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 作者:董无渊(起点女频vip2014.03.29正文完结)
信地站起身来,浑身在发抖,在发僵,甚至她耳边发嗡,她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面对何人。
贺琰是在开脱吗?要么一刀两断,斩断所有瓜葛,要么做过了就忍下!
君子做不成,至少也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小人吧!
“母亲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行昭终是忍不住了,眼泪直扑扑地顺着面颊唰唰流下,“她崇敬她的夫君,她爱护她的子女,她将偌大的一个侯府打理得妥妥当当的,她是你明媒正娶回来的,她什么也没做错啊!你何必将自己遭受过的苦难再完完整整地强加在母亲的身上。。。”
“是。。。所以我如今无时无刻不在后悔。。。”
贺琰缓缓抬头,眼眶微红,轻声打断行昭的话。
;PS:明天改bug,没有洗白渣男,也没有圣母女主,只是阿渊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一个人要直面自己的错误,哪怕一生只有一次,不论结局如何。
第一百一二章 前尘
初夏夜里的双福大街华灯已上,双桥圆洞里有英姿挺俊的小郎君,也有戴着青帏幕篱,衣袂翩飞的小娘子,有乐呵呵地四处应承的摆摊小贩,也有挂着一连排花灯也不急着卖,只拉着游人说故事的老叟。酒家楼肆的门前早已高高挂起了几盏红彤彤的灯笼,有胆子大的老板娘,还会身上披着华绣半臂,笑眼如丝地杵在大门口,笑盈盈地扯开了喉咙招揽生意。
闹闹嚷嚷中,有一架青帏软绸的华盖马车从九井胡同里出来,车辙轱辘在光洁的青砖地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瞬间就湮没在了纷纷扰扰的热闹中。
“姑娘。。。”莲玉欲言又止,将手庄重地放在膝上,身子却随着马车的颠簸一抖一抖。
小娘子从正院出来时面上是笑着的,可一出临安侯府朱门,便蹲在地上双手捂脸哀哀地哭起来,景大郎君怎么哄都哄不好,方舅爷差点拔刀又冲进府里去。
她至今都还记得大夫人死的那天晚上,姑娘抱着大夫人的身子哭得惊天动地,可今晚的哭声却是缠绵不断,像一首没写完的哀伤辞句。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行昭单手挑开幕帘,静静地望着马车外,轻声缓语:“外头好热闹。。。”
声音不高,却将莲玉一下子从回忆拉了回来。
“或许是七夕快到了的缘故吧,嗯。。。也可能是中元节要到了。”莲玉赶紧凑过头去,看见卖花灯的旁边,有挂着面具在买卖的商贩,连忙回道。
七夕啊。。。
贺琰说,他与母亲最初的相逢就是在七夕的。一个才进京城迷了路,手里拿着个面具,哭得一抽一搭地花了脸的小娘子。一个长衫翩翩的贵胄公子。后者走在双福大街上,走着走着却被人拉住了衣角,他回过头去看,才发现是个哭得一抽一抽的小娘子,边哭边满脸是泪地问他,“阿福找不到路了,爹爹也不见了,姐姐也不见了,将才还有人笑阿福的脸是花的。。。”
大概再不堪的婚姻里,也有那么几个让人永生难忘的场景。莫名其妙地镌刻于心。
当时贺琰说这番话的神色是怎样的呢?是带着笑的沉默,还是悔不当初的扼腕叹息。
行昭将头轻轻靠在马车 上,她发现明明将才才见过贺琰。脑子里的他,面容却变得模糊极了,像是被人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她使劲地想使劲地想,也能想起来他说的那一长串话儿。
“。。。这些时日来。我每每路过正院,便能想起你母亲的形容,她笑着盘腿在炕上给我做衣裳,她抱着你在柏树下念诗,还有她才嫁进来的时候,太夫人怕她不能立马上手管家。便让张妈妈在册子上将各家管事妈妈的名字、籍贯、还有喜好都抄下来,送过来给她。她便卧在被窝里头背,不仅背。还让我给她听写,错一个她便连饭也不想吃。。。”
“想起来那个时候,我为了求娶你母亲,整整等了五年,我往西北一年跑三趟。对老将军比对太夫人还要恭敬。方老将军犹犹豫豫地却说我面相不算太好,‘ 不够宽广的男人。做事情容易进死胡同里’。我当时不以为然,如今回过去看,老将军知人识人的本事一辈子都没变过,我如今做下的错事,是一步错步步错。。。”
“我自己经历过的苦难,我却又重新强加在了别人身上。。。阿妩,有时候我都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没娶阿福,不在乎什么名利位子,坚持和应邑一起,你母亲也嫁给一个真正疼她护她的人,是不是如今的结局都会不一样呢?如果我与你母亲好好地过下去,不去算计那样多,是不是现在的结果会变得不一样呢?景哥儿不认我了,冷面冷肠地紧紧贴着方祈。你也不认我了,怕是如今都不愿意见到我吧。众叛亲离,皆是我咎由自取。。。”
声音渐渐地低到了地上,面对太夫人不能说出来的后悔,却意料之外地对着幼女吐露心扉。
话到最后,“咎由自取”四个字是扑哧一笑,说出来的。
一步错步步错,却归纳得好极了,是因为贺琰先动的歪念头,应邑才会如同被风燎起的那团火,只会越烧越妄,最后烧到自己身上,只好退到角落里,祸水东引。
“莲玉,你说临安侯今天。。。”
今天,今天到底有几分真心?
行昭轻轻开口,却没将话说完,她傻,却不能傻成这个样子。
错了便是错了,幼时的宽纵与宠溺不能将弑母之仇一笔勾销,亲缘与牵扯也不能构成消磨怨怼的佐证,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是积谋已久还是情势所逼,是悔不当初还是逢场做戏,行昭都不能原谅。
她是在犹豫,在挣扎,在矛盾,可她也牢牢地记得她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或许贺琰是真正后悔了,可这又能代表什么呢?母亲就能活过来了吗?贺琰手上沾的血,应邑心头打的那一把好算盘就能洗干净了吗?两个儿女对父辈的绝望就能消除了吗?
通通都不能。
今日的推心置腹,只能代表贺琰终于勇敢了一次,无论后果如何,无论对错如何,人总要正面自己的错误,一辈子哪怕只有那么一次。
帘幕被疾疾的风高高扬起,行昭将头探了出去,马车疾驰得飞快,九井胡同口高高挂起的“奠”字儿灯笼,在一片星星点点的红光里显得安静沉谧。
临安侯府气势十足的朱门被抛得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了一条线,一个点,最后湮没在了同样的灰墙绿瓦里,再分不清孰是孰非。
双福大街的热闹是华灯初上,人头攒动,凤仪殿的喜庆却显得更加隐秘,如同一股东奔而去的暗流。
“。。。方都督果真没有一拳挥过去打断贺琰的鼻梁?也没打肿他的眼睛?”方皇后乐呵呵地坐在上首,身子的一半都往前探,难得地好奇与兴奋:“真的没有?你可不许骗本宫,若是打了也没关系,皇帝那头本宫去说,你不许瞒着。”
蒋明英立在下首,看了眼行昭,小娘子神色如常,便笑着回方皇后的话儿。
“临安侯见着方都督便直称舅爷,方都督也满脸是笑。当时奴婢在正院服侍温阳县主,这些都是听蒋千户说的,好像两个人的气氛倒都还好,只是扬名伯神色有些不好,方都督便让扬名伯跪下给临安侯磕三个响头,扬名伯跪也跪了,临安侯倒很是感慨的样子,还没等临安侯说话儿,方都督便笑说,‘一条命都是父母给的,这小子拿出一条命就敢在西北不管天不管地地闯,实在是没将父母放在眼里。让景哥儿跪下来给父亲磕三个头,算是全了父子情谊了’。听蒋千户说,临安侯的脸登时就绿了。”
方皇后笑起来,自己的儿子一个姓方,一个姓冯,还剩个庶子撑脸面,贺琰一张脸往后要么绿,要么白,反正再也红润不起来了。
行昭乖乖地坐在杌凳上,低垂了头,手里头揪着衣角,耳边又听蒋明英后话:“后来临安侯问扬名伯什么时候回去住,扬名伯沉声半晌没言语,方都督也不说话,就等着扬名伯说。隔了半晌,扬名伯才说‘看守托合其如今是重中之重,若是出了什么闪失,既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又堕了名声。”,将圣命拿出来,左说右说也没定下个准信,临安侯却也不好说什么了。”
“今儿个去临安侯府,方都督将信笺拿到了吗?”方皇后渐敛了笑,言归正传。
蒋明英蹙着眉头想了想,终是轻轻摇头,再恭谨道:“估摸着是没有。方都督与扬名伯约莫在正院停了一个时辰,临安侯到正院来了。”
光明正大地带着人,牵着马夜探侯府,不得不说方祈胆子大,一个时辰,几个大老爷们翻偌大一个侯府,肯定翻不出什么名堂出来。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偃旗息鼓,要么是一翻就翻到了,要么是笃定自己翻不到了。。。
“蒋千户在别山里头找到一个盛着碳黑纸灰的铜盆。。。里头有一片儿纸没烧着,上头赫然就是方都督的笔迹,应当是贺琰将信笺都烧了。”
蒋明英语气平缓地补充道。
方皇后心头一沉,都烧了?凭一张纸片能证明个什么来?昨儿个方祈回来,今儿个贺琰就把信烧了,脑子转得倒也快!
陡然念头一转,抓到蒋明英前番话里的两个字儿。
“贺琰到正院里来了?他见到行昭了?”
蒋明英没答话,是行昭接的话儿。
“是。。。阿妩见到临安侯了。”行昭边温声说着边将茶盅放在小案上,抬头望着方皇后笑说:“临安侯说阿妩说了很多,说了母亲往常的事儿,说了阿妩小时候的事儿,说了他少时的事儿,说了他的身不由己,也说了他的悔不当初。”
小娘子一抬头,方皇后才看到行昭的眼眶红红的,一张小脸白白净净的两颊边儿却又酡红,看样子是狠狠哭了一场。
贺琰竟然还有脸来见阿妩!
恬不知耻!
枉为人父!
PS:还有一更!推荐作品《鬼妃计》,名字看起来比较灵异吧,其实就是披着灵异外皮的暖文言情~
第一百一三章 后来
方皇后连忙连声将行昭唤过来,轻轻揽在怀中,正想开口说话,耳边却响起小娘子低低柔柔的声音。
“临安侯说了很多,他说他一步错步步错,错得离谱。阿妩没说话,心里头却在想,是啊,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就像被逼上梁山,再也收不了手了。阿妩心里知道,却不能原谅他。母亲因为她的错处,失去了生命,临安侯却只是说一句,他错了,就想将事情了结了。这不公平。”
方皇后心头一滞,愈发觉得贺琰无耻无信。
对着历经苦难,年幼的女儿忏悔,就像将千钧重的担子放在小娘子的肩膀上,让小娘子陷入迷茫与挣扎,陷入自我厌弃与道德否定。贺琰想要忏悔,他直管对着贺太夫人、应邑、还有阿福的陵寝忏悔去吧,世间只有这三个女人能无怨无悔地原谅他所做下的一切。
行昭抿了抿嘴,口里涩涩的,像是黄连的味道,更像是淬火之后的火辣,轻轻抬起头来,眼睛眨也不眨,细声细气地继续说道:“姨母,阿妩没有办法原谅他。”
一句话轻飘飘的,像一张薄薄的透亮的桃花纸从木案上随风跌宕地飘落下来,重叠在满腔的心事上,然后心事就变得愈加沉甸甸。
没有办法原谅他,心里头却在打着鼓,事实和理智却清晰明白地告诉了小娘子真相与对错。
方皇后喉头像被什么塞住了,说不出话来。
抬起头,正好看见凤仪殿正殿的窗棂外,天际黑沉沉的,铺天盖地的灰黑压在大地之上。
方皇后心里头在想,这个夜可真是长啊,小娘子费力地走啊走。走啊走,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旭日东升呢?
若说定京城里的五月还只能叫做初夏,那么一进六月这道门槛,日头便见天儿地涨了起来,晌午时分走在狭长的宫道里,只能感觉脚底板在烤火,头上在冒火,一抬眼还能见着个红彤彤的火球在散发着火辣辣的光。
凤仪殿里老早就用了冰了,将从冰窟里运出来的冰砖安安稳稳地躺在炕桌下,高几下。木案下,凉气儿滋滋地直冒,外殿的粗使宫女们一天里头最期盼的就是能在黄昏时分进内院里来喝碗银耳莲子羹。或是冰凉沁人的绿豆汤了。
应邑的三日回门,是直直往慈和宫去的,连凤仪殿的门口都没过,方皇后没说什么,倒是陈德妃颇为微词。碍于顾太后,也不好太说话,只是有几句闲言碎语传出宫门,“。。。长嫂如母,左右是方都督不对,不该在大喜时候去搅局。可方都督是什么个性?还能叫他让着冯大人不成?这就连凤仪殿都记恨上了,也不想想当初是谁让她如愿以偿,嫁进冯家的。。。”。
行昭想。凤仪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