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曳赶铝怂雷铩!?br /> 石崇的败亡为以后的官员提了个醒,从这以后,地方官员抢劫治下的百姓,不再赤裸裸地摆出一付强盗脸赤膊上阵,他们开始摇舌鼓笔,先给人订个罪名或者巧立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再正义凛然地打劫对方的财产。比如:为了城市建设,为了创建什么什么优良环境,为了改善投资环境……等等,把你的房子暴力拆迁了,给我儿子开的房地产公司当开发地皮。
在农耕文明中商人一直是作为打劫对象存在的。赵玉出身于豪商,当时中国出产的瓷器,超过半数由他家生产。虽然身为次子,还难免带有很浓厚的纨绔气息,但对于商人的遭遇仍有着切身的体会,故而他好心地向高翼提醒着。
“不必担心,我敬献的贡物是祥瑞。地方官员绝不敢私下里打劫”,高翼胸有成竹的笑着招呼高羚:“把舱里的贡布呈上来,让这几位晋人帮着看看。”
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经义、天人感应、五德始终。其中天人感应说的是刮风下雨、地震打雷等自然现象,都是上天对朝廷政策的反映。而皇帝大治天下,各地是要出现一些吉祥物的,比如麦子长出三个穗,故称嘉禾;比如发现一个不上面绣着“五星出耀中华”之类的谶语。
高翼的贡物就打算从这方面下手,反正官员们闲着没事,是需要捉摸怎样“发现”祥瑞的。高翼带来的贡品绝对是官员们梦寐以求,连伪造的心思都不用花费的实实在在的“祥瑞”。
高羚呈现上十余匹各色彩布,在高翼的示意下,这十余匹彩布整整齐齐的摊在黄朝宗两人面前。
借着烛光,黄朝宗摸索着眼前码放的彩布,呢喃说:“如丝如缎,摸上去柔滑似锦。颜色亮艳,红得如火,黄得如金,绿得如翠,蓝得如水,橙得如橘。可这布太厚了,如今,已经到了春末,这种彩布虽然颜色鲜艳,恐怕在建康穿不出去。”
黄朝宗正嘟囔间,高羚已搬来两个铁盆,一盆盛水,一盆盛着燃烧的木炭。
高翼接过高羚递上的剪刀,毫不吝惜的抓起一匹彩布,剪下大大的一块,在黄朝宗等人惋惜的目光下掷入水盆中。
水盆内的水没有变颜色,赵玉性急,见此般情景,伸手入盆中,抓住那布使劲揉搓,而后满脸疑惑的拎起布来,自言自语:“不掉色,这布居然不掉色。”
“当然”,高翼满意地看着对方震撼的表情。直到一千五百年后的清末,电视剧《大染房》里染出的布依然是掉色的布。一到下雨天,穿红衣服的人会被染成红人,穿绿衣服的人会被染成绿人。现在这布进水不掉色足以令两人感到神奇无比。
“一切的奥秘在于一种矿石粉”,赵玉既然出身于瓷器世家,他对燃烧化学多少有些了解,高翼便向他解释说:“三山地区有一种晶石矿,蕴藏丰富。此外我跟高句丽有些商业来往,它们那里这种晶石矿(菱镁矿)也蕴藏丰富。但这种矿石比较碎小,遇外力容易碎成粉末,所以做不成首饰。
一个偶然的机会(压根不是偶然,在这里高翼有意误导),我们把这种矿石误掺入炉中焙烧,发现它在烧瓷器的温度下会冒出一股酸气,形成一种白色为粉末(轻烧菱镁矿)。我们将这种白色粉末投入燃料中,本打算印染布匹,却没想到它与燃料混合后,发生了一种奇妙的作用。
它不会对布匹染色,但却像鲜亮剂一样让颜色更鲜亮,此外,它还能让颜色更牢固的附着在布匹上,遇水也不掉色。一切就是这样奇妙,我们对染色的工艺没有任何改变,仅仅加入了这种矿石粉,便染出了这样奇妙的彩布。”
高翼说完,又抓起另一匹布,裁下一块扔入火盆中。
“啊呀”,黄朝宗与赵玉惊呼出声,但却发现这块布没有燃烧,它整块蒙在火盆上,透过布缝可以清晰地看见,那盆中的火炭逐渐变暗,渐渐的近乎于熄灭。
“火浣布?!”黄朝宗与赵玉惊呼出声。
据史籍记载,三国时曹丕曾得到西域贡来的一匹“火浣布”。它制成衣服后,在一次宴客中,曹丕曾故意将这件衣服丢入火盆,然后又若无其事的从盆中捡起衣服,掸干净烟灰穿在身上。众宾客惊奇的发现,那件衣服完好无损。这在以绢帛锦丝为主要衣料的时代,是极端的祥瑞。而后,“火浣布”再不现于中国历史,常常令史学家充满遗憾。
但高翼却明白,这种所谓的火浣布并不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它只是当时罗马帝国的船帆布,一种极其普通的耐火棉布。当时中国还没有出此现棉布。而棉布耐火的诀窍在于重烧菱镁石。
“我们把那种矿石粉又用炼钢的温度进行了焙烧。结果发现,这时候出来的矿石粉,掺杂在燃料中,可以让布匹极端耐火。它若与粘土掺杂在一起,可以烧制出极为耐火的炼钢炉。于是,火浣布便诞生了。顺便说一句,这个布匹的材料不是丝麻葛绢,而是羊毛。我们把羊毛织出来的布称为‘毛呢’。”
重烧菱镁石还有另一个作用,经它浸泡的导火索就是延迟导火索,是造开花炮弹所必不可少的化学药剂。不过,现在说出来,也无人明白。
黄朝宗与赵玉难以置信的来回摩挲着那几匹布,又抬眼看着身着绚丽礼服的赵婉,欲言又止。他们可能想问赵婉的礼服是不是也是这种布料制成,但又因为事实明白在面前,故而没再寻根问底。
顺着他们的目光,高翼也望向了赵婉。
辽东气候寒冷,三山所在地虽然属于海洋性气候,但它的夏季仍有强烈的海风吹拂。所以一年四季穿着毛呢衣服,并不显得突兀。
可是自从船队拐过山东半岛,火辣辣的太阳让许多船员难耐酷热,要不是顾忌高翼在船上,许多水手可能已赤膊上阵。即便是好静不好动的赵婉,待在这阴凉的舱中,鼻翼边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只是她素来善于忍耐,故而还静坐如恒。
“你们说她这套衣服不合体制?”,高翼沉吟着开口:“也罢,这衣服的料子也太厚了,我们便登上岸去,先采购一批布料,为全军换上新衣。”
此外还有棉种——高翼心中默想。棉花是从两个渠道传入中国的,一个是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一个是广州、云南的海上“茶马古道”。现在,它还只是被当作一种花卉,所以被称为棉“花”。此刻已是春末,他需要尽快扑向南方,从杭州、泉州、广州三个沿海港口,与胡商交往密切的商贾手中大肆收购未及播种的棉种,或者与那些人定下收购棉种的意向。
“全船转舵,不要理会海盗们的纠缠,转帆南下。”高翼果断的下令。
高羚额头贴地,大声重复了一遍高翼的命令,自赵婉手中接过令牌,“咚咚咚”的跑出船舱。
船队疾驶南下,沿途礁石群重重,高翼顾不得隐藏真相,直接指挥船队按照他记忆中的航线一路向南急行。第二天便抵达了上海附近的海域。
这是一个有数百公里宽阔的大入海口。经过简单的测算,后世的南通市与上海市都在这片海域,但现在那个位置不是茫茫江水,便是蔚蓝一片。江口处,高翼整整徘徊了一天,在荒寂无人的两岸上,寻找着过去的记忆。
“此地十年九灾,晋庭无能,胡人常常南下骚扰,故而百姓不愿居此。朝廷为了防止百姓资敌,也尽迁两岸百姓,所以……”,黄朝宗跟在他身后向他解释这份荒凉的由来。
“江中沙洲处处”,高翼放下望远镜,自言自语说:“航道未经疏通,我们这样的五百吨船显然不能悍然驶入,真不知道孙恩是怎么做到的。”
“孙恩?何人也。”黄朝宗纳闷的问。
高翼没有回答,反问:“南下最近的港口在哪儿?”
“鄞州(今宁波)、余姚。”
“那就不耽搁了,我们到鄞州登岸向当地官府递交文书,用辽东胡人的身份向朝廷称臣纳贡。要求他们派出领航员,引领我们的船只驶入建康码头。”
春分已过,信风已经吹起,船势若奔马飞快的抵达了鄞州,在一片震撼的目光下,船队昂然驶入了鄞州(今宁波)港。
宁波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三大港口之一,后世曾在宁波一个古塔遗址下,挖掘出一块东汉时代的、用古阿拉伯文字书写的碑文。在当时的时代,自三国东吴将交趾一分为二,分为交州与广州后,鄞州港是除了广州港之外,全国第二大港口。一些胡商抵达广州后,他们困于激烈的竞争压价,便继续驾船南行,抵达了距离建康最近的外海码头——鄞州港。他们货物从这里扩散到北中国。
不过,这样的胡人毕竟是少数,目前港口内,多数还是以中国船为主。在这种短途的近海船面前,驰锐号和追锋号都显得格外庞大,更不要说30余米高的翊海号与拓远号。不过,在这些近海船面前,高翼的捕鲸小船又显得格外矮小。
“真有万石船存在……”高翼环顾四周,周围的那些小船并没有让他露出鄙夷的目光,一如船上那些无知的水手一样。
近海短途船与长途远航船不一样,短途运输二十余吨的载货量便已经足够了。大航海时代,地中海沿岸穿梭的船只,有五成以上是二三十吨的快帆船。高翼自己制定的造船计划里,除了制造大型船外,主要还是制造二三十吨的快帆船。但这是在晋代,这海港里一片船帆,都是载货量六七吨的万石船。这怎不令他激动。
水密舱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据说是受了竹节的启发。尾舵置于船的中央也是由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指南针、指南船也是由中国人首先运用在航海中的。但中国却没有走向航海文明,或者说走向团队化、组织化,这让航海爱好者们想起来就禁不住扼腕叹息。
叹息,高翼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一声叹息接着一声叹息。
这国袛怎么了?
巨船进港,引起了船港一片骚动,登岸递交外交文书的赵婉,那独特的装束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这种装束与当时代的所有服饰文化皆不相同,它更加凸现女性的风姿,又绝不累赘繁琐。绚丽的彩布制成的衣服让她鲜艳如花,沉静自如的气质让她征服了所有的目击者。
不一会儿,鄞州地方官连滚带爬的奔到了码头,向船上通报:“鄞州县县令梁山伯求见辽东铁弗汉国贡使。”
按照事先的约定,所有的对外交涉都由赵婉出面,待在舱室内等待回复的赵婉,得到高翼的示意,整理好衣服,梳理了一下头发,靴声囊囊的走出舱室。
身后,第一次听到高翼等人正式身份的黄朝宗若有所思的自语:“铁弗汉国,不是匈奴汉国?原来在辽东。”
赵玉脸上也布满了疑惑:“辽东?那个荒蛮之地也会有这样的奇淫巧技?”
高翼也满头雾水:“梁山伯,那么也有祝英台了……中国爱神?不会吧,不能吧!”
第一卷 杀戮时代 第0050章 环佩叮当
高翼郁闷无比的在舱里发呆,而舱室里其余两人也是满脑袋问号。
通过这几日的相处,高翼已摸清了眼前这两人的脾性。
赵玉是个典型的二世祖,他喜好各类新奇玩艺,在帮助其父烧窑的过程中,总是喜欢自作主张做一些新的实验,但他没有丝毫理论指导,故而全凭异想天开,连续报废了赵慨数窑瓷器。当然,通过这反复的折腾,赵玉对于瓷器的烧制流程非常熟悉,只差一点理论指导便自成体系。
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之下,赵玉这种喜欢创新的人,常被当作典型的败家子。近日,他又与朝廷的监窑官发生了冲突。黄朝宗不肯说明当时冲突的具体情况,按高翼推测,也许赵玉连续烧坏了几窑瓷器,耽误了窑厂对朝廷的“贡献”。而后,言语上的冲突发展成了肢体交流,赵慨便将赵玉踢出家门,并从宗谱中抹去了他的名字。
黄朝宗自幼年起家破人亡,被师傅收养教育长大。他的性格里沾染了很浓厚的魏晋公卿的浮华气息,喜好与人清谈辩论,但幼年的遭遇给他的性格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他性格阴狠,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毫无航海经验,他就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结果导致船队遇险。
但在这种公卿式的教育下,黄朝宗也养成了“士为知己者死”,慷慨赴难的脾性。熟悉晋人风俗的他,这几天帮了高翼许多忙,这让高翼对他渐渐深怀信心。
这两人被救上船以后,高翼一直未透露他来自何方。此刻谜底揭开,舱里的两人都是半信半疑。他们不相信,荒凉的辽东突然会崛起这样一股势力,具备朝廷所达不到的技术。
船舱内,就这样飘荡着浓浓的疑虑气?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