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
.
谢昶回到中书省继续处理政务,待到抽身回府时,天色已暗,明月高悬。候在宫门前的沐坚见他出来,忙禀了夭绍回府一事。谢昶沉肃一日的心情这才微微有些轻松,入府后径往内庭月出阁而去,只是路过湖畔时,却见自己的书房间灯火飘烁,心念一动,脚步移转。
走至书房,掀起竹帘,果见夭绍正伏在案上,烛光下秀目晶莹,望着手中握着的一卷帛书,怔怔发着呆。
谢昶轻轻咳嗽一声,步入室间:“夭绍。”
“阿公!”思绪被打断,夭绍迷茫了一瞬,才手忙脚乱地起身,扶着谢昶在书案后坐下,双膝跪地,郑重行了一礼。
“起来,”谢昶托住她的胳膊,微笑道,“这一年在外辛苦了。”
夭绍依偎在他肩头,柔声道:“不辛苦,只是我贪玩任性,没有陪着阿公,甚为不孝。”
“儿女长大了,都要出去走一走的,”谢昶抚摸她的鬓发,颇为感慰,“阿公知道你在外受了不少委屈。不过,当初是你择了这条路走,你如今便后悔不得。”
夭绍垂眸一笑,灯烛映入眼底,衬得她目光柔和而坚定:“阿公放心,夭绍从不后悔。”
“如此便好,”谢昶不知想起什么,低声叹了口气,“如今你和阿彦虽已走到今日这一步,但今后的路却也不见得比之前更为平坦,阿公无可多言的,只愿你们一切都好。”
“谢阿公的祝福。”夭绍扬唇浅浅一笑,这才离开谢昶肩头,收了女儿娇态。捏着手上的帛书,迟疑一刻,终于递出:“阿公,这是苻子徵托我转交你的,好像是……尚的书信。”
谢昶轻轻皱眉,看着那帛书半晌,才伸手取过。灯下拆了密封锡印,展开匆匆一览,神色顿变。
夭绍见惯了他不动声色的沉稳泰然,眼见他阅信变色,心中难以放心,便也凑过头去想一睹信的内容。字迹才刚入目,未及细阅,谢昶已飞速卷起帛书,凑近烛焰点燃,丢入一旁的博山庐中。
“阿公?”夭绍轻声道,“尚所书何事?”
谢昶眉眼间虽恢复了往日的沉着冷静,然脸色却仍有些泛青,冷酷一笑:“胡虏而已,果然难改狼子野心的习性。”
此话入耳不喾雷击,夭绍面庞失色,盯着谢昶,半晌才低低问出声:“阿公,你是说尚么?”
谢昶听出此话下的颤声,不由细瞥一眼夭绍。看清了她眸中的不敢置信和隐隐的期望,谢昶一笑,苍颜静目间冰雪消融,终流露出一丝温柔:“我自不是说尚。我说苻子徵。”
“原来是他?”夭绍懵懵地点了点头,再瞧了一眼博山庐中的灰烬,咬住红唇,不再言语。
祖孙二人相对默然,夭绍不愿让沉寂蔓延,伸手倒了杯参茶,递到谢昶面前:“阿公不用为信中的事生气,要知权力争斗、政局变幻,从来都是身外之物。”
“是,阿公短视了,”谢昶接过茶盏,叹了一声,“只是身在朝局中,却无法置身事外。”他看着夭绍,想了一会,说道:“有件事阿公想问问你。苻子徵南下求援的事想必阿彦早已知晓,他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夭绍道:“两个月前在江夏,苻子徵曾因此事找过阿彦。我虽没有问过阿彦事情原委,但我知道,天下没有任何事能分隔开他与尚的兄弟情义。”
谢昶握着茶盏的手指僵了僵,双目盯着窗外夜色,慢慢重复一遍:“两个月前,苻子徵便已找过阿彦?”
夭绍点头:“是。”
谢昶似就此陷入了深思,目光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中,良久,蓦地轻笑数声,摇头叹息:“年纪轻轻,竟已修得如此心机。苻子徵此人,倒是不可小觑。”
夭绍不解地看着他,频频提及苻子徵,倒让她记挂起另一个人,忍不住问道:“阿公,时至今日,九年前的旧案也已了结,大哥在北朝的任务也已完成,阿公何时让他回来?”
“澈儿--”谢昶闭上眼眸,慈悯无尽地道,“还未到时候。”
.
自东朝开国以来,承庆宫素为历任太后居所。因殿阁筑在宫阙最北,正紧依盛载桂树的僖山,这里便终年沉浸在桂叶遍满山岩的浓郁翠色中。虽则冬日难免肃冷了些,但每逢夏季,承庆宫内外便可得一番喜人的幽凉。永贞元年始,沈太后住入承庆宫,因她一向畏热,萧祯便命人在宫殿之后掘以活渠引入曲水深流,清波环绕间的殿阁由此愈发清静渗凉,难比皇城它处。
六月十七日清晨,一早入宫请见沈太后的夭绍跪在承庆宫正殿已过两个时辰,重重帷帐下的殿阁深暗如同冰潭,墨青色的玉石地面更是凉意森森,跪得久了,只觉一身繁复宫衣也难抵如此寒气。夭绍悄悄揉了揉膝盖,想起昨日入城时沈伊的戏言,忍不住暗想:碧枫池再是世人称道的避暑胜地,又怎比此刻承庆宫的冷意入骨?
正觉煎熬时,忽闻殿外内侍轻呼道:“奴见过长公主千岁,沈夫人。”
夭绍闻言唇角轻扬,但知敬公公冰冷的双眸正在暗处观察着自己,只得竭力忍耐住回头的冲动,仍端端正正跪在殿中央。
殿外是数人行走廊下的脚步声,只听华阳问道:“母后起来了么?”不等内侍答话,她又飞扬一笑,轻微下去的话语似正对身边人倾诉:“顾姐姐,我方才在车中热了一身汗,偏怀里这小子折腾不停。还是承庆宫凉爽,冰窟一般,顷刻就消了我一身暑热。我早对母后说过,三哥哥常年不在邺都,我愿陪她住在宫中,偏她总嫌我吵,可如今少昭出世,却又要我天天抱着他来宫中让她逗玩,却不知我每日来回走一趟,都得累个精疲力尽。”
“三哥哥?”舜华含笑道,“长公主和汝南王成婚多年,却还是改不了少时的称呼么?”温柔笑了几声,将话搁下,再问内侍道:“太后起身了没?”
内侍这才答道:“太后昨夜咳了半宿,御医也在此伺候到寅时,到拂晓太后咳嗽好了些,又用了入眠的药汤,这才睡去的。”
华阳和舜华都沉默了一瞬,才听舜华低低叹息道:“知道了。”
一行人的脚步声终入得正殿,而后猛然一滞。“夭绍!”华阳低呼,疾步行走间环佩铿鸣,至夭绍面前,连连问道,“何时回来的?怎么跪在这里?快起来说话。”
“我昨日刚回邺都,”夭绍笑着抬起头,望到她怀中以锦袱裹着一幼小婴儿,怔了一怔,喜悦道,“小姨,这是--”
“少昭,你的小弟弟,已六个月大啦,”华阳见她执意不肯起身,遂弯下腰,将怀中的男婴给她瞧,“看看,他对你笑呢,倒是一见投缘。”
“我来抱抱他,”夭绍小心翼翼将那个绵软的锦袱接过来,看着少昭粉雕玉琢的喜人模样,忍不住抓住他伸出锦袱外肉乎乎的小手亲了亲,笑道,“少陵、少宣小时候都喜欢让我抱着,你也不例外。”
“这个弟弟你可抱不久,”华阳故作惋惜地摇头,“听说郗家小公子荆州一战甚为英勇,举朝称誉有加。陛下和我说过,待他一回朝,便让你二人完婚。只怕不久你就会有自己的孩子,再难顾及我们少昭啦。”
“姨母说什么呢!”夭绍脸颊烫如火烧,羞恼交加地将少昭递还华阳。
华阳笑颜明快,待要再取笑几句,舜华从旁轻轻一扯她的衣袖,柔声道:“你也是做母亲的人了,怎么还长不大?夭绍是小辈,又是未出闺的姑娘家,长公主说话可要避忌些。”
华阳吐吐舌,忙收了玩笑心情:“顾姐姐教训的是。”
夭绍这才向舜华行礼:“姑姑。”
舜华看着她,笑容温婉依旧,劝道:“你还是起来吧,本就腿疾缠身,怎能久跪?”
夭绍道:“姑姑不必担忧,夭绍腿疾已痊愈了。”
“御医不是说那是痼疾么?”华阳惊讶道,“看来你离开的这段日子的确发生了不少事,等有空时,一定要与我详说。”
夭绍点头:“是。”
华阳行事虽莽撞如火,但心思亦不乏女子的细密,此刻看夭绍虽则一直笑意盈盈,但神色间却再无分毫往日不知忧愁的天真姿态,眉目间一缕愁色浸透眼底,似刻骨铭心般地难以消除。华阳心中踟蹰,不由与舜华对视一眼。舜华轻轻摇了摇头,悄然一叹,转身道:“也快正午了,我去寝殿看看太后起身没。”
.
舜华一去良久,华阳等得不耐,正要也去寝殿一察究竟,却见自帷帐中袅袅而出一缕窈窕彩衣。那少女姿容明丽,行止端庄,对她欠身一礼:“长公主,太后已醒了,让你和阿姐入寝殿说话。”禀述之际,眼光不免打量一眼跪在殿中的夭绍,轻轻扬起红唇。
“明宓?”夭绍嫣然微笑,“你何时来的邺都?”
“半月前,陪父王来都城看望太后,”明宓上前,将她扶起,见她久跪之后脚下虚浮,便紧紧挽住她的胳膊,让她半个身子都靠着自己,悄声道,“阿姐,我们两年未见了,你还是那样爱惹太后生气。好像我每次进宫见你,你都跪在这边。”
夭绍愣了愣,回忆良久,才不确定地道:“我原来总是这样不懂事么?我也不想的。”
明宓一笑,不再说什么,两人相携而行,跟在华阳身后走入寝殿。
寝殿的光线比之外殿更为幽暗,帷帐悬罩四壁,烛台明燃。满殿都弥漫着汤药的味道,清苦得窒人呼吸。沈太后虽已睡醒,却没有下榻,慵然靠着软褥,于榻前垂落的红色珠帘后望着入殿的三人,视线落在最后那抹紫裙上,沉默一刻,才低声叹道:“丫头,你终于舍得回来了。”
自入殿的刹那起,夭绍眼前就已雾气蒙蒙,此刻那温柔疲惫的声音一旦入耳,心酸骤起,泪水夺目而出,竟是止也止不住。明宓松开双手,夭绍跌跌撞撞地奔向榻前,拨开珠帘,看着榻上双鬓银白、面庞清瘦的沈太后,忍不住折膝再度跪地,泣道:“是夭绍不孝。”
“你原来还知道不孝?”沈太后目中亦起泪意,冷冷笑道,“哀家也想不到,你倒是真狠得下心,不过为了一个男人……”
夭绍双肩瑟然一颤,慢慢抬头看着沈太后。“婆婆……”她轻声喃喃,面孔苍无血色,漆黑的眼瞳间更是空茫一片--愧惭与自恨早已入骨,却不知何处才是自赎的出口。
“罢了。”沈太后轻喟一声,终是不忍再责苛下去,握住她的手,将她拉入怀中。
那个姓氏的男人自己纵是再厌恶,可惜今后却注定要和自己最爱的孙女纠缠不休了。沈太后恨极上天的残忍,亦难免怨及自己当初的一念之仁,然而所有的恩怨到此却非了结的终点,前途漫漫,另有轮回。想着此事绵延下的种种可能,以及未来的莫测局势,沈太后无法不自久别重逢的感伤中抽出神思来,轻轻咳嗽数声,朝舜华看了一眼。
舜华低了低头,与华阳、明宓递个眼色,三人悄然退出殿外。
夭绍伏在沈太后胸前,正闻她牵动肺腑的咳嗽声,不由心惊,指尖按住她的手腕沉吟了片刻,微微蹙了蹙眉。
“怎么,你还学会了医术?”沈太后轻笑道,“哀家是不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婆婆切勿胡思乱想,”夭绍轻垂眼帘,柔声道,“婆婆是当朝太后,福泽绵长,定会长命百岁。”说着自榻旁起身,歇灭烛火,拉开帷帐,推开窗扇,让日光和殿外的新鲜空气透入室内,这才重回到榻旁,轻声道:“夭绍知道,婆婆日渐病重与夭绍难逃干系。夭绍今后定会诚心补过,常侍奉婆婆身边。”
沈太后悠悠一笑:“不遭人嫌弃遗忘就已是上天厚待了,常侍奉身边的事,哀家怕不能再妄想。”
夭绍不安道:“婆婆还是不愿原谅夭绍?”
沈太后摇摇头,虽则重病卧榻已久,容颜老去,难有往日的风华,然一双眼眸却一如既往地深睿明远,凝望夭绍良久,才叹道:“你长大了,心中也有了一辈子难以割舍的人,太傅迟早要把你嫁出去,哀家又怎敢强留你在身边?”
此趟回邺都,所遇诸人都会提及婚事如何,夭绍早被捉弄为常,只是此刻从沈太后口中说出来,想到沈氏与郗氏的几世纠葛,她却难免心中一凛,抿紧双唇,不敢妄言。
沈太后明了她的心事,握着她的手,缓缓笑道:“陛下不久前来承庆宫和哀家商量过你和郗彦的婚事。哀家没有想到,原来在你们小时候双方父母就已定下了婚盟。你母亲陵容从小便是爱玩笑淘气的,此事说不定也只是她一时贪玩所致。但陛下和太傅却都当成真,你也为郗彦屡屡违抗哀家的旨意,哀家如今也什么都明白了……”她目色深了深,盯着夭绍的面庞,似下了极大的决心,才说出以下的话,“既是双方情投意合的事,哀家于婚事上并无异议。”
“婆婆?”夭绍望着沈太后,却是不敢相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