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





拢慌抡庑┦囊不岢鱿衷谖颐堑慕炭剖樯狭恕U庵中捶ㄈ酚行乱猓脖冉鲜凳虑笫恰?br />
    细读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对提审林觉民的描写也是令人动容,林觉民除了那份家书写得情真意切,论才学胆识方面也是一个足可让敌人折服的人,只见“林觉民坐在地上,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大势,分析中国积弱的原因,从满清亲贵的愚顽说到中国民智的不开,从专制的横暴说到人民的懦弱,分析精辟独到,语言慷慨激昂,最后说欲求中国,必须以革命来振奋民心,激励起整个汉人的胆略与良知,他说:‘你们这些汉官,若真能彻悟革命之意,洗心革面以救国之危亡,他日共和建成之日,中华巍然屹立于世界,你等作为汉人,也当体会到做共和之民的骄傲。’……铺纸于地,振笔疾书,顷刻间便是五千余言,写到激动悲愤之处,林觉民双手猛捶胸膛,嚎啕痛哭。林觉民每写好一张,李准便将之呈给张鸣岐细看。张鸣岐看了一张又一张,边看边惋惜长叹,看完第八张时,不见下一张呈来,愕然前看,却见林觉民侧头似欲吐痰之状,但大堂上一片光洁,因此犹豫寻找痰具。张鸣岐此刻浑然忘了自己身为总督,忙起身取了痰盂送去……”这种临死前的境界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几个能达到?

    阅读《黄花赋》,你会发现这些至性至情的人,活着和死去都象一团从天而降的天火,来时炽烈,去时火热,令人血液沸腾。只是不知道他们如果泉下得悉,理想中的中国后来的劫难依然是那么深重,心里能安么?

作品相关 管窥《黄花赋》

    作者:玩月楼主

    一.《黄花赋》中的人物

    二.《黄花赋》的故事

    三.《黄花赋》的语言

    四.《黄花赋》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意混淆

    纸质的《黄花赋》看完了,我又在网上将简本的看了一遍,将红袖上连载的足本看了四十多章,这样算起来我应该算是看了两遍半,不过我这人一贯谦虚,不敢说自己已经看懂了《黄花赋》,因为这个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写法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要真的看懂不下点功夫是不行的,我是个懒人,只是看热闹不愿意做研究。不过我虽然没完全看懂,但我多少还是看出了些名堂,所以我就将这个帖子叫“管窥《黄花赋》”。

    一.《黄花赋》中的人物

    《黄花赋》中的人物太多了,我想对这段历史不很熟的人第一次看这书肯定会让这些人捣糊涂的,我对近代史算是比较有兴趣的,但第一次看时,仍让那些人整得发急发乱。这些人物上至太后皇上朝中百官,下至会党人物刺客商人留外学生,中有督抚大员革命党保皇派以及各式名高望众的才子狂士。这些人物汇聚一书,将那个时代就活色生香地勾画出来了。因为有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才产生了这一大群各具性情的特殊人物,而这些人物又让这个时代变得如此多彩多姿。

    这些人物中次一等的我就不说了,重量级的人物如慈禧、袁世凯、孙文、黄兴、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章太炎等几十个,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我觉得他们个个妩媚可爱。本来那个老妖婆慈禧是近代史上最令人痛恨的人物,但《黄花赋》中的慈禧却不是这样,在《黄花赋》里,慈禧是个精明爱权的老太太,作为精明爱权的一面,这人殊堪可恨,把个可怜的光绪玩弄于股掌之上,百官臣僚对她也莫不畏惧害怕,袁世凯被她的两句狠话就吓得路也走不稳,以至于掉下台阶摔伤了脚;荣禄、刚毅等大臣对她也是既敬又畏,见了她就战战兢兢。但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又很可笑可怜,她认为戏上演的那些神话故事都是真的,因此对义和团的法术也就相信了,还教训不相信的臣下没有看懂京戏,她在洋兵扑向北京时一筹莫展,就又哭又闹,骂臣下无用。慈禧还有点小小的狡黠,她想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却不对人明说。荣禄听到了风声来问她,她急忙否认,说:“没有!”但接着又立刻问:“你听谁说的?”荣禄说了外边到处有传言,慈禧就又焦急起来,忙问:“那你说此事是否可行?”

    一个执掌国政几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和一个狐疑敏感的老太太和谐的统一在慈禧的身上,这两者任意去掉一个慈禧都不完整了,可是作者在写出了血肉俱全形神兼备的慈禧之后,却让慈禧在临死时留下遗言,说:“绝不能让一个女人的权利到达顶点。”这话是慈禧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总结呢,还是对隆裕太后的担心,好像很难说清了。但有了这一句话,血肉俱全的慈禧似乎又成了个谜一样的人物,她的内心世界费人思量。

    同样,袁世凯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这人的胸襟气魄胆量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他训斥儿子袁克文,说:“你小子只知道风花雪月,哪知道扭转乾坤的乐趣!”他作诗说:“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反觉太行低。”这份豪气胆略在当时能比上的人的确不多。袁世凯不但野心大,鬼主意坏点子也极多,“杯酒筹巨款”将那些老官僚王爷整得有苦难言,和洋人打交道时他也很狡猾,弄得洋人不得不佩服他。但是袁世凯也很可笑,他本来拜了状元张謇为师,写信时称张为老师,可是他升了官,就不好好称呼老师了,先改称“先生”,后又改称“仁兄”,弄得张謇大是不满,写信斥责并与他绝交,把个袁世凯也羞得很不好意思。

    袁世凯很爱惜人才,见了人才就想笼络,连坚决反对自己的人也大力笼络,这一点让人敬服,袁世凯还爱虚荣,老是想装出个谦谦君子的样子,逼清廷退位时,他的花样玩得很多,只所以玩这些花样,是因为他不想落个欺负孤儿寡母的名声。当清廷退了位,孙文辞职,选了袁世凯为总统时,他还推辞说:“与其让孙大总统辞职,不如让我老袁引退。请孙总统派人来接收北方的行政与军务,只要南北混一,人心安静,再无变乱,那时我就立刻退归田园,不问政事。”袁世凯脾气很大,对部下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还用脚踢,他的装腔作势也别具一格,十分可爱。在北京发生兵变乱抢乱烧时,袁世凯在府上跌足大叫,说:“这还了得,快取我的家伙来,待我去打他们。”

    黄兴、康有为、章太炎等个个都是这样,作者将这些人物的每个侧面都展示了出来,使得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非常饱满。只不过我不满意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是个历史人物了,作者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忌惮,写到他的章节好像都放不开,虽然孙文的形象也很饱满丰富了,但这个孙文一点也不可爱,远没有慈禧、袁世凯、黄兴、章太炎等人的活灵活现,让人爱不够。

    二.《黄花赋》的故事

    《黄花赋》中的故事不用说是非常精彩的,各个故事环环相扣,又时有旁支逸出,引人入胜,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黄花赋》的叙事状物都很简略,往往几百个字就可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嵌镶在一段比较大的故事之中,很多段比较大的故事又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故事。这种写法可以用较少的文字容纳更多的内容,但这样写让古文基础不怎样好的人一下子很难接受,看来看去看不出个名堂。

    举一段例子:

    “黄兴焦躁起来,便要亲自带兵北上迎敌。黄明堂满口答应,却只拨给他一百名降兵,还好这一百人枪械齐全,弹药充足。黄兴当即集合起这一百人,动员激励,然后发号施令,领了众人径出镇子,向北进发。

    向北行了约莫一华里远近,众兵一齐向天鸣枪。

    黄兴愕然回头,问道:“何事鸣枪?”

    众兵说:“太累了,走不动了。”于是乱哄哄怀抱长枪,坐于路畔歇息。

    黄兴急忙回身拉他们起身,苦口婆心劝慰,好不容易将所有的人都劝了起来,大家却直立不动,黄兴便推他们前行,这样又走了半里路远近,众兵纷纷逃散,越阡渡陌,一霎时跑得只剩下了黄兴一人。“

    这一段只有200多字,却将降兵的不听指挥,黄克强的无奈写得淋漓尽致,为起义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我初看时,感觉这段故事简直就像一幅水墨画或者一幅漫画,美不可言,但后边的故事接踵而来,让我没有喘口气仔细欣赏这漫画的时间,到看第二遍时,我才有时间慢慢的品味。

    再举一段例子:

    荣禄被授为直隶总督兼户部尚书,故要于上任前谢恩。他对康有为一向看不起,这时见了,便微笑着挖苦道:“大才子要变法,但一众大臣俱是守旧派,众百姓也全是愚民,你却如何变呢?”

    康有为正色说:“废八股,兴学堂,以开民智,人民自能理解变法的好处。”

    荣禄怪笑道:“孔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圣人之徒,竟要开民智,这不是和圣人作对吗?”

    康有为说:“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开民智正是圣人遗训,有什么不对?”

    荣禄想不到康有为的文才竟敏捷至此,随口便将孔子的话篡改了,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什么话来反驳,便嘻嘻一笑,说:“佩服佩服,不愧是才子。”然后出门乘轿去了。

    这一段也是200多字,但荣禄的音容笑貌、康有为的机智多才全都活灵活现的出来了。这让我想起了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只短短几十个字就将一个小丫环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我想,看过“寒花葬志”的人,一定会对《黄花赋》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大加赞赏,不会因其故事的浓度太大而斥之为历史。

    《黄花赋》中每一段故事都精彩,可惜每一段故事都没有名字,我建议作者想办法给每段故事都弄一个名字,这样的话这些故事就比较醒目而且也能相对的独立了。《三国演义》中的好多故事只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恐怕和每段故事都有一个名字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张飞挑灯战马超”,“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黄花赋》中的“黄兴打虎”、“赵声舞剑”、“胡瑛坐牢”、“苏曼殊海吃海喝”等故事也有趣得利害,但这些故事在章目中没有反映出来,很不利于读者记住,当然也不利于流传。

    三.《黄花赋》的语言

    编辑樊东屏先生说《黄花赋》“有文言文的韵味,但又是白话”,我很赞成这句话。不过我更赞成江湖痴客的话,他认为《黄花赋》的语言明显受到了《庄子》《国语》《国策》等的影响,我感觉他说得更准确一些。

    我举几个例子:

    孙文乘船回国的消息传来,胡汉民大喜,遂与廖仲恺乘兵舰出珠江口,迎孙文于海上,问他:“先生将何往?”

    孙文振衣上舰,挥手遥指北方,说:“各省独立却群龙无首,我将北上沪宁组织政府,然后整兵经武,以伐满清。”

    这一段是武昌起义胜利后关于孙文回国的描写,场面空阔无比,而孙文“振衣上舰”四个字,简直让我感觉孙文是飞上舰的,这种笔力气势和庄子的逍遥游非常相似,当然,细察之下,这种笔力气势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我的愚见,《黄花赋》受《国语》《国策》影响的地方只限于书中言语交锋的地方,比如“还招白头翁,长袖苦周旋”这一章中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的描写,不过这一章不是很典型,虽受影响,却痕迹不重。汪精卫说服袁世凯这一段却痕迹重得很,十分典型:

    袁克定带汪精卫到锡拉胡同家中。在密室内,汪精卫以晚辈身份拜见袁世凯,口称“伯父”。袁克定在一旁介绍说:“爸爸,我与兆明意气相投,已结为异姓兄弟了。”

    袁世凯惊讶不已,赞叹道:“吾儿高攀了,有汪先生如此益友,你将一生受益无穷。”

    汪精卫连忙逊谢。袁世凯双手按汪精卫坐在自己的对面,吩咐斟茶拿糖果,十分的热情。

    袁克定说:“爸爸,兆明有肺腑之言欲讲,愿您拨冗垂听,方不负兆明来京之意。”

    袁世凯忙说:“好,好。愿汪先生有以教我。我虽做着这个内阁总理,但国事维艰,内有挈肘的权贵,外有昌共和的党人,我在中间谁也得罪不起,自感才薄力小,难以致太平天下于万民,内心常自焦虑忧愁。兆明大才,必能使我茅塞顿开,明见天下大势。”

    汪精卫拱手说:“不敢。兆明虽然不才,但事关我中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