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 作者:董无渊(起点女频vip2014.03.29正文完结)
想一想,你待二皇子是什么样?二皇子开朗外放,您即使面上沉稳些,可心里头也是欢喜这个儿子的吧?临安侯却能当众给景哥儿没脸,要不就是甩在一旁不闻不问的,都是半大小子了,再过几年就是要娶媳妇儿的人了,当爹的还这样,叫孩子怎么将自己个儿给立身起来?”
完全的是一个妻子同丈夫既有尊崇又有劝诫的口吻。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皇帝防备着方家,方皇后却仍旧能在皇帝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可动摇。旧时的情分算什么啊,瞅瞅贺琰,再瞅瞅皇帝。
皇帝没答话,心头的一把算盘啪啦得响亮极了。
凤仪殿静悄悄的一片,碧玉缩手垂眉地立在一旁,往日的聒噪神色早已不见踪影——这小妮子是被吓到了,应邑长公主死得不光彩,她身边服侍的人自然头一个被推出去顶包,服侍的主子都没了,下面的奴才自然也要返回宫苑了,返到哪儿去?自然是六司。
六司的管事女官都是从小宫人熬上去的,整治人的法子多的是,应邑身死,皇帝心里头不痛快,皇帝不痛快,下面人就更不痛快了,便将气儿往跟着碧玉回来的这个宫人身上撒了。
等蒋明英到六司的时候,碧玉已经是一张脸卡白得没了生机了。
用碧玉换其婉,利用碧玉多嘴多舌的个性,把事儿讲给应邑听,再等碧玉受了苦头,改了性子之后,方皇后再去将她捞出来,这个时候的碧玉已经是个安静沉默,被震慑得规规矩矩的新人了。
方皇后算计在前,可后来却做得仁至义尽,没有让碧玉将一条命折在这件事上。
这大概就是她说的爱要聪明与良善吧?
“将温阳县主领到花间去吧。”皇帝温笑打破沉默,“福建进上来了几匣子南珠,小娘子如今用不上,慢慢攒着,往后当嫁妆使!”
蒋明英过来牵行昭的手,行昭规规矩矩地行了礼便撩了湘妃竹帘往外去,身形将出内间,便听见皇帝的一句话儿:“应邑的丧事全部交给内务府打理吧,你别插手。三娘过世,母后那边说是哭得厥过去了几次,你也别管。。。”帝王顿了顿,才说道:“等朕晚上过去再和母后详说内情吧。。。”
;PS:
本来是想加更来着,可阿渊自己给自己放了个生日假。。。大家么么,明天补上。
第一百四十章 后事(下)
行昭身形一顿,轻轻偏了偏头,眼眸往后望了望,湘妃竹帘上的泪痕被六司熏成了斑斑驳驳的黄褐色,在天家富贵面前,连娥皇女英的眼泪都要变个颜色才能叫好看。
隔了一小会儿,才听见方皇后的回音。
“让我亲手打理应邑的丧事,我也心里不舒坦,到底是嫡亲的姑嫂,谁愿意看到她这样不体面的撒手人寰?这几天日日去慈和宫请安,也就是被请到正殿里行了礼便算完事儿,估摸着母后心里也不快活,总不愿意见人。说起来,临安侯当真无辜,被拉搅进这一桩事里头,亲眼看着应邑亡故,任谁心里不好受,听说临安侯太夫人称病,临安侯这几日在床前侍疾,连早朝也没上?”
“他无辜。。。”
从内间传来一声压抑了的蔑笑,是皇帝的声音。
“他和应邑也扯不清楚关系!原先暗卫下去打听,晓得了应邑时常和一个男人在城东的青巷里头,朕便以为是冯安东,立时没了那个心思将胞妹的情事听个一清二楚,也就草草地过了。应邑死前要见贺琰,朕便心里暗道不对,又让人下去打听,街坊四邻,一个一个挨着问,这才问到。除了冯安东,竟然还有一个头戴黑幕篱的身长八尺的男儿汉时常出入青巷!再细查下去,应邑怕是和你妹。。。”
皇帝突兀地停住了话头,生硬地转向了别处:“朕答应应邑许她葬入皇陵,也要着手为她选过继之人,便一定会做到。她既然已经嫁到冯家去了,就是冯家妇,等冯安东过了一年居妻丧,你再着心给他选一个家世不高的妻室。等生下孩子就过继一个到应邑膝下吧。。。”
冯安东身形不高,可贺琰却有八尺之长!
皇帝止住的话里是想说,这件事与方皇后的妹妹也有关联吗?
可话到半途却止住了,想一想也是,皇帝以为方皇后不知道方福死的真相,如今却被他挖出来了,身为一个丈夫,自然不愿意将自己胞妹逼死自家小姨子的事实说给妻室听。。。
蒋明英轻轻捏了捏行昭的掌心,示意不该立在游廊里听壁角了。
行昭仰脸一笑,将拐过壁角。便看见莲蓉垂眉敛眸过来,压低声音通禀:“欢宜公主过来了,现今候在瑰意阁里。”
行昭喜出望外。自应邑被送去了大觉寺,阖宫上下都安静了下来,有门路的找门路问东问西,没有门路的更是避之不及,陆淑妃原就是个静得下来的。如今更像宫里头没这个人似的了,连带着一双儿女都沉寂下来。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再看看惠妃,以为自己最聪明,可劲儿地作,皇帝难得踏足一回后宫,便去了她那儿。半夜却被她气了出来。
第二天早晨宫里头的谣传便满天飞了,有说惠妃是“以为自己沾上了个宠字儿,便得意得很了。竟然想去大觉寺瞧一瞧那一位。”,也有说是因为“给应邑长公主求情呢,全天下都是坏人,只有她一个好的”。
先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重,再看看能不能卖给别人一个人情和面子。这世间有力拔千斤的,更多的是自不量力的。
宫里头处处是学问。前世的自己怎么就一点没学到呢?
行昭一道加快脚程,一道脑子里过得飞快,大约是因为方皇后将她护得严严实实的,被护在母亲宽大羽翼下的幼鹰是不需要担忧狂风骤雨的,才能养成了她骄纵而恣意的个性。
行昭将跨过门槛,便看见了小娘子穿着件儿月白蹙银丝的褙子,头上佩着一对玉花簪子,仪态端庄地坐在炕上行昭福了个礼,便边笑边顺势坐在其旁。
“头一次看欢宜姐姐穿月白色倒也好看,怎么不戴一对翡翠簪子?显得既抬色也贵气。”
欢宜没急着答话,先歪头往窗棂外瞅了瞅,揪了揪衣角,轻叹一声:“宫里头如今是什么样的气氛?我哪儿还敢佩亮色的东西?母妃恨不得让我穿上一身白,再在头上簪朵小白花儿,整天到晚别笑别叫别说话。。。”
行昭了然。
又听欢宜后话,素来娴静稳重的小娘子想来是憋话儿憋得久了,一见到个能说话儿的便一股脑往外拽。
“母妃连韶脑,松香都不许点,重华宫本来就闷得慌,原先还能上一上常先生的课,如今太后娘娘身子骨不好,虽说不要孙辈侍疾,可总也不好做儿孙的还能平心静气地日日去上学吧?昨儿个,老六又跟着黎大人去江南了,重华宫里连个能说话儿的人都没有。宫外头的人不知道三姑母的官司,宫里头的人谁不知道?大觉寺是个什么地方,循规蹈矩的女儿家能去哪儿吗?陈娘娘宫里照旧穿红着绿,只有母妃最守规矩。”
放在前世,欢宜打死也不会同行昭说这一番话儿。
行昭也不知是该感慨还是该遗憾,前世里行明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帮她打听活动,更不可能帮她照料荷心和荷叶,欢宜在前世是个话不过半句,言前想三分的端娴公主。
如今她却成为她们身边值得信赖的人了。
她没来得及改变母亲的命运,却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淑妃娘娘守规矩还不好?这几天乐伎苑里头都没了动静,四皇子也晓得事有不对呢。。。”行昭指了指内间挂着的那套水色莲纹挂罩,笑说:“皇后娘娘也将阿妩原本的绛红罩子换了下来,总归是出了丧事,该做的都得做。”
皇帝也不愿意在面上来作践自己的胞妹吧?
可心里一直压抑着的怒气又该往哪里发呢?
欢宜是过来闲话家常的,闷在心里头的话儿吐了出来,便转了话头,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过几日就该行大殓礼了吧?打头摔盆捧灵的定下来了吗?总不能要天家的儿郎去打头吧?卫国公家,冯家多的是小儿郎。。。”
可都不是应邑生的啊!
女人天性好言,欢宜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娘子,既是出自好奇心问这番话儿。更是出于试问内情,毕竟应邑被送到大觉寺的理由有些站不住脚——长公主小产后神思恍惚,需要在佛前供奉,又有暴毙而亡在后。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可一个公主,一个女人又能犯下多大的罪孽?
可皇帝不敢,也不想将内情公之于众,将实情瞒得好极了,底下人便只有猜了又猜,想了又想。抓耳挠腮得几乎走火入魔,这不,欢宜都将主意打到了行昭身上了。。。
“阿妩这可不知道。”行昭实话实说。转了转眼珠子,笑言:“内务府也没来凤仪殿请示丧礼规矩,想着也是按着定例来吧。前朝总有出了嫁没孩子的公主吧?”
像是说了什么,又实实在在什么也没说。
欢宜像淑妃,个性聪明。从行昭话里头捡到了这么一句“内务府都没来凤仪殿请示规矩。。。”,定例是定例,可有立就有破,前朝哪一个得宠的嫡公主是完完全全按照礼部的定例出嫁、封爵、再行葬的?得宠的就多加点荣宠,没宠的才一五一十地全照着定例活!
应邑是太后幼女,皇帝亲妹。身份都放在那里了,能有不得宠的?
可皇帝却不让方皇后插手,这就足以表明态度了。
甭管应邑长公主做了什么。只要结果是皇帝连面上的功夫也不想给她做了,这就能让人放下心来了。
欢宜听到了自己想要的,便笑盈盈地同行昭扯东扯西扯开了,“月份的天气,去江南。哪儿还使得上扇子啊。老六非不听,干天干地把你给他绣的那个扇套让下头人弄好。非得带过去。是跟着黎大人办公务,本来就事急从简,他倒好,行李不多一柄象牙扇就占了一大块包袱,母妃是又气又笑。”
行昭不明白欢宜想说什么,抬头看了看小娘子的眼神,亮亮的眼眸里头像天上闪着的星辰,索性打着哈哈过去:“有些人更怕热,有些人更怕凉,往前就有叫花子大夏天的穿着棉袄守在临安侯府的门口,许是端王殿下怕热,离不得扇子?”见欢宜面色不对,赶紧岔开话头:“早听乐伎苑出了个名角叫段小衣,比柳文怜还好,是四皇子手把手教出来的?”
欢宜面上浮起笑来,嗔着行昭:“那倒比柳文怜还差些,是个新人,才十一二的年岁,唱思凡唱得好,又得了老四喜欢,是个能成气候的。。。”说着凤眼一勾,笑眯眯地凑过身来,伏在行昭的耳边说悄悄话儿。
行昭大愕,目瞪口呆地望着欢宜。
欢宜看着小娘子瞪大了一双杏眼,瞳孔大大的像极了一只软软糯糯的猫儿,不禁笑出了声儿,又立了声儿装腔作势地威吓行昭:“可不许往后说!我们两姐妹的话儿,谁也不许往外传,谁往外说了谁就赔一方贺兰砚!”
这话儿怎么往外传?捕风捉影,却极损皇家脸面。
一个戏子。。。一个十一二岁的戏子怎么能长得像二皇子,还占尽了四皇子的喜欢呢!
女人家没有不喜欢传话的,无关老小。
可行昭却知道这番话是绝对不能传出去,皇帝正为胞妹荒唐身故而火冒三丈,决不能因此再触其逆鳞!
“阿妩晓得!”行昭拧紧眉头点头,她本能地对这件事慎重起来,想了想柔下声儿来,细声细气地同欢宜说:“欢宜姐姐也要千万记得。。。世间百态,浮生万人,或许我的眼睛与你的鼻子像,又或许我的嘴巴与别的人像,再或许我左边儿看起来和你一样,可右边看起来犹豫别人一样。。。”
欢宜长在宫中,哪里不晓得严重,听小娘子糯声糯气的,委婉的劝诫,心里头却明亮极了。
直点头,笑了笑又将话儿扯远了,从太液池的芙蕖一半谢一半开更好看,一直说到江南,“。。。说是去查水患的,母妃备了仁丹,艾药膏还有一大包袱的清凉油,更嘱咐不许老六靠近堤防,不过老六多半都不能听。从辽东回来,骑马磨得手上腿上全是茧子,在重华宫整整睡了三天,整个人才缓过神来,不过少年郎拼一拼也挺好的。。。”
是因为一听到方祈回京,加快脚程赶回来送信的吧?
前世这个时候也有水患,可只有黎令清一个人去江南督查啊。。。
行昭抿了抿唇,眼神微微抬了抬,又轻轻黯下去,面上轻笑着听欢宜说话儿,时不时附和两句,临到晚膳,留了欢宜一道用了素斋,让莲玉去前殿打听了下,说是皇帝用完晚膳便往慈和宫去了,便领着欢宜去给方皇后问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