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001
批十七件奏折,在懿贵妃要不了半个时辰,因为那实在算不了一件什么事!
多少年来累积的经验使然,皇帝批答本章,通常只不过在几句习用语中挑一句,诸如“览”,“知道了”,“该部知道”,“该部议奏”,“依议”之类。而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皇帝也不必亲自动笔,只在奏折上做个记号就行了。
记号用手指甲做。贡宣纸的白折子,质地松软,掐痕不但清晰,而且不易消灭,批本的人看掐痕的多寡、横直、长短,便知道皇帝的意思,用朱笔写出那个掐痕所代表的一句话,就算完成了批答。这在“敬事房”的太监,是无不可艺胜任的。
喜欢揽权的懿贵妃,因为常侍候皇帝处理政务的缘故,把这个能够与闻机密的工作,拿到了手里。皇帝的亲信近臣,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并执掌印钥的肃顺,因此一再秘密进言,说懿贵妃揽权,喜欢干预政事,其实,她是在学习政事。对于大清的皇位,没有谁比她看得再清楚的,也许一年半载,至多不出三年,她的今年才六岁的儿子——皇长子,也就是皇帝眼前唯一的儿子载淳,将会继承大统。她必须帮助儿子治理“天下”。
所以她不但依照掐痕,代为批答,更注意的是,皇帝看过,未作表示,而须先交军机大臣处理的奏折,往往在那里面的陈述,才是正在发展中的军国重务,她想了解内外局势,熟悉朝章制度,默识大臣言行,研究驭下之道,懂得训谕款式,这些都要从奏折中去细心体味。
有一道奏折,是恭亲王奕所上,皇帝未作任何记号,而应该是有明确指示的,恭亲王“奏请赴行在,敬问起居”,哥哥有病,弟弟想来探望,手足之情,天经地义,何以不作批答呢?
稍作思量,懿贵妃就已看出,这道内容简单的奏折中,另有文章。恭亲王来问起居,只是表面的理由,实际上是要亲自来看一看皇帝的病势,好为他自己作一个准备。也许,恭亲王还会苦谏回銮,果真谏劝生效,回到北京,有那么多王公大臣,勋戚耆旧在,总可以想出办法来制裁专擅跋扈的肃顺。
想到这里,她立刻知道了这道奏折发交军机处以后的结果。肃顺虽不是军机大臣,但在热河的军机大臣中,怡亲王载垣,肃顺的胞兄郑亲王端华,倚肃顺为灵魂。穆荫、匡源、杜翰都仰他的鼻息,资格最浅的“打帘子军机”焦祐瀛,由军机章京超擢为军机大臣,更是肃顺的提拔,这样,他们还不是都照肃顺的意思,驳了恭亲王的折子?
“哼!肃老六,你别得意!”懿贵妃这样轻轻地自语着,把恭亲王的奏折拿在手里去见皇帝。
在东暖阁的丽妃,听得太监的奏报,特意避了开去。皇帝却依旧躺在炕床上,等懿贵妃跪安起来,随即问道:“你手里拿着谁的折子?”
“六爷的。”宫内家人称呼,皇帝行四,恭亲王行六,所以妃嫔都称恭亲王为“六爷”。
皇帝不作声,脸色慢慢地阴沉下来,但潮热未退,双颊依然是玫瑰般鲜艳的红色,相形之下,越显病态。
这样阴沉的脸色,在此两三年中,懿贵妃看得太多了。起先是不安和不快,历久无事,不安的感觉消失了。而现在,甚至不快都已感觉不到,该说的话还是要说,不管他是如何的脸色!
“皇上!这一道折子,何必发下去呢?”
皇帝开口了:“我有我的道理。”他本来想用峭冷的声音,表示给她一个钉子碰,但以中气不足,声音低微而软弱,反倒象是在求取谅解。
于是懿贵妃越发咄咄逼人:“我知道皇上有道理。可是皇上有话,该亲笔朱批。皇上别忘了,六爷是皇上的同胞手足。而且……,”她略一沉吟,终于把下面的话说了出来:“他跟五爷、七爷他们,情分又不同。”
皇帝有五个异母的弟弟,行五的奕淙,出嗣为他三叔的儿子,袭了惇亲王的爵,行七的醇郡王奕澴,与皇帝以兄弟而为联襟,他的福晋,就是懿贵妃的胞妹,行八的奕诒和行九的奕漁E,亦都是在皇帝手里才受封的钟郡王和孚郡王。唯有奕的情形特殊,当皇帝继承大位的同时,他便由先帝朱笔亲封为恭亲王,而情分格外不同的是,皇帝十岁丧母,由恭亲王的生母抚育成人,所以六弟兄之中,只有他们俩如同一母所生。
但是,因爱几乎成仇,也正为此。这是皇帝的心病,懿贵妃偏偏要来揭穿,话说得在理上,皇帝心内懊恼,却是无可奈何,只得退让一步:“那,你先搁着!”
“是!”懿贵妃说,“这道折子我另外留下,等皇上亲笔来批。”
“嗯。你跪安吧!”
“跪安”是皇帝叫人退下的一种比较宛转的说法,然而真正的涵义,因人因地而异,召见臣工,用这样的说法是表示优遇,而在重帷便殿之中,如此吩咐妃嫔,那就多少意味着讨厌她在跟前,因此懿贵妃心里很不舒服。
跪安是跪了,也正巧,跪下去就看见炕床下掉了一块粉红手绢在那里,顺手捡起来一抖,粉香扑鼻,上面黑丝线绣的五福捧寿的花样。这一看,懿贵妃陡觉酸味直冲脑门,脸色就很难看了。
忍了又忍,咽不下这口气,她站定了喊道:“如意!”
这一喊惊动了皇帝,转脸看到她手里拿着块手绢,认得是丽妃的东西。怎么到了她手里?倒要看看她跟如意说些什么?
“传话给小安子,让他去问一问,皇后可是在歇午觉?如果醒了就奏报,说我要见皇后。”
懿贵妃朗朗地嘱咐完了,扬着手绢儿,踩着“花盆底儿”,一摇三摆地离了东暖阁。
皇帝非常生气,立刻回到书房,召见肃顺。
原怀着一腔怒火,打算着把懿贵妃连降三级,去当她入宫时初封的“贵人”,但见了肃顺,皇帝却又改了主意。懿贵妃与肃顺是死对头,皇帝难胜烦剧,但求无事,不敢去惹是非。
肃顺却已从小太监口中,得知端倪,此时见皇帝欲语不语,满面忧烦,便即趋至御座旁边,悄悄问道:“想来又是懿贵妃在皇上面前无礼?”
皇帝叹口气,点点头。
“那么,皇上是什么意思,吩咐下来,奴才好照办。”
“我不知道怎么办?”皇上万般无奈地说:“第一,她总算于宗社有功;第二,逃难到此,宫里若有什么举动,那些个‘都老爷’,可又抓住好题目了,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烦死了!”
所谓“于宗社有功”,当然是指后宫唯有懿贵妃诞育了皇子,肃顺心想,不提起来还罢了,提起来正好以此进言。
于是,他先向外望了一下,看清了小太监都在远远的廊下,才趴在地下,免冠碰了个头,以极其虔诚忠爱的姿态说道:“奴才有句话,斗胆要启奏皇上。这句话出于奴才之口,只怕要有杀身之祸,求皇上天恩,与奴才作主。”
肃顺是皇帝言听计从的亲昵近臣,早已脱略了君臣的礼节,这时看他如此诚惶诚恐,大为诧异,而且也稍有滑稽之感,便用惯常所用的排行称呼说道:“肃六!有话起来说。”
肃顺倒真的是有些惶恐,叩头起来,额上竟已见汗,他也忘其所以地,就把御赐宝石顶的大帽子,往御案上一放,躬身凑过去与皇帝耳语。
“懿贵妃恃子而骄,居心叵测,皇后忠厚,丽妃更不是她的对手。皇上要为皇后跟丽妃打算打算才好。”
皇后为皇帝所敬,丽妃为皇帝所爱,提到这两个人,皇帝不能不关切,但是:“你说如何打算?而且有我在,她又敢如何?”
“不是说眼前,是说皇上万年以后——这还早得很哪!不过,阿哥今年六岁还不要紧,等阿哥大了,懂事了,那时候皇上再想下个决断,可就不容易办到了!”
他的话说得相当率直,皇帝也不免悚然惊心,对于自己的病,最清楚的还是莫过于自己,一旦倒了下来,母以子贵,那就尽是懿贵妃的天下了。吕氏明空,史迹昭然,大清宗社,不能平白送给叶赫那拉氏,若有那一天,何以上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皇帝动心了!太阳穴上苍白的皮肤下,隐隐有青筋在跳动,双手紧握着御座的靠手,痛苦而又吃力地在考虑这个严重的后患。
而他的衰弱的身体,无法肩负这样一个重大的难题,想不多久,便觉得头昏胸痛,无法再细作盘算。这原非一时片刻所能决定的大事,暂且不想它吧!
“让我好好儿想一想。”皇帝又郑重告诫:“你可千万别露出一点儿什么来!”
“奴才没有长两个脑袋,怎么敢?”
到了晚上,皇帝觉得精神爽快了些,记起恭亲王那道折子,想好好作个批答。于是又到了书房,由丽妃在灯下伺候笔墨。
把恭亲王的折子重新看了一遍,想起儿时光景,皇帝触动了手足之情。
于是二十年来的往事,刹那间都奔赴心头,最难忘怀的是,每天四更时分,起身上学,奕爱玩贪睡,保母一遍遍地唤不醒,只要说一句:“四阿哥可要走了!”立刻就会把双眼睁得好大,慌慌张排地喊着:“四哥等我!四哥等我!”
于是纱灯数点,内监导引,由皇子所住的乾清宫东五所,入长康左门,穿越永巷,进日精门到乾清门东面的上书房。虽然各有授汉文的师傅,教满洲话的“谙达”,但只要一离了书案,两个人必定凑在一起,不管到那里都是形影不离的。
皇帝记得自己十四岁那年,正式开始习骑射,就在东六宫西面的东一长街试马。十三岁的奕,第一次被抱上鞍子,吓得大叫,可是没有几天工夫,就已控御自如,骑得比谁都好。从那时候起始,奕才具展露,一步一步地赶上来了!
“唉!”皇帝轻喟着,浮起一种莫名的惆怅,喃喃念道:“青灯有味,儿时不再!”一面自语,一面取支玉管朱笔,信手乱涂着。
丽妃从皇帝肩头望去,只见画的是两个人,一个持枪,一个用刀,正在厮杀,便即问道:“皇上画的是谁啊?”
“一个是我,一个是老六。”
丽妃一颗心猛然往下一沉,手脚都有些发冷,皇上与六爷兄弟不和,她是知道的,但何至于如仇人般刀枪相见,要拚个死活呢?
“这话有十四、五年了!”皇帝画着又说:“是老六玩儿出来的花样,让内务府给打了一把好刀,一支好枪,我跟他两个人琢磨出来好些个新招式。有一天让老爷子瞧见了,高兴得很,给刀枪都赐了名字,刀叫‘宝锷宣威’。”
丽妃舒了口气,无端惊疑,自觉好笑,“枪呢?叫什么名字?”她又问。
“枪叫‘棣华协力’。”皇帝转脸来问:“你可懂得这四个字?”
丽妃娇媚地笑着,“我那儿懂呀?正等着皇上讲给我听呢!”
“这就是说弟兄要同心协力,上阵打仗,才可保必胜。”
“本来就应该这样儿嘛!”
“连你都知道,”皇帝冷笑一声,“哼!老六偏偏就不知道!去年八月初,我叫他出面议和,无非担个名儿,好把局势缓一缓,腾出工夫来调兵遣将,谁知道他只听他老丈人桂良的话,真的跟洋人打上了交道了!我真不懂他其心何居?”
静静听着的丽妃,笑容渐敛,不敢赞一词。因为皇后一再告诫过她,皇帝说到什么有关系的话,只准听,不准说,更不可胡乱附和或者出什么主意,这是祖宗的家法。柔弱的丽妃,就是没有皇后的提示,她也是不敢违犯的。
发了一顿牢骚的皇帝,心里觉得痛快了些,站起身来,踱了数步,重新回到御座,对着恭王的奏折,拈毫构思。
他已打定了主意,决计不要恭亲王到行在来。但是,他不愿意批几个字就了事,心想着该好妹写一段冠冕堂皇,情文并胜的话,一则好堵住朝野悠悠之口,再则也让“老六”领略领略他的文采,他自知此刻能胜过他这个弟档的,怕就只有这一点了!
“这是刚沏的。”丽妃把用一只康熙五彩盖碗盛着的新茶,捧到御前,“昨儿个湖南进的君山茶。皇上尝尝!”
“嗯。”皇帝自己用碗盖,慢慢把浮着的茶叶,滤到一边,望着淡档的茶氛出了一会神,忽然转脸喊了声:“莲莲!”
“莲莲”是丽妃的小名。她刚走向门前,要传小太监去预备点心,听得皇帝呼唤,赶紧答应一声:“莲莲在!”
“你说,”皇帝等她走到御书案前,指着奏折这样问她:“老六要到热河来看我的病,我应该怎么跟他说?”“这……,”丽妃陪笑道:“该皇上自己拿主意。我不敢说。”
皇帝知道宫中曾经诫饬妃嫔,不得与闻政务,所以点点头说:“不要紧,是我问你的,你说好了。皇后知道了也不会责备你。”
这一说,丽妃不能不遵旨。她想了一会答道:“皇上看待六爷,原跟亲兄弟一个样,只怕六爷来了,谈起从前,不免伤心,那就对圣体大不相宜了。如果六爷体谅皇上的心,还是在京城里好妹办事,替皇上分忧,不来的好。反正秋凉总得回銮,也不过一转眼的工夫!”
一番婉转陈奏,赢得龙颜大悦,连轻击书案,学着三国戏中刘备的科白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