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去斤氏原是小部落,在库莫奚时也屡受过大部落的欺凌,木昆族当时也是压迫者之一。
现在,他们最先受益者与引导者,自然对木昆族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木昆族大肆掳掠人口现象,也引起他们的警觉。
一旦木昆族强势进入三山,引起高翼的重视,进而重新占据优势地位,弄不好,他们会重温噩梦。因此,他们虽与木昆族份属同族,但引导他们入三山,己还完了同族情义。在情在理,他们绝不能容忍木昆族做大,他们必须保持先行者的优势。
基于这个心理,艾喜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不推波助润,己经是对得起曾经的同族。他怎会提醒对方?他不愿提醒,金道麟职责在身,必须提醒。
“我家汉王对属民讲规则,对敌人用战刀说话”,金道麟不理木昆族首领的诌媚,气势汹汹地说:“敌人,这个界限也容易划分一一谁伤害了三山国人,谁就是三山的敌人。
我家汉王常说:‘最好的敌人就是死去的敌人,。所以,他对付敌人只会使一种手段,很简单,也不用费脑筋,是不是!
我家汉王让我提醒你:入我三山,为敌为民,全在一念之间。为民,约束部众,听我三山号令,按我们指定的路线走。为敌,那就不要说了,我们汉王事后决不会留下一个自称木昆部的人。作为我们的敌人是没有后悔待遇的,因为我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金道麟毫不在意木昆部首领阴沉的脸色,他再度一甩马鞭,大喝道:“过了这座城,便是我三山地界,请你现在表明立场。”
“我的人很多”,木昆部首领阴森森地说。
“草越密,越好割,羊越多,越好喝汤”,金道麟步步紧逼。
“我现在回头,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你能带走多少人?”
这话彻底击倒了木昆部首领,他犹豫了。
不错,他是有五万人,可其中大多数是掳来的晋人。汉国己封锁了边境,这些人想进入汉国,只有打木昆族的旗号。
起初,木昆部落进入辽河平原后,遇到了坞堡顽强的顽强抵抗,然而,当豪强们知道木昆族准备进入三山后,抵抗彻底瓦解了。此后遇到坞堡,木昆族只需亮出嗓门吼一声“俺们要去三山过好日子,别挡道”,旋即,坞堡大门洞开,豪强们一溜小跑地过来巴结,希望木昆族带他们走。
越接近三山,这种现象越明显。靠近三山的坞寨因为连接三山商路,生活相对比龙城北方的汉侨过得好。刚开始,他们对进入三山并不迫切,然而,汹涌不断的人潮最终动摇了他们的信念。
中国人本就爱跟风,靠近三山的侨民原先就对三山颇有了解,当他们看到不断涌动的人群进入三山,并一去不回头时,心里开始发急了,当三山开始封锁边境时,他们彻底抓狂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竟然平白错过?天哪,三山商人卖后悔药么,俺买几斤,倾家荡产也买。
木昆部落来了?好,这可是最后机会,再错过了,哭死去吧。别走,带上俺,从今儿起,俺也是奚族人了。
这些人进入队伍后,如同祥林嫂,不停地叙说他们的后悔,如同一群呱噪不停的乌鸦,不停地述说三山的幸福生活。跟随木昆部落的汉民们都被他们影响了。眼看三山在即,现在木昆部落说要转身回家,谁肯跟他们走?木昆部落原先的人,那也不行。自打那群乌鸦来后,艾喜带来的人受到明星般的关怀。
豪族们拼命巴结他们,希望认识一个朋友,希望得到指点,希望得到关照。而木昆部落的人的不断来找他们印证,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一边又一边的印证豪强们的传说。
大门就在眼前,过了这道门槛,就是不征税的自由之地,他说要走,若汉国放任不管的话,他能拉走几个人,但是,若对面那将军起了坏心,吹一声口哨,谁能保证那些部下们不他剁碎喂狗?唉……曾听老人言道,某汉臣向俺们胡族展示一下“兵戎”,俺们祖宗就紧赶慢赶地投降了,俺固不信,现在看来,不得不信呀!这不,对面那家伙向我演示了一下兵丁走路,才1000人走了几步,俺就得降了!还不得不降!
从今往后,俺也是史书中那个见了汉人走路就投降的胡人了,造孽呀!幸好,俺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木昆部落首领变脸变得比翻书快,尊崇强者的意愿,坚定不移地追随强者的脚步,是他们的信条。顺从的念头才一闪过,木昆部首领脸上立刻堆满了笑,仿佛刚才强硬的是另一个人,完全与他无关。
“将军,你放心,谁?谁敢不听令,谁敢离队抢劫,谁敢作奸犯科,我剥了他的皮给您做马鞍”,木昆部首领讨好地笑着,猛拍金道麟的马屁:“将军,一瞧您就是大人物,瞧您这马,啧啧……,您骑在马上,啧啧。。…你这身恺甲,啧啧……”
“这是汉王的剑术师长,汉国兵部相金相爷道麟”,艾喜好心地提醒。
果然大人物,嗯哪,这马屁的继续拍,级别要提高,来点更高尚的。木昆部首领振奋精神,燃烧斗志,准备再战马屁场。
金道麟先得意地享受了一番马屁,此时,见到对方有再接再厉的兆头,连忙一摆手:“我晚上有时间,你回头到我的房间里,我们细细聊,现在办正事吧。我这儿需要5000人手修房造屋……”
“什么?”木昆部首领快要借了,这还没到三山,就打算收拾我?不行,我的争取一下。
他急忙打断金道麟的话:“这些人随我千辛万苦到此……”
金道麟压根没给他说话的机会:“你辛苦了,汉王会对你有封赏的,你一路劳累,来人,带穆昆到后帐歇息……对了,汉王此你部为‘穆姓,,今后你就叫穆昆了。”
四名青年军人不由分说,架起穆昆向后走。穆昆悲哀地发现,此刻,竟无一名族人对这种冒犯表示抗议。他想喊,他想呼救。身后,同族的艾喜熟络地与其余几名青年军打招呼,连“照顾好”的客气话都不说。一时间,穆昆彻底绝望,他放弃了最后挣扎,任那几人驾着他脚不沾地向城里走。
汉王会怎么待我,杀了我还是永久监禁?穆昆心如死灰,他现在终于觉悟:原来,汉人不都是傻瓜,也有奸猾如狐不讲圣人之道的。我算计别人,如今被人算计了,也算因果循环啊。
第二卷 艰辛时代 第1115章
永和六年元月十五日,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五万库莫奚族木昆部大军呼啸而下。
十六日,奚族大军袭击了数个新流民组成的村落,而后,像是潘多拉魔盒突然打开,杀戮、抢掠、动摇、背叛与出卖纷纷登场,三山境内,无数新移民也加入到抢掠的队伍。他们造成的混乱遍及所有新移民点,三山震动。
汉王高翼新婚未久便匆匆引军迎击木昆部大军,木昆族大军绕道避走,在庄河被楼云率领凤城精锐骑兵截住,木昆族首领见己陷入两面夹击的危境,立刻审势度势,向同族的楼云投降。
汉王高翼随后宣布接受木昆族投降,木昆族首领被赐名穆昆,进入三山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木昆族则被彻底肢解,趁乱加入木昆族祸害三山的新流民被一一绞死,五千青壮被遣往盖马山城筑城,凤城楼氏、艾氏、稽氏(绝奚氏部落)各自领走四千余人,有2万人被赶往大山深处筑城,他们所筑的新城就是后来的本溪城。其余人则星散各地。
以上是三山官方对永和六年“元宵之乱”的记述。“元宵之乱”历时短暂,高翼以铁腕迅速平定了动荡。但杀戮造成的后遗症却影响深远。当年,移民涌入过多,三山官员只顾梳理新流民,安排春耕,杀戮造成的尸骸不及掩埋,遗尸横躺在山岗上沟渠间达数月之久,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春季瘟疫。
正是这场瘟疫彻底改变了三山。当时,新流民中的“智者”曾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认为这场瘟疫是“德政”不修的结果,是高翼同时娶了两个胡妻导致上天不满,故而降下这场瘟疫。
但三山随后采用的应急措施却彻底击溃了“天人感应”学说,生石灰消毒、疫病隔离、柳叶醋水熬服……这些与人的道德完全无关的行为,却让这场大疫病几乎没造成什么损失,便被迅速扑灭。
儒学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组成:儒学经典、天人感应学说、五德始终学说。瘟疫的迅速扑灭使儒学在三山遭受了狠狠的嘲讽。此后,新来的儒生不得不转向实用学说,他们无可奈何地被三山拖入奇淫巧技的学术氛围,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以“匠汉”学者自矜。
这场大瘟疫也使得三山佛教、景教正式走上前台,两大宗教急就章搞出的救护体系在瘟疫中得到锻炼,并逐步体系化、制度化、正规化。借助在救护中结下的人缘,三山佛教走上了与中原佛教完全不同的路,并与景教一起开始在三山跑马圈地,争夺人心。此后,逢礼拜日举行的宗教活动,也成为一种三山特有的生活方式。
“元宵之乱”也直接造成了木昆部的彻底消失和新移民的快速融合,由于杀戮造成的仇恨,以及其后大疫带来的恐慌,“新移民”、“木昆部”这些字眼被认为是恶魔之源。
幸好,追随木昆部的汉民最终被打散安置,这让新移民像患上失忆症一般,集体回避了“木昆部”这个词。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新移民来自何方,他们都强烈自称自己是被汉王从青州拉回来的。穆昆,那是谁?俺不认识。新移民?你胡说,俺都在三山住了一冬了,春耕,汉王重新分地,俺才到了这里。
为了证明这点,新移民们竭力配合三山官府各项安排,甚至显得比三山原住民都熟悉那些苛杂的规据,他们做得太彻底了,以至于当解除软禁的穆昆回到本溪后,连他的亲侄也一脸白痴模样,否认曾听说过“木昆部”这个字眼。
由于在这一年里,三山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失忆,“元宵之乱”的历史便被掩盖在种种迷雾中。
若干年后,历史不再是由专门官员记录的帝王家谱与生活起居。后世人开始对历史细节更感兴趣,学者们纷纷研究汉国的初创历史,以再现那段传奇。但研究者却发现“元宵之乱”这段历史充满难解之谜。
比如:汉国武相金道麟当时正在盖马山城,木昆部应该首先遇到他的大军,两军或者有交手,因为木昆部在那里耽搁了三四天,然后才南下的。但是,奇怪的是,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的参与者都保持了缄默。
木昆部在盖马山城留下了五千人,这些人后来成了“盖平”城居民。木昆族剩下的大军则继续南下,并开始挥舞屠刀。而金道麟却停留在盖马山城,对木昆族的行为不闻不问。这是为什么?木昆族在三山大开杀戒,按汉王的习惯,他不该接受木昆族的投降。汉王一生极其护短,为了保护领民的利益,他曾无数次发动惩罚战争。同时,无论此前此后,汉国一贯的习俗都是“入侵者杀无赦”,但唯一的例外就是“木昆族”,他们向新移民举起了刀,并大肆接纳新移民入伙抢劫,最后,绝大多数人都活了下来。首领穆昆只受到了软禁数年的待遇……
历史学家曾费尽心机想揭开这段迷雾,他们努力找到了一些当时的参与者,得到穆昆曾被引入金道麟军帐,双方有过交谈的消息。但透露者限于身份,不可能知道在军帐里发生了什么。
这一消息引发了地震,并在其后产生了诸多猜测。众人隐隐间嗅到那场杀戮背后的阴谋气息。但由于汉王威信太高,人们不敢将怀疑的目光转向汉王,纷纷把目标对准了金道麟。
历史学家随后向在场的几名青年军人求证,但他们的访问要求无一例外地被拒绝,金道麟则干脆放狗咬伤了一位追逐者,保持了庄严的沉默态度。
后来,著名历史学家崔云另辟蹊径,私下里采访了暮年的穆昆,当他准备将第一手资料第二天公之于众时,当日晚,数名青年军人突然造访并与他“恳谈”,此后,传说崔云一把火烧了采访记录,此后,终生不再提“元宵之乱”。
崔云在其著作里这么提到永和六年春,他说:“那一年,春雨是红色的。”
这一年的春雨确实是红色的,在这一年春,先后曾有约巧万新移民进入三山,但最终活下来的只有8万。数十个新移民建立的庄寨被毁,数万人逃入深山不知所终,还有数万人被杀。
由于原住民闭门自守,在三山严苛的律法下,他们的卫生习惯远比新移民好,缺衣少食、居住简陋的新移民成了大瘟疫的主要袭击对象。最终,只有一半多一点的新移民活到了秋收。
百年之后,一位后人买下了崔云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