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001
制完全不符,叫黄翼升如何回答?
“这冒滥,太过分了。我不能不严参。”彭玉麟说,“当初原以长江水师人员,立了功的太多,勇目保到参将、游击的都很多,为了让他们也有补实缺的机会,所以议定长江水师缺出,必得就原有人员之中选补。你弄些不相干的人来占缺,百战功高的弟兄们,毫无着落,你倒想想看,对不对得起当年出生入死的袍泽?”
说完,彭玉麟把名册上非长江水师出身,或者已经犯过开革而又私自补用的,一概打了红杠子,预备淘汰。
点过名又看经费帐册,这里面的毛病更是层见叠出,营里的红白喜事,至于祭神出会,都出公帐,由地方摊派,彭玉麟大为摇头。
“看这笔帐,”他指着帐簿说:“一座彩牌楼出两笔帐!摊派已经不可,还要报花帐,这成何话说。”
这座彩牌楼还未撤去,迎接彭玉麟是这一座,迎接曾国藩也是这一座,把彩结由红绸子换成白绸子,便算两座。事实俱在,黄翼升也无法为部下掩饰了。
于是那名管庶务的都司,也被列入彭玉麟奏劾的名单之内。同时提出警告,再有任意摊派,骚扰地方的情事,他要连黄翼升一起严参。
当着许多部属,彭玉麟这样丝毫不给人留面子,黄翼升自觉颜面扫地,既羞且愤,当夜就托词有病,开船回安徽太平府的水师提督衙门。第二天一早,湖口镇总兵到彭玉麟座船上来禀知此事,彭玉麟微微冷笑,只说得一句:“他也应该告病了!”
那总兵不敢答腔,停了停问道:“今天请大人看操,是先看弓箭,还是…。”
一句话不曾完,彭玉麟倏然扬眉注目,打断他的话问:“你说什么?看弓箭?”
“是。请大人的示下,是不是先看弓箭?”
“什么看弓箭?我不懂!”彭玉麟说:“旗下将领,拿《三国演义》当作兵法,莫非你们也是如此?”
不知他这话什么意思?那总兵硬着头皮说道:“求大人明白开示!”
“我是说,你们当如今的水师,还用得着‘草船借箭’那一套吗?我问你水师弁勇分几种?”
这还用问吗?分桨勇和炮勇两种,桨勇是驶船的水手,炮勇是炮手,打仗就靠这两种弁勇,此外都是杂兵。彭玉麟岂会不知?问到当然别有用意,那总兵便又沉默了。
“我不看弓箭!不但不看,我还要出奏,水师从今不习弓箭!你想想看,如今都用洋枪火炮,弓箭管什么用?这都是你们好逸恶劳,嫌住在船上不舒服,借操练弓箭,非得在陆地上设垛子为名,就可以舍舟登岸。好没出息的念头!”
就这样一丝不苟,毫不假惜地,彭玉麟从湖口一直看到长江入海之处的崇明岛。风涛之险,溽暑之苦,在他都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黄翼升把他和杨岳斌苦心经营,有过赫赫战绩的长江水师,搞得暮气沉沉,比绿营还要腐败。绿营兵丁在岸上还不敢公然为盗,长江水师则官匪不分,水师炮船的长龙旗一卸,士兵的号褂子一脱,明火执仗,洗劫商船,这样的盗案,报到地方衙门,自然一千年都破不了的了!
因此,过安徽太平府时,他就暗示黄翼升,应该引咎告退。话说得很露骨,而黄翼升装作不解。赖着不走,原是比任何解释、阐说更来得厉害的一着,那知彭玉麟比他还要厉害,竟代拟了一通自请开缺的奏稿,封寄黄翼升。到此地步,还想恋栈,就得好妹估量一番了。彭玉麟此行奏劾的水师官员,总计两百八十余员,或者治罪、或者革职、或者降调,无不准如所请,圣眷如此之隆,就破了脸也搞不过他,不如见机为妙。于是黄翼升叹口气,拜发了奏折,准备交卸。
这时已是三伏天气,彭玉麟从崇明岛回舟,在南通借了一处寓所,高楼轩敞,风来四面,一洗五千里的征尘,静下心来,独自筹划整顿长江水师的办法。
办法一共五条,花了十天工夫,才写成一道奏折,另附两个夹片,专差送交江宁,请署理两江总督何璟代为呈递。
五千里江湖,一百天跋涉,到此有了一个交代,身心交瘁的彭玉麟,决定在这洪杨劫火所不到的南通州多住几天。他的下榻之处名为白衣庵,照名字看,应该是供奉白衣大士的尼庵,而其实是僧寺。寺后一楼,其名“环翠”,正当狼山脚下,面临东海,夜来潮声到枕,鼓荡心事,不由得又想起少年绮梦,辗转不能合眼。
每遇这样万般无奈之时,他有个排遣的方法,就是伸纸舒毫画墨梅。这夜亦不例外,喊醒小书童,点灯磨墨,自己打了一壶酒,对月独酌,构思题画的诗。到得微醺时候,腹稿已就,兴酣落笔,真如他自己所说的“乱写梅花十万枝”。
画成题诗,却是两首《感怀》:“少小相亲意气投,芳踪喜共渭阳留。
剧怜窗下厮磨惯,难忘灯前笑语柔;生许相依原有愿,死期入梦竟无由。
黄家山里冬青树,一道花墙万古愁。“
“皖水分襟十二年,潇湘重聚晚晴天。
徒留四载刀环约,未遂三生镜匣缘;惜别惺惺情缱绻,关怀事事意缠绵。
抚今追昔增悲梗,无限伤心听杜鹃。“
这两首诗中,彭玉麟概括了他的少年踪迹,一生恨事。他原籍衡阳,却出生在安徽安庆。他的父亲彭鸣九,在原籍受族人欺侮,只身流浪江南,以卖字为生,积了几个钱,捐了个佐杂官儿,选补为安徽怀宁三桥镇的巡检,后来调任合肥。巡检管捕盗贼,彭鸣九当差极其勤奋,深得县大老爷的赏识,把女儿许了给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就是彭玉麟。
彭玉麟从小住在安庆城内黄家山的外婆家。不久王大老爷死在任上,他是绍兴人,因为身后萧条,眷属无力还乡,便流落在安庆。王大老爷有个儿子,就是彭玉麟的舅舅,由于是绍兴人的缘故,便在安徽游幕。
彭玉麟的外祖母,有个养女,年龄跟彭玉麟相仿佛,名为姨母,实际上是青梅竹马的伴侣。他这位名义上的姨母,小字竹宾,性好梅花,跟彭玉麟“窗下厮磨”、“灯前笑语”,早已“生许相依”,无奈名分有关,彼此都不敢吐露心事,所以“一道花墙万古愁”。
在彭玉麟十七岁那年,祖母病故,彭鸣九报了丁忧,携眷过洞庭湖回衡阳。不久,彭鸣九也一病而亡。彭玉麟以长子的身分,负起一家的生计,做过当铺的伙计,又在营里当司书,境遇极其艰苦。到了十二年以后,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他的在安徽游幕的舅舅也死了,没有儿子,又穷得无以为生,彭玉麟接到消息,悉索敝赋地凑了一笔盘费,派他的弟档到安庆,把他那位年将九旬的外祖母和已近三十,贫而未字的竹宾姨母,接到衡阳。当时他有四首七绝哭舅舅,说是“阿姨未字阿婆老,忍使流离在异乡”,这也就是所谓“皖水分襟十二年,潇湘重聚晚晴天”的由来。可是在彭玉麟已是“还君明珠双泪垂”,因为早已娶妻生子了。
彭玉麟的妻子姓邹,这位邹氏夫人,除却忠厚老实以外,一无可取,朴拙不善家务,难得婆婆的欢心。至于彭玉麟虽是寒士,但诗酒清狂,颇有名士派头,娶妻如此,闺房之中,自无乐趣可言,所以生下一个儿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上有了交代,夫妻便不同房。到咸丰初年,彭玉麟的母亲一死,更是从此连面都不见。而那位“姨氏”,不愧取义岁寒三友的“竹宾”其名,玉骨姗姗,清如梅萼,绣余吟咏,亦颇楚楚可观。如果跟彭玉麟相配,也可说是神仙眷属,怎奈血统无涉,名分所关,一关名分,便关名教,这是个解不开的结,真正“乾坤无地可埋愁”!
过了两年,九十岁的老外婆,死在衡阳,“彭郎夺得小姑回”,却留不住“竹宾姨氏”,嫁后即死,死于难产。从此彭玉麟只以画梅抒写怀抱,和泪泼墨,一往情深,那些迷离恍惚的诗句,到底是写纸上梅花,还是梦中竹宾,有时连他自己都不分明。
这一夜当然是低回往事,通宵不寐。到得第二天,接到一封信,是他平生第一好友俞曲园寄来的。俞曲园单名樾,浙江德清人,是曾国藩的门生,由编修外放河南学政,考试生童出了个截搭题,为一个姓曹的御史所弹劾,说他“割裂经义”,因而得了革职的处分。罢官南归,主持书院,先在苏州紫阳书院当山长,现在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他是讲汉学的,上承乾嘉的流风余韵,长于训诂,精于考据,所以作诸侯的座上客,不似理学家开口闭口“明心见性”那样乏味。加以著作甚富,而又是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的同年,彭玉麟的至交,所以名重东南,仿佛当年的袁子才。袁子才有随园,他有“西湖第一楼”,此时正扫榻以待彭玉麟。
※ ※ ※
于是收拾行装,渡江而南,取道江阴、无锡,顺路看了太湖的水师,由苏州沿运河南下,嘉兴一宿,下一天到了吕留良的家乡石门,遇着浙江巡抚杨昌浚派来迎接的差官。
那差官姓金,是抚标参将,寻着彭玉麟的船,递上杨昌浚的信,说是已在岸上预备了公馆,请他移居。
“不用,不用!”彭玉麟摇手说道,“我住在船上舒服。还有件事要托你。”
“不敢!”金参将惶恐地答道,“有事,请彭大人尽管吩咐。”
“你只当不曾见到我,不必跟这里的县大老爷提起。我年纪大了,懒得应酬,更怕拘束,你只不用管我,递到了杨抚台的信,你的差使就办妥了。明天,我跟你走,见了杨抚台,我自然说你的好话。”
彭玉麟的脾气,军营中无不知道。金参将便答一声“恭敬不如从命”,又指点他自己的船,说“随时听候招呼”,交代了这一句,告辞而去。
他一走,彭玉麟也悄悄上了岸。带着小书童,进了北门,一走走到城隍庙前,找了家小馆子,挑了后面临河的座头落坐。一面喝酒,一面闲眺,渐渐有了诗兴。正在构思将成之际,只见三名水师士兵,敞着衣襟,挺胸凸肚地走了进来。
这三个兵的仪容举止,固然惹人厌恶,但跑堂招呼客人的态度也好不到那里去,彭玉麟只见他拉长了脸,仿佛万分不愿这三个主顾上门。那是什么缘故?他不免诧异。但转脸看到墙上所贴的红纸条:“前帐未清,免开尊口”,也就不难明白了。
于是他冷眼留意,要看这三个人到底是不是恶客?倘或店里不肯再赊,他们又如何下场?但看起来似乎又不象存心来吃白食的人,健啖豪饮,谈笑自如,丝毫不为付帐的事担心。
看了半天,看出怪事来了,只见坐在临河的那人,偷偷儿把大大小小的碟子,一个接一个沉入河中。显然地,这勾当他干了不止一次,手法异常迅捷隐秘,碟子沿河砧悄悄落下,没入水中,只有极轻的响声,不注意根本听不出来。
彭玉麟恍然大悟。开馆子这一行原有凭盘碗计数算帐的规矩,这三个人吃了白食,还毁了别人的家伙,用心卑鄙,着实可恶!不过他心里虽在生气,却不曾发作。士兵扰民,都怪官长约束不严,且等打听了这里水师营官的职衔姓名,再作道理。看跑堂忍气吞声地为那一桌客算帐,彭玉麟顿觉酒兴阑珊,草草吃完,惠帐离去。中元将近的天气,白昼还很长,红日衔山,暑气未退,这时船舱里还闷热得很,便又闲逛了一番。走得乏了,随意走进一家茶馆,打算先歇一歇足,顺便打听了水师营官的姓名再回船。
一走到里面,才知道这是家书场。那也不妨,既来之则安之,但一眼望去,黑压压一厅的人,彭玉麟便截住一个伙计说道:“给找个座位!”
“对不起!你老人家来得晚了。”那伙计摇着头说,“这一档‘珍珠塔’是大‘响档’,老早就没有位子了。明日请早!”
“那不是?”小书童眼尖,指着中间说。
果然,“书坛”正前方有一张五尺来长,三尺来宽的桌子空着,但彭玉麟还未开口,那伙计已连连摇手,“不行,不行!
那是水师营张大人包下的。“
一听这话,彭玉麟就越发要在那里坐了,“那张桌子,至少可以容得下五个人。”他说,“加我一个也不要紧!”
“不要紧?”那伙计吐一吐舌头,“你老说得轻松!”说完竟不再答理,管自己提着茶壶走了。
彭玉麟略略想了一下,觉得小书童在身边碍事,便即问道:“你一个人回船,认不认得路?”
“认得。”
“那你就先回船去。”
“我不要!”小书童嘟着嘴说,“我要跟老爷听书。”
“好吧!你就跟着我。可不许你多说话,只紧跟着我就是。”
于是,小书童跟着彭玉麟径趋正中空位。这一下立刻吸引了全场的视线,那伙计慌慌张排赶上来阻止,“坐不得,坐不得!”他的声音极大,近乎呵斥,“跟你说过,是水师张大人包下来的。”
“不要紧!”彭玉麟从容答道,“等张大人一来,我再让就是了。”
主顾到底是衣食父母,不便得罪,再看彭玉麟衣饰寒素而气概不凡,那双眼睛不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