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001
即!’归去,归去!岳麓山下,白头弟兄,负暄闲话,强似千里奔波来审无头命案!”
这一说张兆栋才知是为马新贻一案,受了委屈,先还当他是发发牢骚,解劝了一番,也就丢开了。谁知第二天一早,郑敦谨亲自来跟张兆栋要求,派一名专差为他递告病的奏折,同时请张兆栋替他雇一只官船到长沙,竟真个要辞官回里了。“老前辈何必?”张兆栋说,“就要告病,等回京复了命再奏请开缺,也还不迟。”
“那就辞不成功了。”郑敦谨说,“士各有志,老兄成全了我吧!”
说到这话,张兆栋不便再劝,当天就派了专差,为他递折,接着又传淮安府首县的山阳知县办差,派了一只大号官船,床帐衾褥,动用器具,一律新置,作为对这位刑部尚书的敬意。
那两名司官,自然也要苦劝,而郑敦谨执意不听。问他辞官的原因,他答了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说唯有辞了官,才能消除对马新贻和他的家属,以及孙衣言、袁保庆等人的疚歉之感。
“此案外界闲言闲语很多。大人这样子一办,见得朝廷屈法,恐怕上头会不高兴。”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郑敦谨说,“只怕不高兴的不是朝廷,是我们湖南同乡。然而我也顾不得了!屈法是无奈之事。若以为屈法是顾全大局,以此自宽自解,恬然窃位,岂不愧对职守?”
说到这话,那两名司官心里也很难过。原来是打算着办这件名案可以出一出风头,就象总理衙门的章京陈钦办天津教案那样,虽然费心费力,到底名利双收。谁知年前冲寒冒雪,吃尽辛苦到江宁,落得这么个窝囊的结果,除了曾国藩的一百两程仪以外,什么也没有捞到!
于是吃了一顿张兆栋特备的,索然寡味的离筵,水陆异途,各奔前程。郑敦谨趁一帆东风,过洞庭湖回长沙,两名司官走旱路回京复命。一到部就为同事包围,都要知道郑尚书辞官的真相。
最后连恭王也知道了,特地传谕,叫那两名司官到军机处去见他,询向郑敦谨倦勤的原因,那两名司官不敢隐瞒,照实答复。于是恭王也就据实陈奏两宫太后,因为两宫太后也觉得事出突然,颇为怀疑,曾经一再问起,恭王不能不奏。
“我说呢,郑敦谨年纪虽大,精神一向很好,怎么一下子就告了病。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隐情!”慈禧太后停了一下又说:“不过他就是告病,也该回京复了命再说,就这么擅自回籍,也太说不过去了。”
听她的语意不满,恭王怕惹出“交部议处”的话来,会引起各方的揣测,又生是非,因而赶紧为郑敦谨进言:“这一案,郑敦谨劳而无功,不免觉得委屈。臣等叫人写信劝他销假,请两位皇太后,暂时不必追究了。”
既然恭王为他乞情,慈禧太后也就算了,“最好让他销假。”她说,“不然,面子上不好看。”
这话就算说得很重了,恭王不敢再多说什么,只答应一声:“是!”
“倭仁的病,怎么样了?”慈安太后问。
“不行了!”恭王微微摇头,“不过拖日子罢了。”
“那是先帝敬重的人。”慈安太后看着右面,用征询的语气说,“给他一个什么恩典,冲冲喜吧!”
“也好!”慈禧太后看着恭王问:“你们倒看看,怎么办才合适?”
问到这一层,恭王恰好可以陈奏拟议中的办法。大学士本以官文为首,他已在正月里病故,这是个满缺,该由瑞常以协办大学士坐升,瑞常空出来的一个缺,照例由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升任,而文祥是在同治六年就已调任吏部,等着拜相,此时顺理成章地得了协办。但是四位大学士,两殿两阁,需要重新安排,官文所遗的文华殿大学士,为殿阁之首,依惯例应该由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改授,但入阁是倭仁在先,科名亦是倭仁早,因此,倭仁以文渊阁改为文华殿,亦未始不可。
等恭王把这番周折奏明以后,两宫太后一致认可,以倭仁为文华殿大学士。这是名义上的“首辅”,说到做官,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以复加的高官。但是冲喜没有能把倭仁冲好,到四月里假满,再赏假两个月,并颁赐人参,这就再无销假之期了。师傅的恤典,一向优厚,加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赐谥第一个字自是“文”字,第二个不出大家所料,是理学大臣专享的“端”字。
这一下又出一个大学士缺,应该由文祥坐升,以他的圣眷,两宫太后应该早有交代,但一直不提,就知道事情有变化了。
一打听,是两广总督瑞麟的儿子,刑部主事怀塔布在替他父亲活动入阁。瑞麟是内务府管银库出身,家资豪富,两广总督又是有名的肥缺,加以瑞麟于慈禧太后娘家有恩,文祥已知道争他不过。果然,等瑞麟为大婚进贡的珍品一到,两宫太后亲临检视以后,慈禧太后有话下来了。
“倭仁的遗缺,该谁补啊?”她这样问。
问到这话,即是不愿让文祥升任的明确表示,好在恭王已跟文祥商量过,所以答奏得很漂亮。
“照规矩,该由文祥升补。”恭王手指着说,“不过文祥已经跟臣说了,受恩深重,不敢再邀非分之荣,而且刚得协办不久,资望还浅,应该多历练历练。倭仁病故,空出来的大学士一缺,请两位皇太后另简资深望重的大臣接补。”
“嗯,嗯!”慈禧太后深为满意,转脸向慈安太后问道,“你看,叫瑞麟补,怎么样?”
慈安太后因为瑞麟对“大婚传办事件”,相当巴结,表示同意:“讲资望,瑞麟也够了。他是那一年进的军机?我记得是咸丰三年。”
“是!”恭王是跟瑞麟一起进军机的,记得很清楚:“咸丰三年十月里。”
“那就叫瑞麟补!”慈禧太后觉得对文祥有疚歉,便看看他说:“你就让他一步吧!”
听得这话,文祥赶紧跪下答道:“圣母皇太后的话说重了,奴才惶恐之至。奴才自觉蒙天恩补了协办,受恩已经逾分,实在不敢再作非分之想。目前大婚费用浩繁,除了户部的正项以外,全靠各省督抚感恩图报,共襄大典。瑞麟时传谕交办的活计、洋货,都能敬慎将事,如期办妥,为昭激励,应该让他补这个缺,两位皇太后的圣裁极是!”
“话虽如此,瑞麟到底太便宜了一点。”慈禧太后停了一下又问,“你今年五十几?”
“奴才今年五十四。”
“喔!”慈禧太后点点头说:“那总还可以替朝廷办二十年的事。”
这意思是来日方长,不必争在一时。文祥便又磕头谢恩。接着慈禧太后谈起洋务,连恭王在内,军机五大臣,倒有四个兼了总理衙门的差使,而事无巨细,尽皆参与的是沈桂芬。文祥是他的荐主,宝洌г诎炖斫贪改且欢纹诩洌畹盟闹Γ跛湟跃煨洌展嬖谟罢俣裕挥兴桓鋈朔⒀裕昀捶彩粲谡绽某率觯既盟俗喽裕源耸蔽伺嘀采蚬鸱遥辉级怂桓鲈诹焦竺媲跋月恫啪叩幕帷?br /> 沈桂芬跟李鸿藻一样,说话都极有条理,但李鸿藻还不免有正色立朝,直颜犯谏的味道。而沈桂芬则是煦煦然,娓娓然,如巨族管家对女主人回话的那种神态,所以慈禧太后觉得格外动听。
首先谈教案,他说崇厚到了巴黎,因为法国“内乱”,法皇拿破仑第三为普鲁士皇威廉第二所俘虏,竟找不到一个可以接受大清国修好致意的君主。而“法相”仍旧坚持罗叔亚所提出来的要求,由张光藻、刘杰为丰大业及被杀教士、修女抵命,同时要崇厚就在巴黎定议。
“崇厚告以无权开议。这个答复很妥当,不过崇厚写信回来,要总理衙门奏请两位皇太后准他回国。臣等以为断断不可。”沈桂芬接着又说:“法国现已战败,自顾不暇,此是国家之福,这一案正好趁此了结。臣等以为崇厚必得在巴黎撑着,一回来就会别生枝节,说不定前功尽弃。”
“对啊!该这么办!”慈禧太后深为满意。
接着沈桂芬又面奏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交涉的中日商约办理情形,以及曾国藩与李鸿章会奏的,选取聪颖子弟赴泰西“肄习技艺”一案。依照中美商约,招选幼童,委派刑部主事陈兰彬和江苏同知容闳带领赴美,学习军政船政。原奏的办法是由陈、容二人“酌议章程”,经费由江海关洋税项下,按年指拨,经总理衙门核议章程,请旨办理。沈桂芬此刻便是面奏章程大要,听候裁断。
“发愤图强是要紧的,就怕把子弟教坏了!不过,美国总算还好,天津教案没有夹在里头起哄。”慈禧太后想了想又说,“这件案子是早就谈过的,曾国藩、李鸿章在洋务上经验得多,他们这么提议,总理衙门又说该这么办,我们姐妹俩,自然得依。就怕事情还没有办,先就自己闹意气,象那一年开同文馆,惹出多少无谓的是非!现在倭仁也故世了,我不愿意再说他什么,只望大家体谅朝廷,自己委屈一点儿!别尽顾着自己挣名声,教朝廷为难。”
这话在李鸿藻听来,很不是味道,他也象倭仁一样,绝口不谈洋务。“洋务不是不可谈,但内如董恂,外如崇厚,仿佛以为中国人生来就该怕洋人,只好把洋人敷衍得不找麻烦,便已尽其办洋务的能事。而凡有保举,总理衙门的人,总是优先,各地的海关道,总理衙门更视为禁脔,好象除了他们,就没有人懂得如何跟洋商收税?其实不过借机把持而已。这些为清议所不齿的行为,使得李鸿藻看不起办洋务的人,因而抱定有所不为的宗旨,不沾洋务。当然也就对在洋务上特别巴结的沈桂芬,怀有反感了。
因此,这天君臣们谈得越投机,李鸿藻越如芒刺在背。等退了朝,却又不得休息,有个应酬非去不可。上年慈禧太后老母,承恩公惠澂夫人病故,开吊那天,方家园车马喧阗,只有李鸿藻没有理这回事,慈禧太后为此大不高兴。前车之鉴,这一次可不能疏忽了。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三十
这一次是喜事,醇王府添丁,贺客盈门,热闹非凡。醇王已有一个儿子,新生一子虽是行二,但为嫡福晋也是慈禧太后的胞妹所出,这在身分上就大不相同了。他是皇帝的嫡堂弟兄,也是皇帝的嫡亲的姨表弟兄,皇帝的堂兄弟很多,而姨表兄弟眼前却只有这么一个。
这个刚降世的皇孙,跟皇帝一样,应该是“载”字辈,取名第二个字应该是水字旁。宗人府是由醇王府所在地的太平湖得到了启示,从《康熙字典》里找了个很特别的“湉”字,取义于左思的《吴都赋》:“澶湉漠而无涯”,照注解,湉是安流之貌,所以杜牧之的诗:“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湉湉”,正切“太平湖”的涵义,更合载湉出生地,醇王府槐荫斋前面那一片红莲翠叶,波光如镜的景致。看起来这位小皇孙是个天恩祖德,享尽荣华,风波不起,安流到头,有大福分的人。
这位小皇孙不但天生金枝玉叶,身分尊贵,出世的年月也很好,正赶上醇王声光日盛之时。他的声光一直为恭王所掩,近年来先劾惇王管理宗人府揽权自大,其次在天津教案中,主张保护好官和“义民”,为守旧派的正人君子,视为铮铮然的正论。在御前会议中,指责总理衙门办理对外交涉失体,以及当国者自咸丰十年以来“所备何事”?骎骎然有与恭王分庭抗礼之势,令人意会到醇王已大非昔比,庙堂之上,独树一帜,有他自己的不能不为两宫太后和恭王、军机大臣所重视的主张和声势了。
为此,载湉满月,早就有人倡议祝贺。到了日子,一连宴客三天,由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新补了工部侍郎的荣禄,负提调的全责。荣禄人漂亮,办事更漂亮,把太平湖畔的一座醇王府,里里外外,布置得如一幅锦绣的图画。在原有的戏台以外,另外又搭了两座,一座是三庆、四喜两个班子合演的皮黄,一座是醇王府自己的“小恩荣”科班的戈腔,一座是以“子弟书”为主的杂耍,九城声色,尽萃于此。因此轰动了大小衙门,各衙门的堂官,自然送礼致贺,一定作座上客。以下就要看人说话了,第一种是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和翰、詹、科、道中的名士,以及军机章京,醇王派人先打了招呼:不收礼,但尽管请过来饮酒听戏。第二种是各衙门的红司官,来者不拒。此外就得有熟人带领,才能进得去,不过找个熟人也很容易,所以那三天的醇王府,就象庙市那样热闹。
当然,宾客因为身分的不同,各有坐处,王公宗室成一起,部院大臣又成一起。这天李鸿藻也到了,以军机大臣的身分,自是上宾,但他不愿夹在宝石顶子和红顶子当中,特地与一班名士去打交道。
名士的魁首算是潘祖荫,再下来就是翁同龢,然后是张之洞、李文田、黄体芳、陈宝琛,汪鸣銮、吴大澂,还有旗人中的宝廷,正聚在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