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牢揖拼螅隙ú辉赶喑窒氯ィ鼗崦跋粘寤魑抑芯5谒娜眨褪俏颐蔷稣街铡N乙丫辛苏绞に妆寤鞯陌旆ǎ剐枰兆急浮V罹艺≌馊帐奔洌蘸螅次疑苋姐伞!薄?br /> 此时,慕容恪身边已围了一大群鲜卑贵族,他们听了慕容恪这话一起发出兴奋的吼叫,鲜卑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比较质朴,他们吹击着胸膛,发出一声声狼笑“噢噢噢”。
夜色里,鲜卑人军营如群狼乱舞,这是嗜血的吼叫。
第二日清晨,一队队鲜卑步兵开出鲜卑兵营。对面,冉闵步兵也整齐的走向战场,走向死亡。
这片战场以前是石勒的兽园,经过胡人的反复杀戮,这片土地荒凉无比,杂草丛生。清晨的露水蒸腾起来,天空中飘散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空气中还夹杂着一股野草的清香。
慕容恪抬起头再看看天空,清晨的天空,显得格外的淡雅,闭上双眼享受着这大战来临前的一丝宁静,许久之后,慕容恪终于出声了,他说:“今天的天气很不错!”
站在慕容恪身后的阳鹜不想慕容恪会来上这么一句,他抬头打量着清晨的朝露,犹豫了片刻,他回答说:“今天的天气真不错。”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慕容鲜卑对面的军阵里,冉闵正眯起眼睛,深深地嗅着早晨空气里的青草味:“天真不错,可我却要在这个好天气里杀人,真是个愁煞人的好天!!”
冉闵说话间让人感受到十分的无奈。他身边的董闰听到这话听到这话,淡淡地笑了,他说:“天真不错,可明天早晨会怎么样呢?但愿,我不是在鲜卑人锅里炖着。”
张温咬了咬牙,低声吼道:“宁死不为胡食!”
冉闵、董闰、张温等一万韩军所作的一切,是不是抗拒“祖国统一大业”呢?——后世的历史是这样记述的。
人死如灯灭,前人不知而后人辱之,他们如此侮辱这些前人,是指望中华民族仅靠隐瞒历史和篡改真相,其他的啥也不干,就能民族崛起了?
没有人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害怕揭开这段历史,只知道,在胡人当政的时候,这段历史是对胡人的挑衅,在“汉政权”当政的时候,他们害怕“激起民族矛盾”,所以禁止谈论这段历史,所以篡改这段历史以迎合胡人的“口味”。
这些人真的是汉人么,会不会是穿越而来的日本人?也许不是,但他们做到了日本人想做的事。
冉闵回身望望自己的队伍,士兵们的脸上一片平静。铮亮的铁盔让他的队伍看起来像一片钢铁的丛林。他紧了紧手上的钩矛,轻声说:“开始吧。”
军鼓擂响,军列头排几名身躯高大的士兵,举起一人高的塔盾,种种的将盾牌墩在地上,大地似乎颤抖了一下。
“赫!赫!赫!”士兵们齐声发出吼叫,迈着小碎步,一步步向战场走去。
如果看过《角斗士》等电影的人在这里,它就会发现,冉闵不仅训练军队的方式类似于斯巴达人,魏军所采用的战法也与罗马军团极其相似。
是的,历史真相却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时,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过一柄西凉长剑,全剑呈柳叶型,剑长1。45米,柄长0。3米、重12公斤。形状像个放大了枪刃的短柄长枪。从形制上看,这柄剑和中原流行的双手长剑(约0。9米)不太相同,它还带有碗型护手,更似罗马步兵剑。
汉末西凉曾经有一支剽悍的军团,就是马超的部队。他们的步兵防御时使用巨大的橹盾,如同城墙。其作战队形则完全是罗马安东尼鱼鳞阵的翻版。《后汉书》记载,这种队形叫做鱼骊阵。
关于这支军团的来历有很多猜测,英国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克拉苏那支在远征波斯后,被打散而突围,最后消失在沙漠中的那支军团。
《后汉书》中的记载是中国重装步兵的最初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重装步兵似乎只是西凉人的知识产权。晋代曾记载了重装步兵的两次出战,那是西凉刺史张轨属下、北宫纯部队两次保卫晋都,挽救了西晋。
可遗憾的是,按传统,在国家危难时保卫祖国是种大罪。在后世要被扣上“妨碍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分裂分子”的帽子,在当时,那叫“不赏之功”。
功太大了,不能赏,只能杀。明刀明枪地杀,恐怕打不过他们,那就饿死他们。
于是,西晋政府以洛阳缺粮为由不供应他们的粮食,再加上种种限制措施,令他们全部饿死,以此消除了心腹大患。当然,洛阳城防也消除了。
匈奴人接着攻陷了洛阳,西晋灭亡了,皇帝给匈奴人倒尿壶了。他成了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英雄”——维护匈奴人统一大业的“汉族民族英雄”。
东汉的重装步兵出现时,恰逢战乱时代的来临,随后的战火焚毁了大量书籍,也焚毁了关于他们的记录。西晋重装步兵再次出现,随后也是战乱,后人依旧没有他们的记录。这种战法也在历史上失传。再后来,根据历史记载的片言只语,人们认为冉闵的部队也学会了“鱼骊阵”,他正是采用这种战术,硬抗慕容恪14万骑兵的。
冉闵是如何学会“鱼骊阵”的,历史没有记载。按正常的逻辑,出身乞活军的冉闵不可能接触到这种高深战阵。不过,也有人认为,羯胡人来自高加索,他们完全可能接触到这种战斗方式,但骑兵为主的羯胡人对此战法并不重视,而冉闵时刻想着复仇,他接触到这种号称“骑兵毒药”的战斗方式后,立刻联想到他的复仇大业,于是……高翼的出现是历史稍有变化,但历史的大轨迹依旧顽固。冉闵还是用“鱼骊阵”对付他的敌人,亦如他在石虎手下是一样。唯一改变的是,魏军士兵的装备素质大大高于原本的历史。
但是,这能使历史轨迹产生偏移吗?
这片土地很空旷,天空中箭矢如雨,遮天蔽日。落在橹盾上的箭矢噼啪作响,然而,但多数箭并没有射透高大的塔盾,没有射穿魏军的铠甲。
鱼骊阵的移动缓慢而坚定,透过重重箭羽,先锋接近了鲜卑步兵。两军相遇,像两个逆向奔驰的大浪,轰然撞在一起,两军发出震天的吼叫,天空顿时变成红色。
不,是血色。
与此同时,西凉马太后废除自立的孙子,立自己的情夫兼儿子张祚为凉州之主。而后,张祚派人掐死十岁的侄子,埋于沙坑——张轨的后人竟然无耻如斯,不知张轨在坟墓里如何做想。
也在同时,秦帝苻生大宴群臣于太极殿,让尚书令辛牢做掌酒官,正喝到尽兴时,苻生一看,大臣们都不怎么喝,掌酒官还在哪儿闲着没事干,他不高兴了,乘醉对辛牢说:“诶?你这陪酒的不去敬酒,坐哪儿干什么?”
辛牢点头哈腰,正准备说些儒学大义、圣人经典来劝告苻生不要无节制饮宴,苻生已捞起弓箭来,一箭把辛牢射死。
血泊横流。这血迹居然流淌在神圣的王宫大殿中,群臣居然没人考虑这是否符合“春秋大义”,他们只感到害怕,十分害怕。
原来,顺应“五德始终”也有生命危险,圣贤并没有提醒他们这话。到圣贤书之外的地方找方法——你活腻了,俺们平常批判的就是这种行为。
于是,再也没有人敢不喝醉,一国大臣,衮衮诸公全喝得烂醉,他们横躺竖卧,衣冠不整躺倒在平常议论国事的神圣主殿中。
苻生很高兴,他说:“喝酒赌钱品人性嘛,喝醉了那才都是好人呐!”
……也在这个时候,汉国也掀起一场滔天大波。
汉王高翼收取赵小丁车钱的事,在有心人的宣传下扩散出去,顿时,汉国国内儒生士子口诛笔伐,声讨他们早已看不惯的汉王。
儒生们认为汉王此举是“与民争利”,讨要车钱的行为是把自己混同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身为一国之主应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尊尚贤能之士,使人民不争逐名位,不爱个人奋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怎么能问百姓要车钱呢?古今之桀纣也没有这样做啊!……结论是,汉王比桀纣还可恶。
正当此时,高翼正带领着汉国精锐的部队跋山涉水。他立马道旁,连声催促:“快,快,再快点。”
骑兵军官楼云拍马赶至高翼身边,劝阻道:“大王,我们已累死半数战马、掉队士卒接近三成,大王,请稍缓脚步,让孩儿们收拢一下队伍吧。再这样下去,即使到了廉台,孩儿们也不能战了。”
高翼摇头:“你不懂,累死半数战马算什么?掉队三成士兵算什么?晚到一刻,我们多付出的鲜血与金钱,足够再装备这样一支军队。跑,跑死也要在死在廉台。
告诉士兵,我恩养他们多年,现在是他们回报我的时候了——前进,无论掉队与否,都要指向廉台。我只要廉台!”
第三卷 荒诞时代 第3161章
“到哪里了?”高翼挥舞着马鞭询问军队的参军(参谋)。
“前方是居庸关。”
三山这条通往代国的商路是花了四年时间修建出来的,他贴着长城外,在群山之中蜿蜒。由于沿途人迹罕至,所以这条商路一直不未外人得知。
但这条商路属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简易公路,大多数地方只是铺上一层碎石子,垫上一层黄土。
本来,这条路要按正常速度走,从三山到盛乐需要花三十五天时间,恰好接近从三山航行到非洲阿克苏姆的一个来回时间。
报信的士兵用了五天时间走完这段路程,可以想象他沿途是如何拼命赶路。
但高翼不能赶路,山路崎岖,最损坏马匹。此时,他只有选择突入关内。
“留下两个人,收拢掉队的人,其余人马随我转向,穿过居庸关,我们进入大平原。”
高翼说罢一甩马鞭,催马向前奔去。
“大王”,那位参谋一头大汗,紧着追逐高翼:“不能啊,大王。居庸关现由东燕的高昌控制。高昌人强马壮,燕京虽近在咫尺,可慕容鲜卑屡攻不下。我们拐入居庸关,岂不要与高昌正面冲突?”
高翼勒住了马,这是他路上换骑的第三匹马,坐惯海船的他不适应骑马,如今他的双腿已磨得鲜血淋漓,可他还是不愿放弃。
“高昌靠什么跟燕国打?没有我们的支持,他兵虽多,怎能打过虎狼之燕?”高翼甩了甩马鞭,借机皱着眉头,吸了口气,以掩饰双腿的疼痛。
“我记得,我们在居庸关有一个交易点,我们的商人在那里与高昌出售兵器、战甲……”
那位参谋连忙补充说:“正是,东燕四境强敌环伺,他们的军械全靠我们贩售,正因为这个,我们的商路得到他的庇护。
可大王,商队来往倒是小事,我大军进入居庸关,高昌怕没有那个胆量。”
参谋说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高昌不敢让高翼的军队友好过境,因为自古以来,所谓友好过境都是借口,是顺手牵羊的借口。
另一层含义是高翼过境的目的是要攻击燕国,名义上向燕国称臣的高昌,决不敢做出这样大不韪的事情,触怒慕容鲜卑。
高翼沉思了片刻,又问:“我记得去年我们有一支军队在蓟京附近突然出现,模拟突袭蓟京的行动,我们走的是哪条路?”
高翼其实知道这个行动,因为他就是这一行动的策划人,但他记不住那些古代地名,又怕自己说出现代名称,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让参谋解释。
“我们是从宁河进入鲍丘河,穿过鲍丘河大沼泽,进入潞水,而后出现在蓟京之北。完成突袭模拟后,在一路坐冲锋舟顺河而下,到宁河登上海船返回三山。”
“我有个想法”,高翼晃着马鞭沉思着说:“居庸关沟通余水,我军之长在于深习水战,我们进入居庸关沿余水而下,在雍奴附近转入澡水,逆流而上进入涿县,然后弃舟登岸,快马赶至廉台。
廉台战罢,不管胜否,我们再找一条河水,顺流到海。你留在这里,通知后续人马跟上,同时,传讯三山,在几条大河入海口等待接应。”
那位参谋仍不甘心,继续质疑:“大王仍要入居庸关?”
高翼坚决地点点头:“我会在渔阳停留两天,休整队伍,等我走后,你让杨结带领后队直接入关。同时,通知高昌,就说我向他借兵三千,给不给全凭自觉。他要给你士兵,你就在此驻扎,摆出接应我后路的姿态,在此筑城而守。”
那位参谋稍加思索,立刻明白了高翼的意思,欣慰地说:“我们要与燕国正式翻脸,定要防止高昌断我上路,借高昌的兵在此筑城,可以防止高昌起疑心,同时也给了高昌理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