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这还不算,据说水军当中还有一支陆战队,这些陆战队平常驻扎在海外大岛,人数实难以摸清。那支军队才是汉国精兵。据说,所谓的霹雳炮兵、掷弹兵都属于陆战队编制。
汉国之根本不在于辽东,我听说,汉国曾占据了数个海外大岛,每个岛都有辽东大小。
照此测算,我估计,汉军若是把诸岛驻军集结起来,大概有五万上下,正与和龙城下兵数相当。”
慕容隽斜着眼看着阳鹜,嘴中说:“你的意思是说,汉国也抽空了国内所有的兵力?”
“不”,常炜回答:“汉国还有一支军队叫做警察部队,他们平常负责城内治安,这些人,发给刀枪皆可守城。”
阳鹜上前两步,启奏说:“陛下,我们不能用这个数衡量汉军,前一阵子,我们的探子报告说,汉王下诏开‘恩籍’,大肆扩军。我以为汉国的军马应该按一倍核算,也就是十万人。和龙城前线可能是精兵,至于地方守卫可能是新兵担纲。”
慕容隽不满的呵斥道:“估计、预计,你就不能把数字说得确切点?那名探子呢?”
阳鹜苦笑一下,低头不答。
慕容隽还想再问,但马上明白了。
他***,那探子肯定也因为“恩籍”的事,入了汉国国籍。这还是好的,燕国杀出去数百名探子,也就这一名探子传回点有用的消息。其他人直接入籍汉国,拿着分配到的土地,按汉国官员的分派散入各乡。从此脱出了燕国的掌控。
慕容隽还在犹豫,底下那位报信的军事眼巴巴地看着他,那催人泪下的目光令他横下一条心来:“寡人不能抛下和龙城,传令,增兵和龙城……”
***************************冬日的建康一片萧瑟,坐稳了位子的桓温近日终于有了闲暇,他乘坐辽东出产的轻便四轮马车,前往辽市视察。
他不能不来,因为辽市发生了大事。
这几年,随着辽市越来越兴旺,该地逐渐成为建康一景。辽东人在市场广场中修建了许多雕塑,还有各种新奇的健身设备。辽东好竞技,他们也把这股风尚带入了建康,在广场周围建设了数座露天、室内比赛场。
市场广场内独特的水中喷泉、雕塑,以及充满异域风格的亭台楼阁,令建康士子大开眼界,于是文人墨客们常选择市场广场作为聚会点,在此吟风送月。附近百姓也闻讯赶来,或特地欣赏广场的风景,或观看赛场的比赛。而附近居住的百姓也常把广场当作散步的好去处。
辽人在这方面比较宽厚,当初他们建广场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流,所以他们从不禁止百姓的脚步。即使是文人墨客霸占他们的庭院,只要自己还有聚会的场所,他们总是宽容的让南朝士子一头。
可是,南朝士子却不满意这种情况,他们觉得贩夫走卒、庶民、文盲与他们共享这个美景,是对斯文的莫大侮辱。于是,他们指示城门卫出面,沿路布设了管卡,禁止百姓随意出入市场花园。
可这样一来,辽汉商人不愿意了。人流量的减少,让他们的生意大大缩水。于是,辽人联合起来,一方面上书朝廷,抗议这种封街行为;一方面出台规则,约束那些鸠占鹊巢的南朝士子。
可这没用,辽汉商人措辞强烈的抗议信被礼部官员修改成措辞哀婉的祈求函,而他们约束士子的行为,引起了士子普遍的声讨。群情滔滔的士子们认为:他们脚下站的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凭什么要遵守他们的规矩?哪怕是他们的财产,他们也没权作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辽汉小国,一个北疆下臣属国,凭啥敢来要求我们上国士人?
辽汉商人见抗议无效,约束无功。于是,他们开始了罢市。恰好,时逢新年,辽汉民间的新年活动很活跃,大多数辽汉商人收拾起行装,乘船离开建康,唯有少数未收清货款的商人还在坚持。
按说,建康四市中,辽市是后来者,即使它罢市了,建康还有东市、西市、斗市存在。而辽市本来就有新年闭市的习俗,其余三市已储存好了货物,等待新年的来临,所以,按正常情况下,辽市的罢市根本不会影响建康百姓的生活。
但今年有点特别,今年的气候出现了倒春寒,各地普遍减产已成定局。豪强们纷纷囤粮居奇,等待粮价飞涨。唯有辽市里面,无限量的敞开供应粮食。所以,辽市这一罢市,建康的粮食顿时吃紧,物价随之飞涨。
按照通常的做法,政府官员对于囤积居奇的商人是很欢迎的,因为他们可以没收该商人的全部家产,以此获益。
桓温也动过类似的念头,但没等他下手,大多数辽汉商人已乘辽国水师战船远飙而去,留下的商人也清空了库房。为这样一群油水不大的商人,得罪了一位北方强人,而且这位强人特别护短,晋朝的转输平运都要仰其鼻息。桓温计算了一下,迟迟下不定动手决心。
紧接着传来的消息,让桓温有点发懵,传闻:汉王高翼正率军猛攻和龙城,而和龙城殆殆可危。那位新近称帝的燕国皇帝,连续数次向和龙城增兵,为此,不惜抽空了整个北方的防御力量。
然而,和龙城像个巨大的磨盘一样,已有十余万精兵在这个磨盘里碾碎了血肉。据说,汉军已数度攻入城中,燕军全靠庞大的数量,用人海战术才把汉军撵出和龙城。
一向以来,汉军善守的印象深入人心,燕国几次南巡,面对三山坚城都无可奈何,而这次汉军展示出的强大攻击力,却让北方诸国胆寒不已。
当今最强大的燕国,集结二十万大军,坚守在他们曾经的都城和龙城内,却被汉军五万新丁殴得头破血流,不得不频频求救。
这种攻击力,让桓温也刮目相看。
“殷浩无能,空有强援不用。据报,这位汉王亲自南下,奉诏讨贼,殷浩这厮却把人撂在黄郭戌,数月不睬。姚襄算什么?就是汉王带领的这支军队在天井泽击溃了阳鹜二十万大军的拦截,把这支强军放出去,不,哪怕是放出他们要去征讨的消息,姚襄还不连夜逃遁?
淮南油算什么,据说三山富足冠于北疆,赶跑姚襄后,你让那位汉王留在淮南,他还不情愿呢。如此一个好机会——别人的兵,别人的钱粮,打下我们的土地,事后他还唯恐我们留客,自己只想回家……殷浩这厮不用,实在是愚蠢到了极致。”
桓温越想越气,若是殷浩现在在他面前,估计他会啐对方个满脸桃花开。
如果是别的大臣,听说汉军这种强大的攻击力,首先想到的是防范,而后想的是抑制——包括挑动其国内内哄,扶植野心家等等,但桓温等不及,因为他以打击殷浩的失败起家,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必须在短期内取得讨伐姚襄的胜利。
大军出动,不过钱粮二字,辽汉商人富裕,本来是可以宰杀的羔羊,但听到辽王为了几名商人的被杀,不惜与燕国一战的消息,桓温明白,除非做好万全准备,否则不能对辽人下手。因此,对辽人那封“乞求信”的处理,就显得迫在眉睫,只要辽人低头,他就可获得充足的粮草,用来平抑物价,准备出征。
打听到孙绰与辽王关系和睦,桓温特地征辟了孙大才子入幕,此刻,带队的正是那位当世文宗孙大才子。
禁街以后的辽市显得格外冷清,桓温的马车在辽市光洁的水泥路面上,行走得非常轻快,粼粼的马车声回荡在市场上空,只有偶尔传来的几个孩童的呼喊,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马车拐了个弯,穿过了一座喷泉群,儿童嬉戏的声音大了起来,桓温透过马车的窗户向外望,只见路边一片草地上,几个孩子正在玩滚地球游戏,百余名孩子站在场边围观。
围观者中还有数名成年人,他们身上带着浓郁的军人气息,笔直地站在场边,双手紧贴裤缝,目光炯炯,似乎在为孩子们放哨警戒。
桓温敲了敲车窗,示意车辆慢行,而后指点窗外,询问同车的孙绰:“孙兴公,你来看,怎么有这么多的孩子?旁边站岗的,是辽国军人吧?”
“哦”,孙绰瞥了一眼窗外,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辽国‘冬令营’的孩子,旁边那些人是带队老师与保镖。”
“‘冬令营’?怎讲?”
“辽王有谕:读万卷书当行万里路,以增广见闻,开拓眼力。据说,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能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汉国’。
辽王钱多,辽国产业他大都有股份,每年冬夏两季,他从自己的收益里拿出钱来,奖励一百名童子外出游览,名之为‘冬令营’‘夏令营’。
此后,辽国富足者有样学样,也资助学子出行。据说,有‘夏令营’已行至阿克苏姆国、天竺国,游览当地风景。”
孙绰仔细观察了一下玩耍的学童,补充说:“这不是辽王办的‘冬令营’,因为辽王办的冬令营,人人佩戴鹰徽章。估计是那个辽国显贵办的,结果来到建康,忽遭封市,滞留于此。
至于那些保镖……据说,各国治安不同,曾有辽国学童至天竺,被当地人误伤,此后每个学生营出发,都要向当地报备,由当地派遣退役军人组成护卫队……”
孙绰说到一半时,露出浓浓的艳羡口气,他家境贫寒,全靠自己努力才成就今日。想到这些孩童自小就有人包吃包住地送去四处看风景,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唉”,桓温也在叹息:“辽汉崛起于荒漠,不几年就有今日之威势,诚不是无缘无故。”
“那是”,谈起与自己亲厚的汉王高翼,孙绰不免有点炫耀心理:“辽王曾说:没有无缘无故的落后,无缘无故的落后天理难容;没有无缘无故的兴盛,无缘无故的兴盛,天理也难容。任何一个崛起之国都值得我们研究,任何一个灭亡之国都值得我们警惕。”
“此言者,心胸甚大”,桓温评价说。
马车轻轻地停稳,侍从来报:“大司马,辽汉会社到了,社首柳毅正于街下亲迎。”
桓温耸身站起来,淡淡地说:“我们下车吧。”
第三卷 荒诞时代 第1179章
桓温初见稍稍一愣,随即大怒。
桓温的愣神源于柳毅一身装束完全是晋人风格,而且是当下最流行的晋人衣衫。桓温的怒火缘自柳毅竟以平等礼节,参见身为朝廷大司马、都诸军事的他。
仅仅是礼节问题还则罢了,柳毅嘴里的话还特别气人,他说:“汉国国王之仆、辽汉商社社首柳毅见过大司马,请大司马这里走!”
汉国,不知道朝廷忌讳“汉”这个名词吗?朝廷对你们的封赏是“辽”,你怎么在这里提燕国的赐封。还“仆人”,一个仆人跟我常礼相见嘛?
桓温不知道的是,所谓当下最流行的晋人衣衫,已受到辽汉风尚的巨大影响,其中,衣衫上出现的扣子,让衣服更贴身。但桓温暴怒之下,压根没追究对方的衣饰是否符合官衔品级,他没听柳毅的招呼,定定地立住脚跟,诘问:“社首?此官何品?”
桓温的意思是“你这官属科级还是处级?跟我一个厅局级干部常礼相见,你不觉得很失礼吗?”
这回轮到柳毅发呆了,孙绰向他猛打颜色,柳毅沉思片刻,才回味出桓温的意思,立刻一拱手,回答:“社首这官属于几品,很难说。敝国不以官品为等级,所以实在不好衡量。
不过,此前担任社首的黄相黄朝宗,卸任归国后担任五相之首,此外,秋实宫也曾在商社工作过,所以这社首官制,乃敝国升龙捷径。
鄙人历任县丞、府君,因治理地方颇受吾主看重,所以调鄙人来上国考察……嗯,这么说吧,鄙国商相一直不力,前段时间,商相一职暂由秋实宫协管。
现今秋实宫诞下王子,商相一职空缺,鄙人年底卸任,当归国担任商相。出任社首,按我主的话——是为了考察最大贸易伙伴的情况。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鄙人身为国王之仆,代表我主与朝廷交涉。此际,在下的身份等同于我主,希望大人能给于应有的尊重。”
这是的晋朝,还没有外交使节的概念。而“使节等同国主的身份”这句话,按照三纲五常理论来理解,说这话的人犯下了谋逆、大不敬……等十恶大罪。令桓温诧异的是,柳毅说这话时,丝毫没有担忧的表情。他说得很坦然,像是陈述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一切颠覆了桓温一贯以为的“天理”,他带着“常识”被人打破的懊恼,继续诘问:“汉国怎不为官衔设品,如此,怎么分辨高低贵贱……嗯,柳兄既然将任商相,怎么口口声声甘居为……仆?”
桓温本想问,汉国怎么派一个“仆人”来出任社首,这不是对朝廷的莫大侮辱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