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 作者:董无渊(起点女频vip2014.03.29正文完结)
飧鲂∷甑奶妹谩?br />
黄太夫人勃然大怒,拿着拐就指向贺太夫人,气得直哆嗦:“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听小娘子张手就是给人两巴掌的!贵府好教养!”
贺太夫人没说话,却听怀里的小孙女嫩嫩的一声:“祖母,死蹄子是什么?黄家姐姐说二婶婶生不出儿子,三姐姐也生不出来吗?三姐姐会被我们卖到商贾家吗?黄家姐姐还说我们贺家没一个好种。。。。”
二夫人一听,眼眶登时红了,也顾不得太夫人了:“你们黄家又是什么好家教!年纪小小的小娘子竟然说得出来这样诛心的话——”
贺太夫人听明白了,摸了摸行昭仰着的小脸,笑了笑,一抬手止住了二夫人的话,又抬了头望着黄夫人,带着笑温和说:“我们家的家教是兄友弟恭,姊妹间谁受了欺负,都要站出来,别人都欺负到头上了,难道还等着别人在我们头上撒尿不成?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了。”
定云师太手里转着佛珠,眯着眼,轻叹一声说:“阿弥陀佛。贫尼方才帮贺四姑娘推揉几下,四姑娘连声嚷着疼,小娘子骨头软,被这么一推,怕是要拿红花祛瘀,好好养几天了。”
大夫人是泥人一样的性子,听到这里也有些忍不了了:“我们行明张手打人是不对。可放在外头去说,谁不夸一句行明是性子果决,长姐护妹。你们黄家姑娘小小的年纪却又先出手伤人,又口出恶言。。。”
黄三娘一声尖叫,企图将话掩过去,吊着嗓子直嚷嚷:“她先说我们家自甘下贱,家学渊博的!她先说的!我只不过是还嘴而已!”
行昭见势不妙,若要牵扯出前面的嘴仗,那行明压根不占理,看了看黄太夫人像抓到根救命稻草一样的神情,就扯了扯行明,下面的话她不好说,行明却好说。行明没懂,行昭只好做了一个口型,行明恍然大悟。
“祖母,黄家姐姐污行明清誉,她说等行明一嫁到黄家,就要纳自小养在她们府里的魏大表姐为贵妾。行明年将十一,是大姑娘了,禁不起这样的攀诬,否则,行明只好斩断三千烦恼丝,就在这定国寺里古佛青灯了却残生了!”行明往后一步,腾地一下就跪在了地上,头磕在砖上,没有起。
行昭出言:“黄家姐姐还说黄阿兄与那位表姐两情相悦,互定终生。行昭也只在话本子里听过这两个词儿,是好词儿吗?”
二夫人气得发笑,原来外表光鲜的这桩亲事的背后还有这么一个故事:“阿妩,把耳朵捂住,腌渍话儿以后都别听。黄沛好本事啊,一个是风流小郎君,一个是飘零俏娘子。未娶妻室,先定妾室,可不是话本子里的讲的吗?”
黄夫人登时僵在那里,手脚冰凉,这样的话传出去,定京城里还有哪家愿意嫁给黄沛?难道果真要娶那黄太夫人的侄女,魏氏了吗?她一想起魏氏那娇弱扶柳,说话时哭哭啼啼的模样,便浑身打了个寒颤,不行!绝不可能!
黄夫人亲将行明扶起,软了调:“今日之事是我们家娘子不对。可魏娘子和沛郎何其无辜,便不要攀扯他们了。小娘子清清白白的名声还要不要了?沛郎还要下场考试,千万禁不起这样的流言啊。”
黄太夫人本就青睐自家侄女,正想说话。却听贺太夫人一笑,一手牵着行昭一手牵着行明,向黄夫人说:“黄小郎与那个小娘子无辜不无辜,我们不知道,也再不关我们贺家的事儿了。我只知道,我们家的姑娘才是真无辜。今儿个是来拜佛的,我们就不怪罪黄娘子出言无状了,也算是功德一件。也请黄家谅解我们行明的护妹心切。”
黄夫人听得心如死灰,太夫人没有说得很明白,明眼人却能瞧清楚——黄小郎与魏氏的事儿贺家就不出去说了,连带黄娘子的失态贺家也谅解了,行明的那两巴掌你们黄家也别追究了,亲事是甭想了,别出去瞎说,否则谁也饶不过谁。
再侧身看了眼被黄太夫人捂得紧紧的黄娘子,心头陡升悲凉,难不成这黄家都要毁在她魏氏身上了吗!
太夫人说完话儿,又同眯着眼置身事外的定云师太行礼笑言:“今日劳烦师太护着这两小丫头了。年节时,我们家还要请师太帮着诵经呢。”
定云师太一笑,睁开眼看了眼,那个眼睛睁得大大的,正规规矩矩行礼告辞的小娘子。这贺家四娘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从一开始就给贺三娘打人定了性——是气急护妹,再仗着年纪小要唤来贺黄二家,再借她之口说出黄娘子恶语,最后扯出黄小郎与魏氏之事压轴,环环相扣,话虽不多,却总能在要紧处形成转折。
定云师太摸了摸行昭的头,笑言:“是,定记得给您备下开过光的经书。四姑娘也要记得每日擦药酒。”
行昭乖巧点点头。
太夫人往后望了眼黄太夫人,看她正捂着黄三娘跟捂了个红珊瑚宝贝似的模样,心头一嗤,妻贤夫祸少,黄家这几个孩子怕都要败在她手头。正回首欲离,余光里却看到大夫人方氏劝慰二夫人的模样,白白圆圆的脸,温温柔柔的眸。又想起了德喜禀报的行昭乔居那日,贺琰并没有去信中候家,而是拐去了一个青巷酒栈里。不禁心下一暗,牵过行昭,沉声道:“走吧,咱们回家去。”
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家常
从定国寺回来,二夫人就直说心悸脑仁疼,太医来看过后,开了副益气补虚,养脾健胃的药。行明一连几日都守在床边侍疾,偶尔来怀善苑一趟,便偷偷和行昭抱怨:“母亲哪里是病了,分明是觉得脸上过不去,又怕太夫人来说。”
行昭就边做着针线,边捂着嘴笑。自从黄家的事儿了了后,行明就万般放心起来。太夫人发她抄佛经一百遍,以静静心,也欢天喜地的领了罚:“抄佛经一百遍换来打那可恨的黄三娘两巴掌,不算亏!”太夫人知道了,气得反笑,又让她多抄一百遍,怕是能将过年给抄过去。
年节愈近,临安侯府内早早就开始布置了,各家厢房的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大红灯笼高高挂,连游廊里走得急急匆匆的仆从们都换上了或喜上眉梢,或百子延福的绸子衣服。
大夫人忙得团团转,各地的庄子和贺家的通家之好接连送来了年礼,能分摊的都分发到了各房各户去,贵重的不能分的就归到侯府的公中库里。行昭正襟危坐在楠木书桌前,端着紫毫笔,边听大夫人说边记:“河北的庄子上送来了十大筐芸豆,五大袋涿州玉米,还有一尊一丈高的寿星公冀州玉雕。我看芸豆就一房一筐,荣寿堂两筐,黎家半筐信中候家半筐。涿州的米,太夫人一向喜欢吃,荣寿堂三袋,我们大房与二房一个一袋。”
行昭挨个记下,忽而心头一动,说:“不用给皇后娘娘备年礼吗?”
大夫人一笑没说话,倒是领着小丫鬟在炕上剪窗花的黄妈妈笑起来:“送进宫里的年礼,要由侯爷拍板定钉。夫人要想送皇后礼,就私底里备下,等正月里觐见的送出去就好。这些家常东西,就别拿上台面了。”
行昭一怔,便接着问道:“那母亲准备送姨母什么礼呢?”
称谓从皇后娘娘变成了姨母,大夫人并没有太夫人的闻音知雅,边翻着册子对物件儿,边没在意地说:“准备了一对珍珠米粒白玉如意,那个意头好,皇后娘娘一向喜欢米粒珍珠。”
行昭知道那对如意,是梧州提督呈给贺琰的,用一样大小的几百颗米粒珍珠串成手柄,再嵌上戈壁白玉,做工很精细,也拿得出手。但是大夫人与方皇后是什么关系,是嫡亲姐妹。行昭做了十年的晋王妃,隆化朝的陈皇后不管事,管事的是闵贤妃,她又一向与闵贤妃交好,送年礼时,常常送的都是平日里时时用着的,比如貂绒大氅再比如一个嵌着琉璃玛瑙的精巧手炉,这些家常的东西才能显出亲疏。
“母亲,要不再加一方顾宛之刻的汉砖砚吧?阿妩搬家的时候,祖母赏了多少好东西。姨母又素来喜书画,平日里还能时时用着。如意摆在那儿,便不动了。”行昭搁下笔,向大夫人眨眨眼,认真说道。
大夫人笑起来,将册子搁下,单手搂了搂小女儿,十分欢喜的样子:“好好好,就说是阿妩送的,是阿妩的心意。”
黄妈妈是大夫人的陪嫁,跟着大夫人从西北嫁到定京来,在正院里就像是张妈妈在荣寿堂的角色。她拿着铜剪子三下两下就剪出了一张步步高升,边拿浆糊贴上了墙,边唱着:“侯爷平平顺顺,景大郎君来年下场考过了,姑娘懂事稳重了,我们家就算过得越来越好了!”
荣寿堂一向如同佛寺般安宁,正堂里却常常暖烘烘地说着话。大概果真是物似主人型。
里头正热闹着,有人一撩帘子进来了,声色清朗干净:“这么高兴,是在说什么呢?”
大夫人神色一敛,在炕上说说笑笑的小丫鬟们也噤了声,行昭赶忙起身,庄端行礼:“阿妩给父亲问安。”
来人正是贺琰,将下了衙已换了身褐色常服,头发只用了一支木簪束起,动作从容,神色含笑地将行昭扶起,又探身看了看行昭将才写的那本册子,笑着说:“不练颜真卿,改写柳公权了?”
行昭一抬头正好能望到,贺琰面容白皙,保养得极好,一点赘肉和皱纹都看不到,大致符合古人们说的道貌岸然的模样。
“还是练的颜真卿。颜真卿的字儿讲究大气温蕴,一笔一划都要笔力丰厚。阿妩人小,记册子时写柳大家的字儿,能写得更快更容易些。”行昭笑着答。坐屋的时候没出现,第二日一大清晨才回来,她绝不相信贺琰是去吃信中候的酒席了。她问不出来实情,不代表祖母问不出来,静待着便是。
贺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九窍玲珑佩环来,给行昭:“也有道理。拿去玩吧。我同你母亲说说话。”
行昭抬手接过,指尖挨到玉,一片沁凉。她心也同那玉一样,兀地坠到了冰窖里。贺琰不是个乐意与方氏闲话家常的人,甚至在嫡子出生后,正院里也只是每月点个卯,多是在万氏与刘氏处过夜。
算算日子也差不多了,该来的始终要来。行昭心里却无端觉得这件事不应该是由贺琰捅破的,按这类人的性子,常常会把恶行与坏事往别人身上推,自己绝不出面,到最后他还是如同那白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甚至在外人看来他还是受害者。
那要谈的究竟是什么呢?
行昭望了眼大夫人,见她面上有愕然有欣喜有羞赧,不禁有些明白,前世母亲为何会选择那一条道路了。当女人对一个男人还抱有期望的时候,她会为男人任何不合常理的行为与要求找到理由。而当事实与真相明明白白摆在眼前时,脆弱的女人们有勇气去死,也没有勇气去相信。
行昭捏了捏手里的佩环,看到黄妈妈喜笑颜开地带着小丫鬟们鱼贯出了正堂,欲言又止了几下,脚在地上擦了几下,便又在原地杵着。
贺琰看得直笑,大夫人有些不好意思,上前搂着行昭往外走,嘴里哄着:“阿妩乖。晚膳给你另外加道鳆鱼,你不是都念着好几天了吗?”
行昭欲哭无泪,心里头又想笑,哥哥都快到成亲生子的年纪,母亲还是这样稚气和简单。却也只好点点头,出了正堂。
走过游廊,心神不宁着,边盘算过会儿该怎么样去套母亲的话,又在想什么时候去问祖母知道的实情,还在挂念着贺行晓反常地一病几日,便没注意对面的来人。
“几天没见四姑娘,四姑娘可好啊。”一个软媚轻糯的声音就此响起。
行昭一抬头,是那万氏,穿着品红芍药纹褙子,梳了个堕马髻,一双丹凤眼勾得极媚,嘴抿得小小的,上的是樱桃红的颜色,正颦颦婷婷地站在前面,身后并没有带着贺行晓。行昭一笑,颔首示礼:“万姨娘安。阿妩自然是好。晓姐儿缠缠绵绵地也病了有十来日了,也不见好,阿妩心里挂着呢。”
万姨娘面色半分未变,还是照旧笑得糯糯地:“真是劳烦四姑娘心里牵挂了。晓姐儿今儿个躺在床上,还在问怎么不见四姐姐来瞧瞧她呢。”
行昭仰着头,心里不耐烦与这万氏拉扯,索性一堵就堵全了:“姨娘是晓姐儿生母,晓姐儿如今既还躺在床上,姨娘不亲自照看着七妹妹,来正堂这是做什么呢?同母亲问安?这也没到时辰啊。”
第一卷 第二十四章 齐心
万姨娘一梗,她敢去惹方氏是因为摸准了方氏的性子。这贺行昭背后是老夫人,能是个善罢甘休的主儿?再加上心里头却惦着正事,边扶了扶耳畔簪着的玉簪花,边服软道:“四姑娘说得是。这不听着侯爷进了后院,晓姐儿便想她爹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