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001
“这得想法子安顿才好。”
“也不光是安顿这些难民。”慈禧太后以低沉抑郁的声音说,“年已经过完了,转眼就得下田,捻匪尽这么冲过来、冲过去地闹,误了春耕,今年的直隶又是一个荒年。去年旱荒,今年又是刀兵,这样子下去,怎么得了?”
看见两宫太后忧心国计民生的深切,醇王有个想了好几天的主意,这时便忍不住要说了出来:“启奏两位皇太后,局势这么坏,上烦两位皇太后和皇上的廑忧,臣心里实在不安。臣这两天在想,捻匪流窜无定,保定再过来就是易州,陵寝重地,必得保护,臣愿意带一支兵出京,防守西陵。请两位皇太后的旨意!”
这一说,恭王心里就是一跳,知道麻烦又来了,刚要设法阻止,发现两宫太后都有嘉许的神色,心中越生警惕,这件事不宜在这里谈,万一两宫太后点头应许,便难挽回,所以抢在前面说道:“醇王所见甚是。不过兹事体大,最好由军机会同醇王商定了章程,再面奏请旨。”
办事的程序本该如此,两宫太后都表示同意。就这空隙之间,安德海疾趋而前,请示开戏的时刻。
一听这话,皇帝第一个就坐不住,慈安太后便说:“叫他们预备吧!”
说着,便站起身来,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都到殿前来站班,等两宫太后驾临御座,才各自找着自己的位子坐下。这天的戏,无非是些由升平署伺候节令承应的吉祥戏,行头簇新,唱得热闹,懂戏的慈禧太后却不甚欣赏。唱到一半传膳,她另外点了两出戏,一出是《宫叹》;一出是《廉颇请罪》。
《宫叹》扮起来方便,四名宫女引着一个公主上场,便唱了起来。在座的人,连恭王都不知道这是出什么戏?但他身旁的醇王,是昆曲行家,于是他小声问道:“老七,这个‘公主’是谁啊?”
“长平公主。”
“啊!”恭王虽未看过这出戏,却读过《倚睛楼七种曲》,想起其中有一本《帝女花》,写的就是明思宗当李自成破京之日,引剑砍断长平公主于寿宁宫的故事,心中困惑,不知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点这么一出凄凄惨惨的戏。
就这时,已换了《金络索》的曲牌,恭王因为读过这本曲,所以凝神细听,字字分明:“生恐长安似弈棋,五更残魄归消歇;三月花幡紧护持,空悲切!帝王家世太凌夷,闹轰轰几个兵儿,醉昏昏几个官儿,伤尽了元阳气!”
听得这几句,恭王心里很不是味,莫非慈禧太后就借着这几句戏词骂人,他一直这样在想。
再看到下面那出《廉颇请罪》,感慨就更多了!朝廷倚为长城的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目空一世,誉己成癖,一个私心特重,见利忘义,等而下之,凡是统一路之兵的大员,无不横行霸道。要有廉颇那样勇于认过,和衷共济的气度,局面就不致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为了这种种感触,恭王这天的兴致很不好。从宫中散出来,很想找个人谈谈,一抒积郁。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宝洌АK潜︿'家的常客,一到便被迎入书斋。每次来都由宝洌Х蚋舅璋囊桓鲅就肺甯K藕颍甯J撬罩萑耍此档靡豢诩嗟木┢樱杂谄煜麓蠹业睦袷凳煳薇取R患婢颓肓烁鏊玻嫖屎弥猓治呀谧:亍=幼疟愦恿=实酱蠊鳌⒋笊僖⒍僖桓霾宦W詈笳辶司评矗跤行┭笈桑甯S盟П犹嫠辶艘槐炀频辈韬取?br /> “吃饭了没有?”宝洌省?br /> “想喝碗粥。”恭王说,“只要酱菜就行了。”
“巧了。”五福笑道:“正好熬了香梗米粥,也有锦州酱菜。”
除了酱菜以外,还有一碟虾米拌黄瓜,瓜细如指,浅浅一碟,就这样小菜,便抵得一桌盛馔,恭王一见吟了两句竹枝词:“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吟完了摇摇头,颇有不以为然的神情。
“怎么啦?”五福问道:“那一年正月里来,都有黄瓜,总是吃得挺香的,就今儿个不中意了!”
“唉!”恭王忽发感慨,“你们那儿知道外面的时世?”
一提到这些事,五福便不开口了。大家的规矩严,凡是不知道的情形,从不许胡乱插嘴议论。
“今儿宫里很热闹吧?”
“很热闹。”恭王吃了一口粥苦笑道:“老五上条陈,老七又要带兵保护西陵。”
“那不是又给地方上添麻烦吗?”宝洌е遄琶妓担耙墒敲挥校』Р壳畹靡!?br /> “哼!看他劲儿还足得很。今天是让我搪过去了,明天还不知道怎么样?”
“明天怎么样?”宝洌肓讼胛剩骸熬退闳盟ィ薪薇梢膊还苡醚健!?br /> “决不能让他去!”恭王很有决心地说,“各路人马,齐集京散,就为剿张总愚那一股匪,已经很丢人了。再去一位郡王,不太长他人的志气吗?”
“对了!明儿七爷再要提到这话,就拿这个理由劝他好了。”
“嗐!不提这些事儿了。找点乐子!”
“看灯去吧?”宝洌嵋椋敖衲旯げ康牡疲苡械愣孪驶ㄑ!?br /> 恭王心想,去看“六部灯”,自然是微服私行,只怕有些言官知道了,说时世如此艰难,亲贵大臣居然有闲情逸致出游看灯,岂非毫无心肝?无缘无故挨顿骂不上算,还是安分些的好。
就这时候,内务府总管崇纶,派人送了一封信来,说工部的书办送了许多花灯,兵部的司官又送了许多烟火花炮。他又叫了一班杂戏,有宝洌ё畎摹白拥苁椤保匾夥杉悖胨ァ巴币幌χ丁薄?br /> “乐子来了!”宝洌е缸判牛殉缏诘难迹嫠吡斯酢?br /> 崇纶有大富之名,这些玩的花样,终年不断,恭王也去过几回,每一回都是尽兴而归。但此时忽然意兴阑珊了。
“算了吧!这是什么年头儿?传出去不好听。”
“那我辞了他。”宝洌ё叩绞樽烂媲埃铱校≈λ剩咀判戳艘桓龌靥刑罡嫠叱缂依慈耍凳怯泄罂驮冢薹ǚ稚恚牧煨恍弧?br /> “五福,”恭王站起身走到火盆旁边坐下,“替我再倒杯酒来。”
等五福把酒和果盘拿了来,他把双足一伸,她替他脱了靴子,取了张红木凳子来搁脚,接着又去捧来一床俄国毯子,围住他的下半身,把毯子掖一掖紧。
“这不也很舒服吗?”恭王取杯在手,想谈谈正事,“我不明白,李少荃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也有他的难处。第一,不愿跟左季高共事;第二,怕吃力不讨好。李少荃是从不做徒劳无功的事的。”
“话是不错。不过朝廷待他不薄,就算勉为其难,也不能不买朝廷一个面子。一味置之不理,这叫什么话?”
“为了一个张总愚,三位爵爷会剿,外加两位一品大员,说起来也实在是笑话,再加上一位王爷,越发热闹了。”
“老七当然不能叫他去。”恭王停了一下说:“官、左、李三位,将来到底让谁总其成呢?”
“官文办粮台,左宗棠指挥前线。”
“李鸿章如之何?”
“只有劝他委屈一点儿。”
“能劝得听,倒也好了。”
宝洌肓讼胨担骸坝懈鋈说幕埃残砘崽!?br /> “曾涤生?”
“对了。”宝洌в炙担懊魈煳依葱捶庑鸥艺馕焕贤辍!?br /> “也好。不过你别许下什么心愿。”恭王提出警告:“现在上头的主意大得很,而且小安子替她做耳目,什么道听途说的话,都在上头搬弄,事情是越来越难办了。”
宝洌弧O⒘艘换岵潘盗司洌骸暗然噬锨渍秃昧恕!?br /> 这一下提醒了恭王:“皇帝很象个大人了。”他很兴奋地说,“我看找机会跟上头提一提,每天军机见面,让皇帝也听听,学着一点儿。”
“嗯!”宝洌в治剩骸疤盗焦螅诖蛩懔⒒屎罅耍捎姓饣埃俊?br /> “提是提过,预备在皇帝十六岁那年册立皇后。还有三四年的工夫,不忙。”
“我看皇帝的身子单薄,大婚不宜过早。”
“你正说反了。”恭王放低了声音:“皇帝的智识开得早,早早大婚的好,省得那班小太监引着他胡闹,搞坏了身子。”
“听说‘西边’那一位,防宫女跟皇上亲近,跟防贼一样。
小安子就奉派了这桩‘稽查’的差使。“
“小安子么,”恭王很随便地说,“总有一天要倒大霉。”
由这里开始,大谈宫内的近况,凡是恭王想要知道的,宝洌Ф寄苋盟狻>驼庋傅闷鹁⑹保罾幢ǎ骸俺绱笕死戳恕!?br /> 人影未到,先见冰灯,用整块的坚冰,镂刻而成,据说加了一种独得之秘的“药”在里面,能够日久不消。这冰灯共是四盏,刻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花样,是崇纶随身携来的。
“你不在家看灯,听”什不闲“、”子弟书“,跑这儿来干什么?”
崇纶七十多岁了,养生有道,腰腿依然轻健,给恭王请了个干净俐落的安,笑嘻嘻地答道:“听说六爷在这儿,特为赶来伺候。”
“你别以为没有到你家看灯,是瞧不起你。实在是乱糟糟的,没有那份闲心思。”
“其实,那些灯年年一样,也没有什么看头,不过借个因由,陪着说说话。”崇纶又说,“我本来也在想,时世不好,这些照例的玩意,不如蠲免了吧!可也有人说,年年玩儿惯了的,今年忽而改了样子,必是捻匪闹得太凶的缘故。想想是安定人心要紧,所以照常弄了些灯来挂。”
恭王知道,这是崇纶心有未安的解释,听听就是,不必再往下谈,不然倒象真个耿耿于怀,未能释然似的,所以换了个话题。
“听说这几天,地面儿上要饭的,比平时添了许多。可有这话?”
“那是一定的。上灯以后,家家都要出来逛逛,这时候不‘做街’,还到什么时候?”
“什么叫‘做街’?”宝洌Р褰次柿艘痪洹?br /> “那是他们的‘行话’。”崇纶笑道:“上街来要饭,就叫‘做街’。”
“不是有难民夹在里头?”
“不会吧,”崇纶答道,“他们那一行,虽是末等营生,规矩可大得很,各有地段,谁也不许胡来,更不容外人插足。再说,能够逃难到京城,不是手里有俩钱儿,就是有至亲好友可以倚靠,何致于要饭?”
恭王听着不断点头,向宝洌档溃骸安痪皇拢怀ひ恢恰?br /> 斯之谓也。“
“怎么啦?”崇纶困惑地,“好端端的,六爷提起这个!”
“五爷今儿在上头面奏,说最近京城里要饭的多了,得想办法。”恭王又说:“你有步军统领衙门的差使,地面儿上的事,也有你一份!”
崇纶兼署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东半城地面归他所管,这时很轻松地说:“那好办。多不敢说,就这个大正月里,我包管五爷上朝,看不见一个要饭的。”
他说得到,做得到,当夜派人去找“杆儿上的”——丐头的俗称,说是给五百吊京钱,这半个月,不准在内城“做街”。
“杆儿上的”又称“赶儿上的”,据他们自己说,正名叫做“赶上吃”,是明太祖所封。意思是奉旨吃白食,那家有红白喜事,赶上了便有残羹剩饭好吃。当然,作为丐头的“杆儿上的”,既不必“做街”,也不会吃讨来的饭,坐享孝敬,日子过得很宽裕。
这时京城里那个“赶儿上的”,姓丁,外号“丁判官”,家有一妻二妾,安享余年,已不大管事,但权威仍在。听崇纶所派去的那个笔帖式,说了究竟,丁判官表示正月里庙会甚多,是“做街”的好时机,不过:“既然崇大人吩咐,那就认了!”
果然,第二天起内城看不见一个要饭的,都被撵到九门以外去了。对付乞儿是如此,那些统兵大员对付捻军也是如此,尤其是革职留任的直隶总督官文,向以一个“撵”字为用兵的心诀,只望能把捻军逐出直隶省境,往东到山东、往南到河南、往西到山西,均无不可,就是不能往北,因为北面是京城。
这时各路勤王之师,山东巡抚丁宝桢首先赶到,奉旨嘉奖。接着李鸿章也有了很切实的复奏,除刘铭传“患病属实,暂难成行”以外,其余各军已分遣驰援,他自己不久也要“由东入直”,来赴“君父之急”。这一来,加上南面的豫军;西面自娘子关来的,左宗棠的军队;以及由京中所派的神机营,由天津所派的崇厚的洋枪队,四面包围的形势将次形成,而官文的逐捻军出直隶省境的希望,看来是要落空了。
照慈禧太后的想法,大军云集,除却铭军以外,所有的精锐都已集中,合围进剿则西捻如釜底游魂,不难一鼓荡平。
于是好整以暇地想起有件很有趣的事,应该要办一办了。
※ ※ ※
这件事就是“挑秀女”——八旗官员人家不论满洲、蒙古、还是汉军,生了女儿,不能私下婚配,要准备宫内挑选秀女。照规矩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年一次,挑内务府“包衣”的女儿作宫婢,一种是三年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凡是文职笔帖式以上,武职骁骑校以上,年满十三岁的都要报名候选,挑中了便等着指配王公宗室的子弟为妻。
这一次挑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