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我们的最小吨位船。然后,我们需要更大的船,像‘无畏号’那样的大船,才是远洋船吨位的***。
你的船场人手还不够,明年,光我的水军需订购至少二十艘无畏舰,进行南洋护航。我还需要百余艘飞剪船,巡航渤海。所以,你需要多备点木料,明年一年,你至少要做好三百艘船的计划。
一年三百艘,我记得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曾在三年里造了三千艘船远征辽东。我们的生产效率何止数倍于孙权的船匠?所以,你应该能完成这个数量!
……人手不够,你可以去南方雇人。还有,金道麟传信回来,他已抓了一万余名中原逃亡的匠工。就是所谓的倭国六部部民,各种人才都有(日本本纪记载,当时日本有约四万余名中国逃亡工匠,渡来人总数约十数万),其中光造船匠有大约三千余名。
三两天后,我们的水军会带着第一批战利品回来,那是满船的银锭和满舱的俘虏。我想,你会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造船。
我们需要更多的船。想想看,一亿金币摆在哪儿,只要我们的船开到狮子国,开到阿克苏姆,我们一年就能装回一亿金币。
还有,晋朝的茶叶、丝绸、瓷器在天竺、狮子国、大秦,在整个非洲都很受欢迎。过去这些货物的采购都被藩商把持,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晋民手中收购货物,转手便获巨利。
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藩商对南方行线的把持,便是稍稍抬高一些收购价格,便能使数百万晋民获益,同时还可以彻底改善晋国的财政状况。
我们有这个能力提高收购价格,因为我们的船吨位大跑得快,装得比藩商的船多,来往一趟,销售的货物数倍于他,完全可以打破他们的垄断。
我需要更多的船,南洋海盗猖獗,为了应付他们,我们已经准备了很久。赵玉最近制作出来了玻璃。此后行船条件将大为改善。指挥台将不设在露天,而设在有玻璃舷窗的室内。
我们还将配置更好的玻璃灯,便于夜航时相互联络。同时,我还将在船上配置更多的新式武器,让我们的船队成为南洋海盗的噩梦……”
范十一寡言少语,对高翼一向信服,高翼说什么,他只唯唯诺诺。孙绰断断续续听到高翼的话,从高翼所说的话里,他感觉到对方那颗赤子之心。
眼前这人,真是想维护晋国!
仅从晋国采购商品提高收购价一项,确实能让千万晋国百姓获利。
如此看来,言必称利也不算坏事。
高翼还在那里想他刚才说的话。三山人力不够,经过燕国这一战,他更深刻地感觉到这点。下南洋,除了风浪以外,还需与层出不穷地海盗作战,这就需要一种海战利器。
此外,应付游牧骑兵的报复也需要一种更强悍的杀戮武器,那么,是否该把火药全面推向战场?
钢炮造不出来,青铜炮的铸造,对于这时的生产力来说没什么难度,至于手中小炮——手榴弹的制作,就更不成问题了。该有的技术都已储备完毕,就等一声令下了?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第二卷 艰辛时代 第1098章
高翼在那里盘算,孙绰也在盘算。
我今天见到汉国轻易打败了燕国的讨伐军,我料其日后必勃也。
也许,我应该多看看,看看汉国兴亡的秘密。若真要有一天,我能做到守牧一方,或许……
对了,刚才他还说因战功封赏我一百亩田,也许……没有也许,据说这里的农夫不纳税,这田不要白不要,让几个子侄来看顾,也算是孙氏宗族一次开枝散叶,反正对我又没什么损失。可惜,一百亩田少了点。
孙绰不知道,三山的田亩格外大。高翼只记得后世的公亩数据里似乎有“100”这个数,所以他就规定100米长100米宽为一汉亩。殊不知,一公亩才10长10米宽,总共100平方米。也就是说,三山的1亩地相当于后世的100公亩,这是当世最大的田亩单位(一英亩约等于40公亩,1华亩约等于6。7公亩)。他最终得到的那片功田大得吓人。
高翼与范十一谈论日后的规划,毫不避讳孙绰在傍边,他俩畅谈着明年的造船计划以及海员培养计划。
“重要的是船长与大副的培养,我们可以要突出培养一批优秀的船长级人员,他们要能看懂海图,会三角函数,能测量潮汛,自己选定航线。这批优秀船长要首先分配到海军……
我们的货物销往南洋,可以预见,今后很长时间里,民间对船员的需求一定很旺盛,尤其是优秀的船长,更是抢手货。我三山以商立国,船长地位崇高,我们要鼓励这种风气,确立船上船长最大的规则。
船长,以及优秀的船员退役后,有地位有好工作生活富裕,如此,更会助长学习航海的热浪。民间的需求就会自发的寻求各种辅助渠道,我们可以容许船长推荐学徒进入学校。
我决定,今后,学校只招收船长推荐来的学生。
蒙童学校教会童子识字后,如果家长愿意让他们上船,并找到了愿意接受他们的船长,只要船长向我们报备,我们可以授予那些童子实习生的地位。让他们在船长身边边实习边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而学校就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培养专业人才。
等童子学完基础知识后,船长可以推荐他们进入航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要对船长推荐的人才进行考核,合格的才能进入学校学习,不合格的退回去,让船长继续教导,三次推荐不合格,取消船长推荐资格。
学校培养出的学员,可直接得到三副的职位。让船长继续培养,等船长他实践经验足够了,再推荐他成为二副、大副、直至船长。
这样,在民间自然形成了船长地位崇高的认知。船长地位高涨,就会愈发刺激百姓对航海职业的向往。我们的培养机制也就走向了良性循环……”
高翼所说的这套培养机制,是他记忆中英国皇家海军的培养机制,这套机制的基础就是“船上,船长地位最大,虽国王也要向船长敬礼,听船长吩咐”。其余的航海民族没有采用这条铁律,他们虽称霸一时,但最终衰落下去,而后,“船上船长最大”,成了世界航海业的标准律。
这条标准律隐含的意义在于,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给予它恰当的地位与尊重,如此才能让人才培养走向良性循环。儒家弟子最终能够遍布中国,并在思想上禁锢中国数千年,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风潮是尊重儒生的。
写诗弹琴——这种吟游诗人的基本谋生技巧,在朝野上下是大才大贤的象征,是可以做得高官,骑的骏马,封妻荫子的。故而,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就是“奇淫巧技”,是不学无术,要被儒生骂死。
历代中,不乏有识之士想改变这一切,但他们最终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没给予专业人才一个合适的地位与尊重,现在高翼给了。他在南下晋国时,就特意身体力行,彰显船长地位。相信此后,各种专业人才培养会越来越吃香,而儒生则回归其吟游诗人的本质,只以诗歌娱乐大众——类似于戏子,治国与他与关。
商人,他确确实实是个商人,处处讲究利益,连培养人才都要用利益驱动——孙绰在一旁浮想,只不过,他现在的思想中,已不知不觉丢弃了原先的鄙商看法,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
“管子曰:“民,夺之则怒;予之则喜,民情固然……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管子·;国蓄》)’……但《国蓄》要求通过垄断谷物、垄断盐铁(也许,后来还要加上垄断石油、交通、电力、教育等等),再用涨价和加重赋税的办法将黎民的财产囊入‘国有’。
汉王纯以利益调动黎民,驱使黎民,似乎也符合‘予之则喜’的道理……但,到底谁说的才是治国正理?
可管子说:“游商蓄贾之所道,财物之所遵。故苟人吾国,食吾国粟,因吾国之币,然后载黄金而出’……商贾的强烈流动性,使财富易于转移,君主对其难于控制,造成国之财富严重流失。汉王连税都不征,只是单方面‘予之’,难到不怕财富流失吗?”
孙绰迷迷糊糊随着高翼走下了灯塔,然后任由对方拉扯着转遍了整个校舍。其间,高翼与学生比肩坐在学舍内,几乎每个学生他都能一口叫上名字,甚至记得对方父母来自何方。
当然大多数孩子都是孤儿,他们大都姓高,见到高翼常尊敬的称之为义父。
高翼与他们亲切的拉家常,询问学校的伙食情况,询问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些有父母的孩子多为汉国的功勋之后,也就是高翼获得的第一批高句丽工匠之后。高翼喜欢与那些孩子谈论他们父亲的逸事,谈论他们当初会面时的情景。
高翼的记忆力惊人,他甚至记得当初那些人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孙绰在一旁暗自称赞。
高翼自己等于一举笼络了两个人。中国是个尊重祖先,讲究家族传承的国家。他当着这些孩子的面,谈起孩子的父母与他共同创业时的情景,让这些孩子感到莫大的荣耀。事后,这些孩子必然会向他们的父母得意的炫耀这段经历。
而他们的父母得知汉王还记得他们这些无足轻重的匠人。从今往后,他们就是汉王铁干的死忠派,而他们的孩子也将继承这一家族特性。
高翼从三山返回后,立刻来到这所学校,可以想见他对这些学员的重视。从他刚才所说的那庞大的计划中,可以想像,这些孩子今后必然成为国之栋梁。有这样一群狂热的拥护者支持,三山在今后数十年里,在这些死忠派活着的岁月里,政权会安如磐石。
孙绰细心的观察着高翼的一举一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目睹着高翼派出使节向燕国求和;目睹着远征倭国的三山水军趾高气扬押着大批俘虏。
那些满载着银锭的船只吃水很深,它们笨拙的使进码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他们炫耀似的用敞篷马车满载着白晃晃的银锭满城巡游,向人们展示这趟征讨的丰厚。
“这可算‘白银征讨’啊!”,在雪后晴朗的天空里,黄朝宗披着虎皮裘衣乐呵呵的看着装满银锭的马车驶入国库。
如今,黄朝宗已忙碌完南岭关的战果点校。宇文兵也如期带着高句丽用兵和宇文族骑兵登陆牛庄,于是他返回了三山城,开始主持三山的财政工作。
虎裘,在晋国穿戴这样的虎裘是需要级别的。现在连高翼也不过是一袭棉袍。黄朝宗居然敢大摇大摆的船着虎裘,难道他真不怕犯下僭越之罪吗?
“不,怎能说是‘白银征讨’呢?”,高翼反驳说:“应该是‘黄金征讨’,下一船货拉回来的是金沙——肃慎国的金沙,全是越国山里高纯度的金块与金沙,不用提炼可以直接铸成金锭。”
黄朝宗笑得眼都眯成一条缝:“此次石间国国主随船儿来朝觐,不知肃慎国国主是否会随船而来。”
黄朝宗这话说得很得意,语气中隐隐透出强国的自豪,高翼拍拍他的肩膀,心有戚戚焉地与黄朝宗相视而笑。
“外邦朝觐?他真是位‘大王’,可这个大王……好奇怪哟!”孙绰见到那两人笑的奸诈,心里暗自称奇。
自从在学社见到高翼与学生比肩而坐后,孙绰就觉得这个国家的礼节很奇特,虽然很多地方还延续着汉礼,但人们却一点没有避讳的自觉。
他不记得军中有人向高翼行大礼(跪礼),印象中他们好像只举拳敲击胸甲,而高翼反而要回以军礼——国主回礼,那些人竟坦然受之,似乎这一些天经地义。
至于国中百姓,见到国主也很少有诚惶诚恐的态度。比如:行路中的百姓见到国主,没有跪地叩首,没有山呼“千岁”,他们只悄悄避到路边,等高翼走后,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上路。
这些“毛病”绝不是故意冒犯,那些人的动作整齐划一,这绝对是一种规定好的礼节……什么礼节?
或者,那个高翼一点没有国王的意识,他完全不在意“君臣纲常”。在船坞,他可以席地而坐,与那些工匠随意交谈,偶尔还说个笑话,引得众人声嘶力竭的狂笑;
在码头,他可以随意揪过一名船商,一口叫出对方的名字,拍着对方的肩膀询问最近“生意”如何?”生意”,对了,这里把“买卖”叫做“生意”。
一位国王,竟然在路上与地位低下的商贾互道“恭喜发财”,这是个什么世道?什么时候,商贾可以骑到儒士头上?
但是,这样一个王,百姓对他的尊敬却是发自内心,他甚至不带一名侍从,独自在大街上闲逛。偶尔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