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001
撵到水深且阔的弥河西岸,捻军还能成队形的,只有一支马队,向南逸出,除去投降,被擒的以外,不是被杀,就是落水,再就是伏身在尸骸堆中装死,以求逃过这一劫。当然也有少数逃散了的。
这一场血战下来,天已经亮了,只见弥河中漂满浮尸,但也有水淋淋爬上东岸,急急逃命的。在弥河以东的,官军无法追,弥河以西,北洋河以东,在寿光这一带的零星股匪,官军还在扫荡。
当官军酣战的那一夜,寿光一带的村庄圩寨,处处鸣锣,聚集团练壮丁,彻夜防守,有那胆大的,爬上圩墙作“壁上观”,替官军呐喊助威。杨锡龄等人没有想到刘铭传说干就干,当夜就会动手,急忙带上那杆“后膛七响”,骑马到各处传话:务求自保,千万不可轻举妄动。等天亮大局已定,无所顾虑,杨锡龄自己就首先开圩,领着团练,到处拦截搜索,收拾漏网的零星捻军。
这时郭松林和杨鼎勋已往南追了下去,刘铭传留在寿光,清理战场,杀敌几何,俘获多少,都还在其次,首先要查明的是那些匪首的下落?
第一个报到的消息是,赖汶光下了弥河,生死不明。接着来报,找到了任定的尸体,还有不大相干的,洪秀全所封的“列王”徐昌先、“首王”范汝增的遗尸和“印信”。至于最要紧的任三厌、牛洪、李允三个人,就不知去向了。
一听如此,刘铭传不敢耽搁,当夜率领亲军,往南追击,同时报捷。捷报到了李鸿章那里,飞章入奏,少不得铺张扬厉,大叙战功。说寿光大捷,阵斩捻军两万余,弥河“乱尸填溢、水为不流”,俘虏一万多人,夺获骡马两万匹,赖汶光堕马落水,已在弥河淹毙,残匪数百人往南流窜,不难一鼓荡平。
实际上残匪还有数千人,领头的就是赖汶光,由山东往南,窜入江苏沭阳。此时各路统兵将领,都已得到大捷的消息,眼看功成在即,无不踊跃争援,要在这要紧开头出一把力,不肯让淮军独收全功。于是漕运总督张之万的“漕标”;安徽巡抚英翰的皖军;江南水师提督黄翼升的炮艇,都大起忙头。淮军系统的山西布政使刘秉璋和李鸿章的幼弟李昭庆,亦统兵拦截。一时八方风雨,都会集在两淮了。
※ ※ ※
沭阳以南就是六塘河,这条河在明朝叫拦马河,起自宿迁的骆马湖,东流入海,经过康熙朝治河名臣靳辅的整理,递建六坝,筑堰成塘,改名六塘河。对于调节运河水位,具有极大的功用,所以在堤堰上,一向防护严密。但河阔可以拦马,军务部署就不免掉以轻心,此时守六塘河的,正是李鸿章向他同年至好,浙江巡抚马新贻借调来的几千浙军,人地生疏,有隙可乘,赖汶光在一个大雪后的黄昏,悄悄偷渡过六塘河,直扑清江浦。
漕运总督张之万驻清江浦,深夜得到消息,大惊失色,舍却姨太太的香衾,一面派兵迎击,一面召集幕友,商议奏报。
“大帅!”管奏折的幕友看他脸色青黄不定,便安慰他说,“捻匪强弩之末,不足为患。这一窜过六塘河,浙军要倒霉,我们这里倒好了。”
“怎么说?”张之万问道:“有点儿什么好处?”
那幕友凑到他面前,低声说道:“李少帅的心太狠了一点儿,丝毫不给人留余地,现在机会来了。”
“慢慢!”张之万打断他的话问,“何以见得,李少荃不给人留余地?”
“大帅请想,李少帅入奏,说在寿光歼敌两万多,生擒万余,这‘花帐’也报得太过分了。报花帐还不要紧,不该说残匪只有数百。照此而论,东捻不全是淮军所平的吗?”
“啊,啊,吾知之矣!”张之万深深点头,“他是作个伏笔,为叙功留余地。不过,这个余地留得太宽,挤得别人无处容身了。”
“正是这话。”那幕友又说:“如果东捻南窜途中溃散,则正符‘数百’之言,现在有数千之多,而且赖汶光未死,我们这里是遇到了‘强敌’了!”
“嗯!”张之万沉吟了一会问道:“那么,你说该怎么出奏?”
“我拟个稿子,向大帅求教。”
象这种飞报军情,一向简单扼要,才能显得情势紧急,所以那幕友想都用不着想,一挥而就,送了上去——大致照实奏报,不过捻军的人数加多了,几千变成“万余”。
“高明之至!”张之万递回折稿,顺便拱拱手:“马上就拜发吧!”
这里一天亮已经鸣炮拜折,李鸿章在徐州还不知道,直到午后才接到消息,先是在六塘河北岸,协同防守的刘秉璋告警;接着防守六塘河南岸的浙军统兵官李耀南有了正式报告,说是沿河岸的长墙,有一处炮位,因为炮身发热,弹药无法装得进去,就因为这么一个空隙,才让捻军得了手。接获报告,李鸿章好半天作不得声,心里在想:“天意!”若非天意,决不能在算无遗策之下,偏偏出这么一个纰漏。诚如张之万和他的幕友所判断,李鸿章奏报弥河一役,只逸出数百残匪,是为独吞大功留余地,而这余地虽留得太宽,却是反复思考过的。照他的想法,捻匪势穷力蹇,再经此巨创,残众非投降不可,就算死不投降,一路为官军拦截打散,亦难成大股。到最后,还有一条六塘河,河上有长墙、墙上有枪炮,炮后有军队,还有什么可忧的?
谁知捻军居然在这天寒地冻的腊月里,能够人马并下,凫水而过,偏偏浙军又是如此不中用!最让李鸿章有苦难言的是,浙军是客卿,碍着马新贻的面子,他们闯了祸还不能责备。就是责备,人家也不受,他把刘秉璋摆在北岸,还有歼敌立功的机会,浙军在南岸,守住了是分内之事,守不住就有处分。一样打仗卖命,何以他自己的淮军摆在易于见功之地,特地请来的客军替人垫背?这话付之公评,是自己的理亏。
心里万分抑郁,还得打起精神来应变。东捻一向是“任勇赖智”,看赖汶光的打算还想突破运防,再有疏虞,让捻军到了运河西岸,由苏入皖,则是放虎归山,贻患无穷。因此,他一连发出上十封信,分别严饬各军,合力兜剿。
当然,淮军中最着急的是刘秉璋,不待李鸿章的命令到达,已派出亲军马队叶志超、杨岐珍,由六塘北河岸渡河,沿着运河向清江浦、淮安追击,而特以赖汶光个人为目标。
捻军一路逃,一路为官军拦截,人数越打越少,但几个主要的头目,仍有脱身之法。大势已去,逃也逃不远了,然而投降也得找地方,任三厌、李允、牛洪还存着希冀之心,决定设法偷渡到运河西岸,向驻扎在洪泽湖以南的李世忠投降。这个胜保的“知己”,原是早期太平军投降过来的,旧时伙伴,希望还能够予以庇护。赖汶光则从李鸿章以下,淮军将帅中,没有一个是他看得起的,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吴毓兰,他也是安徽合肥人,办团练当县丞起家,积功升到道员,颇得民心,此时正带兵屯守扬州,赖汶光认为投降了他,比较能得到公平的处置,所以决定奔向扬州。
于是东捻残众,在高邮附近,分为两股,一股越过运河,窜天长、六合一带,由李昭庆派马队追击,另一股就是赖汶光的十几骑,沿运河西岸南下,但扬州虽已在望,却因为刘秉璋的亲军叶志超和杨岐珍追得太紧,看样子到不了扬州就会被杀或者被擒。
于是赖汶光心生一计,弄了几套“行装”暖帽,扮成官兵,选个卢州府口音的捻军,戴上一支蓝翎,冒充淮军军官,装得吃了败仗,落荒而逃的模样,每过运河闸口,仓皇喊道:“快把闸板去掉,捻匪来了!”
这一来,真的官军一到,得重新放下闸板,让他们过去,自然耽误工夫,以致距离越拉越长。到了黄昏时分,赖汶光一行抵达扬州以北四十五里的邵伯镇,这是个水陆冲要的码头,有一名专司河防的巡检驻在那里,官儿虽小,是个肥缺。看看晚来欲雪,关津清闲,正弄了四盘一火锅在那里喝洋河高粱。就这时,赖汶光他们几个到了,一下马就用马鞭子打门。
门是开着,故意要摆官派,巡检慌忙赶了出来,一见领头的“军官”,脑后拖着蓝翎,那起码是“游击”、“都司”之类的官儿,便口称“大人”,接待到里面动问来意。
来意是要吃饭,现成就是,装了几大盘馒头来,连四盘一火锅一起吃得光光,抹抹嘴道声“叨扰”。那“军官”接着又说:“我们得赶路去见吴大人,捻匪已抄小路,直扑扬州来了!”
“啊!”那巡检大惊失色,“请问,捻匪离这里多远?”
“不会太远。”那“军官”放低了声音说,“本来不管你的事。我们叨扰了你一顿,透个消息给你,捻匪鬼得很,从俘虏身上剥了衣服穿上,冒充官军。你最好想办法不让他们过闸,拖延他一下子,好等吴大人派兵来痛剿——这一场功劳都是你的,吴大人报上去,起码保你一个县大老爷。这是因为我们吃了你一顿好的,不然,不告诉你!再跟你说一句,捻匪既然冒充官军,你只要不拆穿,他们决不敢行凶,你只想办法留难他们,不要紧!”
“是,是!”那巡检请了个安,笑容满面地说:“多谢大人栽培!”
等赖汶光他们一走,那巡检随即吩咐手下,关闭闸口,任何人不准通过。
这一来,叶、杨两军与邵伯镇巡检,必有纠纷发生,使得赖汶光更能从容处置,沿途打听到确实信息,吴毓兰带兵驻扎在扬州城外瓦窑铺,于是问清了路,冒着大风雨,直投瓦窑铺而来。
一到了那个运河东岸的小镇上,要找“吴大人”就容易了。赖汶光一行先投旅店,换去湿衣,略略休息一下,雨也住了,便即上街望着灯火明亮之处走去。到那里一看是座庙,门口架着两盏三脚竹架的大灯笼,一面是栲栳大的一个“吴”字,一面标明吴毓兰的头衔:“三品顶戴江苏即选道华字营统带”。灯笼旁边,站着数名持刀的卫士,见有一群人来,随即大声喝住。
“你们,”为头的一名把总问道,“七八个人成群结队,深夜在街上游荡,是干什么的?”
“特为来见吴大人。”仍旧是曾冒充武官的那名捻军,用卢州府口音回答。
“你有什么事要见我们大人?”
“奉叶大人之命,见吴大人有机密军情禀报。”
“是那位叶大人?”
这时赖汶光开口了:“有紧要书信在此,请递了进去,看吴大人是不是传见?”说完,贴身取出一个封缄严密的信封递了过去。
那把总说一声:“等着。”拿了书信去呈递。
吴毓兰接到手一看,封面上只写着一行字:“吴大人印毓兰密升。”拆封往外一抽,一张名刺掉在地上,把总替他捡了起来,顺便看了看,就象被黄蜂螫了手似的,身子一哆嗦,失声喊道:“唷!”
见他神色有异,吴毓兰赶快抢到手里一看,名刺上写着三个字:“赖汶光”,不由得也是一惊,急急问道:“来了有多少人?”
“七八个。”
“这封信是谁交给你的?”
“一个老百姓打扮的,有五十岁左右。”
“是什么口音?”
“是,”那把总想了想答道:“两广口音。”
“那就是了。”吴毓兰说:“你别忙!”他定神想了想说:“请进来!”
“是!”
“慢着!”吴毓兰摇摇头,“你办不了这件事。赶快去请杜参将来!记住,不准你多言多语。听清了我的话没有?”
那把总也知道这是极要紧的一件事,连声答应着,去把参将杜长生请了来。
匆匆说了经过,吴毓兰认为事太突兀,交付杜长生两件任务:第一件是立即出队,巡查水陆关口,防着赖汶光后面还有大股捻军混进来;第二件是赖汶光的来意莫测,看样子是来投降,但亦难保没有别的企图,需要预先防备。等杜长生一走,吴毓兰才吩咐那把总,将“来客”先让到守卫的屋子里休息,茶烟招待,他要借这一刻工夫先看完赖汶光的“禀帖”。
打开来看不到几行,吴毓兰便觉耳根发烫,就象为人说中了隐病那样……淮军将领的毛病,纵兵殃民,争功诿过,假报胜仗,吃空自肥,以及贪生怕死,无不在赖汶光的措词尖刻的指责之下。
最后提到他的投降,自道不指望还能留下一条命来,只望吴毓兰能够把他投降的经过,据实上达朝廷,同时也提出了“不受辱”的要求。
越是如此,越见得他的投降有诚意,而多少红顶花翎的大官,他不屑一顾,独许自己为贤,这出于穷寇的“青眼”,使得吴毓兰自己都辨不出是何滋味?定神细想一想,唯有公事公办,法内施仁,照这八个字来处理这一场始料所不及的功劳。
于是他一面派人召请幕友来商议,一面传令把赖汶光带上来。
“赖汶光投降。请吴大人替我作主。”赖汶光和他的从人都跪下磕头。
吴毓兰站着受了他的头,同时伸手虚扶了扶,“起来,起来。”他说,“你的禀帖我看过了。我不难为你!”
“谢谢吴大人。”赖汶光的神情很激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