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在古代,礼仪是个异常繁复的事情,各朝各代中礼部官员都是第一卿,由此可见各国皇帝对礼仪的重视。这也同时说明,能掌握全套礼仪的“人才”难寻。 
    青州陈氏家族虽是广陵陈氏的弃族,但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望族。于是,三山商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陈氏的条件,帮助陈氏完成了举族迁移的工作,并把陈浩推荐入三山。 
    高翼不喜儒生,崇尚简单质朴,对于古代繁复的礼仪、避讳深恶痛绝,连带着,让陈浩那批“才俊”也倒了霉,他们都被当作使节,发配至各国,通报汉国国主大婚的消息。 
    这些国家内,燕国是他最重视的,故此他亲自挑选使节,能言善辩的陈浩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外交部郎官出使燕国。 
    此刻,慕容隽正打量着立在阶下的陈浩,手里把玩着他的外交文书,嘴角带着讥讽的笑容。 
    “前次,汉国派来的使节是康浮图,我念在汉国初立,礼制混乱,所以容忍了汉国的粗鄙。”慕容隽斜视陈浩,说:“据说,汉国现已正式立国,我心里还想,这次汉国来的使节不是僧人了吧。可谁承想,来得人连僧人都不如。 
    你看,你的碟文上是怎么写的:‘外交部外交官’,什么东西?两国交往,遣使达情,不是礼部官员出面,竟然是个狗屁‘外交部’,我虽是个鲜卑人,但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礼节,高翼那个混小子,派你来欺我乎?” 
    开玩笑,陈浩当初是为什么出仕的,礼仪呀。慕容隽,一个胡人跟他谈礼仪,陈浩如果连他也辨不倒,白受了多年颠倒黑白的教育。 
    他坦然一拱手,说:“古语说‘三皇不同礼’,又云:‘时易则礼变’。故殷因于夏有所损益,商辛无道,雅章湮灭。周公救乱,宏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及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失乐微,上行下效,故败检失身之人,必先废其礼…… 
    汉末天下大乱,旧章殄灭……迨至三国…… 
    自西汉之初以至于今,历代损益不同,莫不参之旧典,并非古礼不存,不过取其应时之变……” 
    陈浩滔滔不绝,翻来覆去地说礼节应该顺应时代变更。殿上燕国群臣变色,慕容隽两眼发直,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殿上不是没有大儒,胡人的殿上,汉臣成堆成堆的,论集装箱的向外卖。可是,毕竟这时代是汉民族第一次被异族征服,出卖祖宗与民族,毕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冲在前方的都是些乡村大儒,偶尔几个郡县大儒赤膊上阵,他们的长项也不在汉礼上。 
    因为真正懂得汉礼的人,现在还没学会出卖祖宗。要在7年后,汉礼才把出卖民族与祖宗纳入光宗耀祖范畴。也就是燕国称帝后的那场“五德”之辨,才正式把异族征服也当成一次“五德循环”。于是,秦烩汪精卫之流成了顺应祖国统一大业,代表着先进历史观念的优秀人士,而岳飞文天祥则成了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分裂分子。 
    “……所以,我汉王顺势而动,决定:自此往后,与别国的交往都称作‘外交’,并设立外交部,以主管此等事宜。小臣不才,正是外交部首任官,吾王甚为重视与燕国的友谊,所以特派我出使燕国。”暮色昏昏,陈浩才结束了他的长篇大论,作出结语。 
    此时,殿中诸臣都被他忽悠的神志不清。 
    “完了”,慕容恪心中暗自懊恼:“大才呀,瞧这滔滔不绝的本事。啊呀,我一直封锁他,打压他,轻视他,没想到,一不留神,高翼那小子竟得到了这样的大才。完了,这下封锁不住了。眼见得汉国将在辽东成为肉中之刺,如何是好?” 
    “完了”,慕容评一脸的兴奋:“我的娘也,大哥只不过对他的身份表示了一下疑问,他竟一口气不喘,整整说了一下午,娘也,可算完了。嗯,肚子也饿了。” 
    “完了”,封奕长出了一口气:“大学问啊,这样的人怎么竟投了孤穷高铁弗,嗯,我要乘机建言,让我王把他挖来。” 
    “完了”,慕容隽拾起高翼的表章,掷于地上:“先生大才,怎么解释这份贺表。哼哼,贺表!我两万精兵外出游猎,竟被你们围而杀之,高翼那小子竟像没事人一样,上表祝贺我占取幽州。哈,瞧这表章,我看完后,一不留神竟觉得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我兄弟没被你们俘虏,对了,是去你们那儿做客;嗯哼,我那两万精兵还活蹦乱跳吗?”   
      第二卷 艰辛时代 第1100章 
       
    慕容隽问得尖锐,但这种事没法跟异族讲道理,因为他们觉得,每年夏天他们去抢劫汉人一次,这是传统,这是天经地义。因为汉人是用锄头耕作,而他们是用刀剑耕作,用刀剑去收割汉人的收获。 
    这是在历史中已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词,叫“打秋风”,“打草谷”,“打秋围”。 
    历史延绵1500年,这种抢劫仍然是个“正义”的词。比如:你家有房子有地,吃得好穿得好,而我饥寒交迫,你比我生活过得好,你就有罪。我就应该住进你家的房子,穿上你的保暖内衣,享用你的老婆与铁锅,还要镇压你的反抗,这叫“打土豪分田地”。 
    在慕容隽看来,自己的军队出去烧杀抢劫,这不是罪,而是征集秋粮,是政府行为。三山反对自己的烧杀抢劫,是大逆不道,是抗拒自己的统治,任你把天说下来,也说不过这个理。 
    这是传统,鲜卑族的传统,传统是要维护的,它延续了一千多年,鲜卑应该将其继续发扬一千多年。现在,抵达欧洲的匈奴,也正在发扬这一传统。 
    传统,不容许改变。 
    陈浩根本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他来之前,高翼已经叮嘱过了。在“打土豪”上较真毫无意义,因为这些人没有财产权概念,所以与他们辩论抢劫的对错,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家大王说过”,陈浩悠悠地回答:“我三山国小力弱,与大国争胜,乃是自不量力、狂妄悖逆,但我三山人心似铁,若做到‘不求战胜,但求不败’,却轻而易举。” 
    陈浩昂起头,语气里充满自豪与自傲:“我三山,就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们牙、歪了我们嘴、瘸了我腿、折了我们手,天赐与我们这几般儿歹症候,我等只要一息尚存,决不许片甲在我们地里折腾。 
    三山求和,我王让我来强燕问问:燕肯许和么?若燕许,则我三山永作藩篱,朝朝纳贡,岁岁称臣。若燕不许,我国我民战至最后一息,也不容许他人进入我三山汉国的田地。 
    我王说了,要想进入三山,只有一个方法:从汉国黎民的尸体上踏过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过,他们得到的只会是一个废墟,没有人烟的废墟。” 
    慕容隽恶狠狠地盯着陈浩,陈浩毫不退缩与他对视。 
    可算有机会了,青史留名啊。在燕国王庭指斥燕王,史书会记下重重一笔。风骨,我的风骨会万世景仰——陈浩调整着姿势,摆出他认为最庄严的神情,毫不回避地与燕王对视。 
    你还比说,陈浩瘦弱的身躯,此刻真显露出一种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情,一种不惜鱼死网破也要讨个尊严的绝然。 
    你还别说,历朝历代中,虽然有风骨的儒士比守贞的寡妇数量还少,但中华民族从不缺乏顶天立地的铁血脊梁。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历数十二位古代先贤“时穷节乃现”的“天地正气”象征,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颜常山舌”是指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而“张睢阳齿”则讲得是唐将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陈浩现在就是一付怒发冲冠,目眦欲裂的咆哮张巡形象。三山特有的军礼服穿在他身上,赤红色的毛呢上装缀满了晶亮的铜扣、黄色的勋带漫不经心地斜贯胸前,黑色的马裤、锃亮的马靴、桀骜不驯的短发,处处显露出威武不屈的誓死决心。 
    慕容恪忽然在一片沉寂中走近慕容隽身边,在他耳边低低耳语。旋即,慕容隽笑了,他笑得肆无忌惮。 
    “昔日,铁弗高在三山收拢宇文残孽,我本以为,积翠山东麓荒无人烟,土地贫乏,加之风暴不已,任铁弗高怎么折腾,也不过是个蕞尔小臣,邈彼荒域。没想到,三年,这才三年,铁弗高已敢跟我说:‘不求战胜,但求不败’。 
    我听说,他是从十名侍卫起家的,现今已有七万之众。七万人竟敢对我说要当‘铜豌豆’,我燕国尽起兵马有百万之众,一人吐口吐沫,也淹死你们三山了,你敢一战吗?”慕容隽严厉起来。 
    陈浩欲言又止。 
    他本想说:你们燕国既定的战略是南下中原,肯为我三山耗尽兵力吗?耗得起吗? 
    但是,他来之前,高翼反复警告:这是燕国的长远战略企图,千万不能点穿这点,以免让燕国警惕,并把汉国当作影响战略规划的大敌。所以他忍了忍,把这话咽了回去。 
    陈浩的欲言又止没有影响慕容隽,草原民族尊讲的是威武不屈的强者,三山的不屈不符合儒学纲常,但正符合草原民族的文化。 
    “三山既愿永做臣子,我给你们这个机会”,慕容隽霸气十足地说:“每年纳贡钱百万贯,甲千付,刀2000,战马一万匹,粮30万石,此喻。令铁弗高回复。” 
    陈浩沉默片刻,平静地回答:“不用我家大王回复,我现在就可答复你:我三山愿意一战,生死由天。” 
    慕容恪厉声喝斥:“好胆,信不信我提兵百万踏平三山。” 
    陈浩拱手对慕容恪说:“将军之能,我家大王早已知晓。但我汉国只有人口七万,却要负担‘钱百万,甲千付,刀2000,战马一万匹,粮30万石’,且不说粮马兵甲,仅钱一项,我三山需人均承担20钱。 
    此前,晋国封我汉国为‘西安平县侯、鹰扬将军’,只不过索贡钱五十万贯。燕之于晋,不过一‘乐浪公’也。竟索钱百万贯,此为僭越大罪,我汉国不愿与闻。 
    况且,汉国既已贡晋,再贡燕国,黎民负担过重,生不如死。故而我汉国宁愿一战,唯愿死中求生。” 
    陈浩是不是地叫嚣“死战”,反而使燕国君臣犹豫起来。 
    两万精锐骑兵深入汉国,一战之下,慕容宜被俘,2万精骑被杀的一干二净,这让燕国君臣摸不清汉国的实力。 
    辽东不是江南,冬天,没有棉衣保暖的军队在野外待不住的。 
    自皇甫真出使汉国以后,燕国上下边对汉国堡垒的坚固有了清醒的认识。要想攻克这样的石堡,除了偷袭与旷日持久的围城以外,别无他法。但是,辽东的天气限制,让军队无法成年累月地围城。而三山强大的水军,让出于峡脚汉国像个硬胡桃一样难啃。 
    夏天围不住,冬天必须撤围。三山的粮草供应全依靠海外,打三山,必须先剪除其羽翼,才能困住他们。 
    燕国本以为汉国的羽翼只有高句丽,因此,当高句丽出兵丸都的消息传来,燕国上下群情激奋,都建议出兵惩罚高句丽,封锁三山粮食与铁器的输入。然而,陈浩刚才所说“汉国已向晋国称臣”的消息,让他们彻底无措。 
    汉之不可胜矣。 
    即便是燕国攻下了高句丽,汉国也可从南方的晋国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 
    一时之间,燕国这些草原文化、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大贤们,对于三山这种纯海洋文化发展起来的国度,有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三山,明明是一片无法回旋的死地,怎么靠几片小舟、几个石头城堡,竟让我燕国空有百万军队,却拿他没办法? 
    打!狠下心去,动员全国军力去打,绝对可以打胜,这连那个铁弗高也承认。但打胜了又能怎样,得到一个一片废墟的汉国,又能怎样? 
    氐族,羌族,拓跋鲜卑,契丹,库莫奚……这些族人向狼群一般窥伺在强燕的周围,打胜了弱小的汉国,赢得了一片废墟,若是军力损耗过大,那么,谁将是下一场战争的幸存者? 
    陈浩的强硬,若搁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受了这气,仅为了争一口气,他们也要举国动员,发动征讨,彻底打消对方的嚣张气焰。 
    可搁燕国,却行不通。 
    慕容恪是谁?当世的不败战神,他虽然不知道人世间有“战略”这个词,但他的战略眼光却非同凡响。当初,燕国还很弱小的时候,他能够制定出先攻高句丽,依靠自高句丽的劫获壮大自己,然后奇兵突出,直捣宇文鲜卑王庭,击败了远比自己强大的宇文鲜卑。 
    而宇文部战败后,从宇文部中分裂出来的契丹八部、库莫奚五部,就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