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我一直不相信这一点,为什么我们打不过?”光绪最后一句话提高了声调,眼睛逼视着恭亲王。
恭亲王奕祈摇了摇头,满头白发晃动,人却一言不发。
侍立一旁的李莲英这时说话了,他上前一步,用半阴半阳的声音说:“皇帝,盖御宝可是太后的意思,太后的大寿庆典还没有结束,仗要再打下去,她老人家那有好心情听戏呀!”
光绪“忽”的站了起来,怒视着李莲英,喝道:“你用太后来逼我吗?”
李莲英仰首望着房梁,说:“奴才不敢。不过太后有一句话,她老人家说:‘谁让我一时不快,我就让他终生不快!’皇上想必听过这句话。”
光绪气得跳了起来,骂道:“大胆刁奴,祖法上严禁太监干预政事,你竟敢猖狂如此——来人那,给我拖出去,打四十大板!”
殿前值勤兵士进来,拖了李莲英出去。李莲英年龄也不小了,一直受太后慈禧的信任看重,在宫中几十年,何时被人轻看过,如今竟要挨板子,不由得“哇哇”怪叫起来。
光绪在后边大声喝道:“给我狠狠的打!”
李莲英被打后,一瘸一拐的找慈禧太后告状去了。孙毓汶等却还在和光绪皇帝纠缠着,逼他用玺。光绪的手几次伸向了玉玺,但又缩了回来。正闹着,军机大臣刚毅求见皇帝,进殿叩头后就请光绪速下决心签约,说若不然,议和失败,国家将遭大难。
不到半个时辰,又陆续有大臣来,恳请皇上不要感情用事,赶快给条约签字用宝。大家一齐催促,情急下脸都变形了。
光绪皇帝思前想后,看着那颗硕大的玉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皇帝这一哭,翁同龢、恭亲王奕祈心中酸楚,也不由泪流不止。刚毅,李鸿藻,孙毓汶等也哭了起来。大家哭了一会,刚毅等抹一把眼泪,又叩头哀恳,请皇上用玺。翁同龢知道坚不用印不是了局,便劝光绪说:“圣上,一时之辱,终将报之,只要圣上从今以后发奋有为、强国练兵,不出十年,便可雪今日之耻。圣上,圣上,还是用印吧!”
光绪哭了一会,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想到自己终究拗不过太后,并且兵败如山倒,大清的八旗兵如今连扛枪也累得喘气,绿营兵也好不了多少,号称强悍能战的淮军也败给了日军,如今靠什么和日本人拼呢!此时孙毓汶又催逼起来,辞色俱厉,说:“战,万无把握,而和,则确有把握,舍和而战,皇上欲使大清的子民全部战死吗?”
光绪不语,脸无表情,绕屋急走,众人屏气息声,眼看着光绪。光绪急走多时,忽然咬牙顿足,两行清泪蜿蜒而下。光绪呜咽了一声,抢到御案边,奋笔疾书,给条约签上了字。然后对孙毓汶挥挥手。孙毓汶如释重负,爬了起来,将大清国的玉玺盖上了条约。
《马关条约》盖上玉玺的第二天,直隶一代狂风暴雨,拔起大树无数,北京到天津的电杆齐茬茬被拦腰吹断,田中沟满渠溢,青苗尽淹,民屋也受灾极重,倾颓倒塌无数。雨过之后,渤海黄海交界之处突然海啸,巨浪如屋扑向海岸,沿岸军民人等死伤惨重,海边村落及清军的防营悉数被毁。消息传入紫禁城内,满朝文武尽皆失色。
此时,北京正聚集着各地来的举人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考。即将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举子中间时,这些读书人痛哭流泣,悲愤莫名,大家热血沸腾,议论一通后,便有广东的举子梁启超联络了百多人到都察院上书,恳请朝廷决不可割地求和。接着湖南的举子任锡纯也联络了几十人去上书,然后湖北甘肃等省的举子也行动起来了。都察院门口车马闐溢,人众熙攘,举子们满怀希望而来,却一个个失望而归。因为都察院并不接他们的上书。
都察院是清代执掌政治得失、纠失检奸、弹劾官邪的一个衙门,集监察弹劾议政为一身。举子们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这儿,但院中的左都御史瞿鸿禨、右都御史徐寿衡以条约已经签订为由,客客气气的将举子的上书拒之门外。举子们好不生气,却又无法可施,回到下脚之处,心有不甘,便聚在一起大声争辩该怎样上书,好让皇上知道读书人的一腔热忱,又争论上书的内容,为该不该迁都大战而频起口角。这时候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举子说话了。康有为说:“各位举子,要引起朝廷的重视,必须人多,我们需要联络一十八个行省的所有举子,另写上书,请皇上毁约再战。到时大家一起去,列队上书。都察院不接书,我等便不走,拼死而谏!”
众举子见这康有为中等个儿,三十多岁年纪,但强壮威猛,眉宇间充满自信,举止气派甚大,就有些信他的话。广东举子梁启超、麦孟华本是康有为的弟子,他俩就首先响应,大声叫好说:“先生言之有理,我等这便去联络人,但上书的文字,却须烦先生大才,亲自起草。”
其他人随声附和,要康有为执笔。康有为也不推辞,点头说道:“强国御侮,我早有一套成法,我来写就是,你们快去联络人吧。”
众人大喜,一哄出门找其他举子去了。康有为回寓室,关上了门,一天两夜之后,得一万八千余言,命之曰“上今上皇帝书”。
原来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识超群,不但精通中国的经史子集,对西洋的诸般学说也颇多涉猎,好发议论,痛恨朝廷守旧愚顽,不知维新求强,因而经常伤时叹世,批评弊政,南海之人戏呼其为“康圣人”,康有为也不置辩,直以匡时救世的圣人自居,便于广州城内的惠爱巷创设书院,起名“万木草堂”,讲学授徒,欲为维新天下聚拢训练人才。梁启超、麦孟华等俱是听其大名、慕其才学,因而拜于其门。康有为久有舍我何人拯救天下的大志,今此便趁机鼓动举子们群起上书。
康有为的上书内容不是单纯的写几句爱国抗倭的大话,他系统地提出了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方略,要朝廷狠下迁都的决心,然后动员全国之力,与日本作殊死较量。
此时,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已联络了各省一千三百多名举子,他们还不知光绪皇帝在悲痛交加中,刚刚给条约盖了玉玺。众举子们依次给上书的后边签了名,然后列队往都察院进发,队伍排了三里多长,引得市民围观、衣冠塞途。路上偶有大臣的车马路过,举子们便围了上去,垂泣请命,哀恳不要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来的举子更为激动,往往话未说完、已经泣不成声。
一千多人终于到了都察院的门口,都察院仍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接受上书。举子们说:“条约虽然签字用宝,但还未与日本人换约,犹可挽回。”
但都察院各御史只管摇头,就是不收上书。却是军机大臣孙毓文知道了举子上书的事,怕皇上看到上书毁约,故派人通知都察院绝不可接受上书。举子们见上书无门,便在院外的街道上一齐跪了下来,放声大哭,市民及各衙门的小官吏都来围观,都察院外人山人海,交通也阻断了。
孙毓文得讯,心急如火,要使皇上得此事,年轻气盛下真要毁约再战,那可怎么得了,于是急急派人往都察院外威胁吓唬,勒令举子们解散。
举子们哪肯解散。但天不作美,下起雨来了,举子们周身尽湿,狼狈不堪。看客中有消息灵通的人就悄悄告诉大家:阻扰上书的人乃是军机大臣兼兵部尚书孙毓文。众举子一听,从泥水中爬了起来,同声大骂孙毓文,骂了一阵,两湖两广的举子便号召去孙宅大闹,说最好抬着棺材去闹,以示与孙贼势不两立。都察院的御史胥吏吓坏了,一齐跑出门来劝,说尽好话,方将众举子们暂时劝回。
孙毓文得讯,大惊之下,从此称病不敢入朝,以躲风头
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公车上书”。古代礼遇读书人,以公车征招咨询天下大事,到有清一代,便将举子尊称公车。公车们的上书虽然没有送到皇上的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今上皇帝书”在读书人之间辗转传抄,继而被上海一带的报纸刊登出来。康有为的大名在一夜之间、忽然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所知。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知道了康有为,但光绪皇帝却不知道。光绪皇帝身处紫禁城内,还在为辽东半岛及台湾而伤心呢。这时忽然传来消息:俄罗斯联合了法国、德国,强令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扬言说:“日本若试图改变其岛国地位,向大陆发展,俄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但日本岂肯轻易放弃到口的食物,俄国便招呼了法、德两国,三国的军舰浩浩荡荡开赴日本海面,往来游戈,威逼京都、横滨。日本刚和大清战过,虽然得胜,但筋力已疲,那还有余力和这三个强国作战,无奈下只好同意将辽东还给中国,但向大清索要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大清的君臣见辽东忽然可以不割了,喜出望外,便没口子的答应,同时对俄国的义举感恩戴德,对法、德两国也极表感激。
辽东半岛总算回来了,大清的君臣微微松了一口气。此刻俄罗斯的驻清公使柯希尼洋洋得意,到大清的总理衙门传话说:“吾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明年五月举行加冕典礼,大清国须得派一等一的大员去观礼致贺,方算是给俄国好朋友面子。”
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衙门的大臣奕祈不敢怠慢,忙分别告知皇上与太后。太后慈禧说:“湖北布政使王之春正在欧洲,让他去好了。布政使的官也不算小了。”当时大清虽败于日本,但中华上国的观念犹在,虽然不敢再拿万国当藩属看待,但对蛮夷之邦从内心深处总不大看得起,所以感觉去一个布政使,就已经很给俄国人面子了。
俄公使柯希尼却大怒,瞪着眼说:“王之春是何人,敝国从未听说过,恕敝国无法接待!”
奕祈小心翼翼的问:“那么,贵公使认为谁是一等一的大臣呢?”
柯希尼说:“必得和李鸿章的资望相当方可。”
奕祈一惊,俄使这是暗示非得李鸿章不可了,但李鸿章因甲午战败,正受皇上的冷遇和国人的唾骂,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乌纱已被拿掉了,目前只在军机处行走,落寞无聊,无权无势。可俄国人是得罪不起的,奕祈便忙禀报太后慈禧,请示机宜。
慈禧说道:“国人无知,嚷着要杀李鸿章,李鸿章岂能随便就杀。该当赏他三眼花翎、黄马褂,让他借出使俄罗斯的机会,遍访欧美各国,以敦睦友邦,结好强邻。你去和皇上说罢。”
奕祈去找光绪。光绪见慈禧已经发话,便下旨派李鸿章出访欧美。
圣旨下来了,李鸿章却上疏力辞,说年迈力衰,伤病时发,不堪出使大任,请皇上别择贤能。光绪不准。慈禧又与光绪一起招李鸿章进宫,商议秘结外援牵制日本的策略,最后议定,允许俄国人修建已请求了许久的东北铁路,以感谢俄国干涉还辽一事,以此作引子,与俄国结盟,共抗日本,并顺访欧美各列强,示以友好。最后太后皇上一齐强调明年之出访责任重大,命李鸿章好生准备,过年之后即便起程。
李鸿章在慈禧的议鸾殿里跪着奏对了四个钟头,结束时竟两腿酸软,起不了身。慈禧太后格外开恩,命两个太监扶了他起来,搀出殿外。李鸿章一出殿,便晕倒在青石台阶之上。这位至今功过不清的一代枭雄,和他所服务的帝国一样,都老迈衰朽的厉害了。
康有为因组织公车上书而名噪一时,上书中重点强调的“变法”,更如一枚炸弹,激起的震荡久久不息。朝中守旧的王公大臣提起康有为便咬牙切齿,骂不绝口。这一年会考的总裁之一,偏偏是最守旧最愚顽的大学士徐桐。
徐桐对洋人恨之入骨,他家又不幸住东交民巷,正门对着法国使馆,徐桐便将大门封了,另在府后开一个小门出入。别人不解而问,徐桐就给正门两边写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对联一贴,大家这才知道徐桐心中的恨意。徐桐认为洋兵最容易打败,因为洋鬼子的腿不会打弯,所以常说打洋兵,只需要一根长竹竿,着地一拨拉,洋兵就全倒了。因为恨洋人,连带恨一切和“洋”有关的东西,康有为的上书中提出仿洋人之法练兵等等,徐桐便将他与洋鬼子一样同等看待,深恶痛绝。
举子会考之后,徐桐招同为守旧派的副总裁李文田及其他守旧派考官,说:“绝不能让那个狂妄自大,嚷嚷着要变法的康有为考上!”
李文田说:“这好办。康有为的文章,议论一定言辞怪异、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