非常。良弼的家人马上打发人去请,良弼服了止疼的中药后,不到一个时辰便心跳气短,神昏脉弱,眼看着即将毙命。
家属子女齐集堂上,慌乱一团。良弼忽回光返照,睁眼对众人说:“我死,大清亦亡,,二百余年的赫赫皇朝,怎能没有一个殉葬之人呢。”
家属子女齐声大哭起来。良弼说:“你等哭什么,我是军人,死何足惜,大清将亡,我又岂能独存,刺我者,乃是我真正的知己。”
良弼说完话,闭目而亡。
良弼挨炸后,京师之地的皇族人人自危,风雨满城,满清的王公贵族闻风丧胆,草木皆兵。良弼的死讯传出后,宗社党的党徒哗然而散,大家都怕炸弹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惊慌失措,纷纷夺路而走,或逃往天津租界,或逃往旅顺租界,北京的保清骨干一下子几乎全跑光了,只剩下了肃亲王王善耆。善耆坚决不走,他要看大清到底亡于何人之手。
隆裕太后吓得夜不能寐,良弼之死对她的打击太大了。环顾朝中,如今大半成了袁世凯的人,而载沣等早默认了民主共和,对大清朝心灰意赖,不愿和袁世凯对抗了。在军政各界,袁世凯可说再无抗手。善耆虽然表示永保大清,但他没有什么势力,孤身一人又能怎么样呢!
隆裕此刻才确知大清朝无法维持了,无奈决定尽快退位,在良弼死后的第三天,隆裕下令召集王公大臣商议退位大事。可是很多王公离京出走了,在京的许多王公大臣也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敢出门,最后,只载沣,善耆、梁士怡、赵秉钧、胡惟德等寥寥几人应召而来,入宫跪倒向太后请安。
隆裕怀抱着溥仪,哭倒在金銮殿上,抹泪说:“梁士仪呀,赵秉钧呀,胡惟德呀,我母子二人的性命,可全在你们三人的手中啊,你三人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母子的性命啊!”
赵秉钧、梁士怡等也伏地而哭,发誓说一定保护太后皇上安全,并竭尽全力为皇室争取到优待条件。隆裕就说:“大清不行了,众人皆不肯说,要我做这个主,我今日只好做这个主了,你们回去告诉袁世凯,让他准备好退位诏书。纵然列祖列宗骂我,但只要能保全皇上的性命,我也无法顾忌这些了。”
说完了该说的话,隆裕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赵秉钧、梁士怡、胡惟德等也感心中恻然,就大叩其头,说:“太后圣明,我等一定将太后此意告知袁宫保照办。”
袁世凯得赵秉钧、梁士怡报告,知隆裕终于决定退位,长长的吁出一口气,如释重负,却使劲想掩饰住心中的高兴,弄得脸上的表情古里古怪的。这时候徐世昌来访,袁世凯忙拉住他说:“菊人兄啊,太后已决定退位了,这退位诏书的起草,非你莫属。”
徐世昌一听连连摇手,说:“人人都说是我助你迫朝廷退位,我正要来找你辞去在内阁的职务,以避嫌疑,还怎能再染手诏书的事呢,我不能背这逼宫的罪名。”
袁世凯脸显难色,说:“退位诏书非同小可,必得大手笔才行啊,除过你,还有谁能写?”
旁边的梁士仪这时笑了,说:“状元公张謇如今在上海,总理电请他来起草,一定稳妥。”
袁世凯喜道:“对呀对呀,写退位诏书非状元公莫属。”于是忙命人发电给张謇,请他拟草清帝的退位诏书。
上海的张謇接电后既喜又愁,清廷退位,民主共和一统,自当欢喜,可是他久受传统文化熏陶,总认为皇帝是君,为其拟草退位诏书心有不忍,因而意甚踌躇。此时张謇手下的第二砂厂经理刘厚生在侧,见张謇意态不安,当下说:“皇上退位,还政于百姓乃是普天同庆的好事,又不是状元公你自己要篡位,为何要犹豫不安?”
张謇忙说:“既然如此,那拜托刘兄如何?”
刘厚生也是饱学之士,便慨然应诺,铺纸提笔,凝神思索良久,下笔写道: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鼎沸,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定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余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亿兆民众之好恶……特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仍和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中华大民国,余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至治之告成,钦此。
稿成,张謇默看一遍,拍案喜道:“大才,大才,不意刘兄饱学如此。”于是略改数字,然后电达于袁世凯。袁世凯喜慰无限,忙请了徐世昌来参详文字。徐世昌将稿子通看一遍,拍案赞不绝口,说:“不愧是状元公啊,情词并茂,真是好文章。”
袁世凯关切地问:“可有不妥的地方没有,老兄你一定要仔细看看。”
徐世昌又将稿子看了一遍,说:“若给‘中华大民国’那句话之前加一句:即请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有了这句话,你就主动多了。”
袁世凯大喜,拍手而笑,说:“好极妙极,这样一来,我的总统就是朝廷封的,不是孙文他们让的了。”随即又皱眉说:“孙文、黄兴他们一定会抗议这样写,却有什么办法对付?”
徐世昌将稿子平放桌上,端起茶杯悠闲的喝茶,笑道:“宫保勿忧,退位诏书相当于遗言,诏书一发,大清朝从此就没有了,和人过世了一样,别人抗议过世人说的话,又有什么用,难道要他重活过来修改遗言?”
袁世凯听了解释,笑逐颜开,连连点头,说:“对呀,对呀,就是这道理。他们如将总统之位好好让给我,那便罢了,若不然,我便以此诏书为据,自行另组政府。”
徐世昌微笑点头,放下茶杯,提笔将“请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话加进草稿,然后递给袁世凯看。袁世凯拿起稿子又仔仔细细看过数遍,忽然说:“皇上对臣下说话,用‘请’字不太好吧?”
徐世昌皱了皱眉,说:“的确不妥,待我再想想,却用什么好呢?”
梁士怡、赵秉钧两人也帮忙参详推敲,相继换了“令”字、“命”字,“托”字,都觉不妥,最后改成“由”字,这才定稿。
清廷退位南北一统看来是水到渠成了,这时在上海谈判的唐绍仪和伍廷芳却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问题,即袁世凯当了总统后,第一任内阁总理的人选问题。孙文黄兴在此事上态度非常坚决,说:“总统由北方的袁世凯当了,总理一职就必须由南方委派的人出任。”
唐绍仪将孙、黄的要求电达袁世凯询问意见。袁世凯大怒道:“孙黄两个好狠毒的心思,竟要置我于死地!定都南京我同意了,内阁制我同意了,效忠临时约法我也同意了,我这个总统差不多是个空架子了,他们却还要委派人当总理,这条件我死也不能答应。”
伍廷芳将袁世凯的态度告知孙文黄兴,孙文、黄兴也大怒,说:“党人流血拼命几十年,方有如今十多个省的光复,难道大家的血都白流了,将所有的权力拱手全送给袁世凯操控?总理一职必须由同盟会的人出任,此事绝无商量余地!”
正文 第七十四章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
孙黄对总理一职态度坚决,不容通融商量,南北之间的和谈看看又成僵局,这可急坏了联络双方的汪精卫。汪精卫找过孙、黄,又给袁世凯发电,但双方的想法绝不动摇,弄得汪精卫叫苦连连,束手无策。
唐绍仪、伍廷芳、张謇等人也是大为苦恼,眼看着共和将成、南北混一,天下太平,那曾想内阁总理的人选卡住了这一进程,众人无奈下,只好再赴赵凤昌的息阴堂讨问良策。
赵风昌的客堂内温暖舒适,众人却急躁烦恼、坐不安席,要求赵风昌快想办法,弥合南北双方的分歧。
赵风昌笑呵呵命人给大家斟好香茶,这才说:“汪兆明汪兄和双方都有联系,可否将双方的详细想法说来听听。有了线索,我才好给你们想办法呀。”
汪精卫怒气冲冲说:“双方都固执得很,谁也听不进去劝告。孙黄两先生坚持要同盟会的人作总理,袁世凯心中却早有了人选,因此绝不通融,我斡旋双方,但两处碰壁,他们谁也不愿让步。”
赵风昌皱眉想了想,又问:“汪兄可知袁公瞩意的人是谁?”
汪精卫朝唐绍仪看了一眼,慢腾腾说:“袁公不肯说,我发电给袁克定杨度等人,他们告诉我这个人多半是唐兄,我也不知确是不确。”
众人都朝唐绍仪看。赵凤昌笑了,说:“确不确,唐兄自己最清楚。唐兄不说出来,大家不知底细,怎样解决问题呢。”
唐绍仪扭捏了一下,想了想,说:“袁公确有让我出任总理的想法,最近才透露给我,征求我的意见。”
伍廷芳、汪精卫等叹了口气。伍廷芳说:“以唐兄之才,足可胜任民国的总理,但孙、黄的要求不无道理,要调和南北,权力须得平衡,不然南方十多个省的党人定有怨气。”
赵风昌大摇其头,说:“不要紧,事情简单多了。”他笑眯眯的问唐绍仪:“唐兄对民主共和看法如何?是真心支持呢,还是迫于时局不得不表示拥护?”
唐绍仪傲然扬头,说:“赵兄问得奇怪。说句不谦虚的话,在袁项城的班子里,能理解民主共和真谛的,恐就只区区在下一人。同盟会高倡民主共和,但说到对这四个字的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