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再度跳跃而过,转攻法库。不克,再攻铁岭关。
至此,他的兵锋已钝。人还可以坚持,但马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没找到半点草料,早已骨瘦如柴,不堪骑乘。
铁岭关不同于辽源城,这是高翼花了三年时间建的雄关,看见这座高大的城堡,慕容恪失去了继续深入的勇气,于是,他当机立断,在高翼回军后,立刻远飚而去。等千辛万苦返回燕国,他才得到汉军击破和龙城与蓟京,守军全军覆灭,皇甫真投降,平视阳裕被杀的消息……按说,刚刚大胜了燕国,攻克燕国两京的高翼不该虎头蛇尾,起码燕军退却时,他尚有余力追击疲惫的燕军。但令人诧异的是,高翼也匆匆结束了对燕国的讨伐战,大军连忙撤出了燕国境内。虽然撤军时,他把燕国的两座京城彻底夷为平地,百姓全部迁走,但这种掠夺战却完全不符合传统。
而面临慕容恪的退却,高翼的追军甚至没出铁岭关,等到慕容恪完全退出辽北之后,高翼才派出安抚队伍,前往辽源、通辽清点损失。
这场战斗是场麻秆打狼,两头害怕的战斗。但当时,占足上风的高翼没有追击,许多人因此评价说高翼战略过于保守。殊不知,当时的汉国虽然气势汹汹,但却是彻底空壳化。不过,限于保密约束,知情人连替汉王辩解都不敢。
汉国人口少,猛然出动二十万大军,此外,海上还动用了汉国所有的船只,转运物资。此战,高翼也动员到了妇孺。
这一战消耗的战略物资也极为惊人,其中刀枪、斧钺、弓箭等战具的消耗,甚至动用到了高翼起家之初所铸造的劣质品,而火药更是倾尽家底。回军迎战慕容恪的高翼,当时,军中没有一位火器兵,唯有五千弓箭手,这些弓箭手手持弓箭也参差不齐。
若慕容恪敢战,高翼只有躲入铁岭关中,如今遇到了撤退,他当然不敢招惹那群饿狼,所以,他也只能虎头蛇尾,结束了对燕国的征讨。
这一年,一连串的变化让身处当世的各国重臣都无法看清历史的方向,事后,人们评价说:这是虎头蛇尾的一年。殷浩北伐是虎头蛇尾,燕国崛起是虎头蛇尾,汉国攻燕是虎头蛇尾……连带着,第二年也进入了虎头蛇尾的一年。这一年初,桓温北伐,听说桓温来了,要想一路狂奔逃入黄河北岸,投降了前燕。所以姚襄占淮南也是虎头蛇尾。
随后,桓温挥军继续挺进,与符建建立的秦朝(秦国亦称帝)对上了,4月,桓温在蓝田大败秦军,射死秦国“太子”苻苌,5月,桓温会见王猛,王猛随后转投秦国符建,成为了晋代洪承畴。
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桓温的北伐也是虎头蛇尾,晋庭听说桓温战胜秦军,并击毙秦太子后,立刻使出终极排挤计——帮助自己的敌人。桓温的北伐大军立刻遭遇断粮危机,6月,弹尽粮绝的与苻雄在白鹿原会战,桓温战败。苻雄击败在子午谷击退三心二意的东晋援军,用割麦计逼走桓温。晋朝的北伐大计,终于在晋臣于敌军的共同合作下,虎头蛇尾了……说到桓温北伐,还有件趣事。
桓温生平只佩服两人,其一是西晋未期在并州地区抵抗强胡的那位“闻鸡起舞”的刘琨,这次北伐后,桓温在北方带回一个“巧作老婢”,是刘琨从前的府中歌妓。
当时,这老太太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桓温问其原因,老太太答道:“您长得很像刘司空。”桓温大喜,回屋整装束发加冠,打扮齐整,又把老太太叫来询问详情。
老妇答:“君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
老太太真逗,言语之间,竟也有晋人深刻的幽默感。
这是要搁别人,老太太免不了一死。因为这年头,流行以美姬宴客奉酒,客人不饮,则剁下美姬的手送给客人。老妇此言有嘲笑桓温的意思。桓温闻言,“裭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桓温用蒙头大睡来发泄失望,随后撤军时,还不忘带上这位刘琨富商的昔日歌姬,今人读此,不觉泯然。
在如此宽大作风的纵容下,桓温手下颇聚集了一批狂士。最放肆的应数他的徐州老相识谢奕,这时候在桓温手下做司马。他仗着是桓温布衣之交,丝毫不改昔日作风,在桓温面前衣着随便,吟啸自若,被桓温称为方外司马。
谢奕喜欢喝酒,那时候连基本礼节都不顾了。桓温酒量不大,不胜其扰,就往妻子那儿躲,但是谢奕竟然也跟着进入内室!也许是后来他觉得不妥,才返回大堂,随便抓住一个士兵陪着喝酒,嘴里还嚷嚷:“跑了一个老兵,又来一个老兵。”
还有襄阳人罗友。他从小就有痴名,喜欢在别人祭祀的时候蹭饭吃。有一次桓温在宴请别人,罗友说有事相商,所以桓温邀请他赴宴。罗友在宴会上大吃一通,然后就走,桓温问他不是有事相商吗?罗友回答道,我听说白羊(吴地出产的一种白羊)肉很好吃,从来没吃过,所以冒昧前来混吃,现在吃饱了,就没必要呆下去了。
于是施施然而去,了无惭色。
这一年,燕国为了报复汉国,也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慕容恪集结了100万大军,为此甚至征集了部分女兵参战,但它的真实意图却不是指向汉国,而是青州段龛。但当慕容恪正筹集粮草——主要是两腿羊——时,汉军水师战船突入黄河,一路扫荡了黄河两岸的所有村寨,将数万百姓挟裹而走。
随后,慕容恪不得不沿河布防,防备汉军水师突击,北伐南攻,结果都不了了之。
虎头蛇尾的一年过去后,进入了浑浑噩噩的连续五年。燕朝(国)连遭汉国重创,秦朝(国)遭晋朝重创,晋朝则内讧不止,汉国则忙着消化掠燕的成果。结果,谁都无力再发动战争,整个中国为此平静了五年。
历史没有改变,晋朝继续向灭亡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他们把种种灭亡行为一一作了一遍,而秦国则在崛起的路上势不可挡,他们攻伐凉国,攻伐代国,占领区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燕国也开始走向衰落。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隽去世,太子慕容暐即位。
慕舆根为了跟慕容恪争夺太师之位,发动叛乱,依附于慕舆根的羯胡残余,再度呈现了他们的暴虐本性。他们将搜到的慕容皇族斩尽杀绝,连婴儿都不放过。
慕容恪剿灭了慕舆根叛乱后,对这支羯胡残余下达了严苛的绞杀令,随后,这支最后的羯胡人被迫投奔了他们曾经迫害的汉人政权。
晋朝收留了这支羯胡残余,并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随后,壮大的羯胡开始夺取政权,重新以汉人为食物,这就是后来的后景之乱。后景之乱被镇压后,羯胡民族彻底消失。
然而,因为这支三千人的羯胡武装叛乱,而死亡的汉人达到一百六十万。江南数各州县人口为之一空,四百年未能恢复元气。因后景之乱而失落的华夏文明与科技更是不胜枚举。
这是对敌人“仁恕”而付出的代价,但我们没有接受这个教训。
然而历史毕竟改变了。这个时代,本来是中华民族大逃亡的时代,因躲避战火,逃亡的汉人在茫茫的大海中寻求生路。按正常历史记载,在这个战乱频繁的五百年间,成功逃亡到达异域的汉人约有二百万人。
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到达琉球,建立琉球国,在隋代遣人回中原认祖归宗;还有一部分人逃入南洋,甚至逃入更遥远的非洲。
中国历史没有记载那些逃入非洲的人。按中国历史的说法,中国人发现非洲要等到一千年后的郑和下西洋。但罗马历史记载了这些迁徙的汉人,二十一世纪初,基因学家通过基因谱系研究,确认了这些后代已完全黑人化的特殊族群,拥有汉人血统。
而外逃的绝大多数汉人,他们逃入的目的地首选是韩国与倭国。这些饱经战乱,遭受丧国之痛的汉人们,痛定思痛,彻底抛弃了儒学里的懦弱与伪善,建立了一种基于炎黄文明的武人文化,这种文化后来被叫做“武士道”。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史学家曾认为,连日本人的语言,都是一种中国方言。这种方言是未被胡人污染的原始汉语,比如,日本的“板栽”用客家话读一读,那就是“万岁”的发音。
起初,日本学者也承认这种说法,但随着中国国势微弱,日本对此极力否认,随后,韩国也“去中国化”,否认其文化渊源。
历史的改变也在于此。自高翼剿灭倭国后,高翼的辽东截留了大部分出逃的汉人,并在他的刻意引导下,那种武人文化开始在辽东落地生根。伴随着辽汉国的强盛,渐渐的辽东反而成了各地汉民出逃的首选方向。
历史改变了,此时此刻,历史已经大大地偏离了方向。
燕汉大战爆发之后第六年,汉国捕鲸船连续发现了库页岛、夏威夷岛,这标志着探索美洲的条件已经成熟。而随着鲸产品深加工的开发,为了捕获更多的鲸鱼,辽汉国的船只航行的越来越远,美洲的发现指日可及。
历史变更最大的是燕国,本来燕国崛起后,整个北方都在战栗,但高翼的两次掏心之战,却打落了燕国的强势。而后,汉国水军如蝗虫过境般进入燕国境内骚扰,迫使燕军不得不把大量兵力滞留国内,沿河布防,这让燕国失去了原先咄咄逼人的攻势。对晋朝的压迫,也大大减轻。
历史大大改变的是汉人的地位,经过冉闵绝死的反抗,再加上汉国凶厉的报复,北方残存汉人的地位大大改善,胡人对他们的压迫大大减轻。尤其是高翼打出“食人者不可恕”的旗号后,在没有胡人敢大鸣大放的煮食汉人。
历史车轮缓慢的前进,在这六年间,汉国似乎也收起了凶厉的爪牙,转而埋首发展内政,然而,汉国偶然露出的獠牙却提醒人们注意,这头老虎并未老。
升平四年初,高句丽突然发生内乱。王室成员全体蒙难,汉国不等对方求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剿平叛乱。随后,高翼强行扶持自己六岁的女儿、高卉之女平安公主成为高句丽新女王。陈婴也摇身一变,成为高句丽大相国。
当时,高翼平叛的雷霆手段,让整个北国都感到震惊,而失去所有王室成员的高句丽百姓,热切的接受了具有王室血脉的平安公主。因为这几年,陈婴治下的平安府给人以极其强烈的示范效应。
事后多年,曾有人隐讳的指出,当时那场内乱幕后黑手正是高翼。因为不可能那么巧,一场小小的暴民骚动就会令一个绵延六百年的王室绝嗣。不过,提出这个论点的历史学家当夜被人请去喝茶,随后,人间蒸发。
若干年后,汉国部分文件解密,证实了那位历史学家当初的推测。但那时,整个朝鲜半岛已经被划分为数个郡县,人们已经彻底忘记了高句丽国,此时,也没有高句丽王,只有辽汉国的高句丽公爵。
随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辽汉王室嫡系后裔不幸身亡,按照继承顺位,平安公主的后裔、高句丽公爵得以继承辽汉王位。在那时,朝鲜半岛上的百姓已分不清哪个是原来的高句丽人,哪个是后来的汉人,甚至于新罗、百济人,因为他们的文化与文字已彻底汉化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十年后,完全生长在汉国环境下的新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野心勃勃,重新开始了向外扩张的步伐,而少壮派为首者,正是汉国新王高兴。这又是高翼另一个惊人之举,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宣布退位,将王位传给了年轻气盛的高兴。自己则退居幕后,遥控指挥。
“赵武灵王,你说我是另一个‘赵武灵王’?担心再来场沙丘之变?不,我不是‘赵武灵王’。汉国也不可能发生沙丘之变”,高翼对前来劝解的人这样说:“秦始皇创立基业,二世则亡,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扩张太速。
人们总是追求快速的一统天下,但却不知道,国家之间的征服具有不同的含义,我需要的不是占领而是征服。征服,这就需要巨量的官员储备、物资储备以及文化渗透。否则的话,新朝又旧官,那就是旧瓶装新酒,这还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仍避免不了朝代循环。
征服是一种完全的理念转变,大秦人用了两千年征服了整个欧洲,半个非洲和半个亚洲,我们的崛起才用了几年?所以,征服不可能在我这一代完成,它或许需要一千年的时间。
所以,我必须让我的儿子尽快学会征服。我创立了这个国家,开拓则属于下一代人,我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打好基础。
十六岁取得初阵经验,这并不算早,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失败,并通过失败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