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壁书 作者:慕时涵.千叶飞梦(晋江非v高积分2015-05-24完结)
容子野一早起来不见商之踪影,后又听说商之独自去了汾水之东,满心的忧虑虽被郗彦温言压住,只是此刻望到商之回来,二人还是不住追问商之这一日的行踪。
他们将商之围着脱不开身,郗彦却正好与夭绍有时间独处,两人回到内庭,在房中歇下。
郗彦见夭绍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眉眼格外温柔婉转,笑容也另有深意,不由柔声笑问:“怎么了?半月未见,不认识我了?”
夭绍笑而不语,依然目色盈盈地看着他。她将他的清俊容色细细打量了良久,在心中已悄然勾勒出腹中生命未来的五官模样。她在溢满胸膛、难以自抑的幸福中抿嘴而笑,轻声道:“阿彦,北朝局势至此已定,我们回东朝吧。”
郗彦笑了笑:“好,待我将风云骑于河西所占城池与尚交接过,我和你便启程南归。”
“不只你我,”夭绍握住他的手,轻轻放在自己的腹上,“还有他。”
饶是郗彦平时智谋绝伦参透万事,遇到此事却还是要怔一怔才恍悟过来,一时又惊又喜,不敢置信地望着面前的女子。她微笑着拉过他的手指按住自己的手腕,让他清清楚楚地感受那往来流利、如盘走珠的脉搏,看着他双眸,一字一字柔声说:“阿彦,从此你不仅有我,还有他。”
此际天色渐晚,室中灯火未燃,郗彦却觉得昏暗的光线中她的颜色竟愈发明媚温柔,让他刻骨铭心,欣喜若狂。
·
逾半月后,时值初冬。趁着纷娆飞雪迷乱中原烽烟之际,一辆皂缯盖车摇摇晃晃地驶出绛城城门。城墙上,黑袍男子孤身独立,目送马车于风雪飘摇下悠然远去。他衣衫单薄,身心透凉,一如去岁隆冬在济河上的疲惫孤单,只是时至今日,无人再来为他添衣送暖,更无人能与他守望相助。
他垂袖,修长的手指按着腰间长笛,黯然从笛孔划过。耳边音未飘起,空中已尽是清音萦绕。
这是离别的殇音,送走的是往昔酸涩缠绵而又不可追回岁月。
他曼然长叹,转身从城墙上走下的一刻,夜色如浓墨披覆北方山河。风雪正狂肆,扑面的寒冷送来彻骨弥漫的孤寡意味。
前路恻恻,无人相扶——这是等待着他一生的路。
·
“……
十月庚戎,闻喜裴氏叛乌桓,率兖州水军八万众奔鲜卑。王喜而纳之,以裴行之智行才德,过往功勋,封侯拜相,位居显位。丁亥,兖州水师南下洛水,月余侵占安邑、弘农、曹阳诸镇,破乌桓府兵五万余,灭青州水军。洛都大震。
……
翌年夏,八月,甲午,围攻雍州。
九月,鲜卑主将拓拔轩领二十万众,连营数十里,进攻洛都。洛都城广墙坚,欲以计引诱乌桓出战相较,不得。苻景略、裴伦据城固守,任城外尽其攻击之术,乌桓咸拒破之。
……
腊月,云中王收平北方诸州,倾百万众,围剿洛都,昼夜轮攻,终至城破。乌桓主豫自焚宫阙,乌桓主将司马徽、苻景略、裴伦战死城头,乌桓贵族死之□□,余者半数逃亡西域,半数随苻子徵率归鲜卑。
……
正月,鲜卑诸族及众将相与共请尊云中王为帝。王辞而不当,诸臣劝曰:“主公起自重冤,崛于纷乱,诛暴逆,定四海,天下人杰皆奔信义明君而来。王不尊号,世人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王三让,不得已,即帝位于洛水之阳。天下大定,建元“云平”,大赦。
三月,追谥乌桓主豫曰英皇帝。以慕容华为司徒,闻喜裴行为司空,慕容虔为司马。立元妃裴氏为后。
……
云平三年,帝与东朝皇室结姻,迎娶建安郡主为妃。
……”
——《周书卷一?帝纪第一?明帝》
☆、尾声·月出东山
夜风吹过锦堂,送来淅淅沥沥的秋雨声。伏榻正瞌睡的阿弥迷迷糊糊察觉到外间动静,昏沉沉的脑中飘过一个念头,忽激灵清醒。他揉了揉眼睛,手脚并用爬起来,拨开薄纱帷帐,看到歪在榻边的侍女睡得正沉,便也不惊动她。瘦小的身子从矮榻上滚下,他连鞋也不穿,光着脚走到门外,朝左侧偏阁望了望。
那里灯火淡微,烟雾袅袅飘升,母亲纤柔的身影仍静静跪在佛祖金像前,一动不动。
阿弥小脚踩着地上软毡,不安地原地转圈。爹爹平时常和他说,娘的腿受不得风寒,受不得雨凉,更受不得这样长时间的跪叩。爹爹如今被云伯父请去了邺都,临行前殷殷嘱咐过自己,好好陪着娘亲,更要看好娘亲的双腿。
可是自爹爹走后,娘每晚总是跪在佛前祷告长久,秀丽的面容间有着挥之不去的愁色。即使白日里自己在她膝下撒娇打滚故作痴缠,也不能将娘紧蹙的双眉抚平一分。
娘到底在忧愁什么呢?年仅六岁的阿弥并不能将世事看得透彻,却也隐隐约约知道,娘的忧愁与邺都城中病重垂危的皇帝有关。云伯父来找爹爹时,他躲在屏风后偷听,云伯父忧心忡忡地说朝中有变,沈氏操持江左半壁江山居心叵测,北朝也有重臣风闻东帝病危想借此生变。云伯父提起南北朝局时,叹息深深,说只怕怒江即将再兴兵戈,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辙。
阿弥对他云伯父高深莫测的言辞自然听不太懂,他只知道早已避世隐居在东山的爹爹因云伯父的这席话,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辞别了娘亲和自己,随云伯父去了邺都。
想着爹爹临行交待自己的事情,阿弥灵活的眼珠滴溜溜转了转,光脚前行如猫儿轻微,靠近佛像前跪坐的人身旁。
“娘,娘。”他拉扯着夭绍的衣袖,扁着嘴,装作满怀委屈。
夭绍闻言睁开眼,朝佛祖合十拜过,才转过身摸摸他的脸:“怎么了,阿弥?”
“娘,我一个人睡不着。”阿弥靠在夭绍怀中,言行举止故作胆小,心里却想着:好在元琳那死丫头不在,不然自己这样被她看到又是一顿嘲笑。
夭绍温柔笑笑:“阿弥乖,娘这就陪你去睡。”她跪得太久,起身时脚下微微趔趄,阿弥忙扶住她。
母子二人往东厢行去,经过廊下,湿润细雨缕缕扑面,夭绍看着眼前朦胧难测的夜色,想起此刻邺都剑拔弩张的局势,不免又是一声叹息,低声喃喃道:“不知道舅父的病怎么样了?”
阿弥也想他爹了,仰头问:“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呢?”
夭绍柔声道:“你爹办完事就回来了。”
“娘,”阿弥犹豫片刻,还是问,“爹爹是去帮云伯父和沈伯父为敌吗?”
夭绍在这话下微微一惊,蹲下身与他平视,轻声道:“阿弥为什么这么说?”
阿弥想起那天他在屏风后偷听爹爹和云伯父说话,云伯父但凡提到“沈氏”时,必定一口一个“沈伊那厮”,语气不善,咬牙切齿,似是恨极。阿弥当时摸着小下巴也很狐疑,沈伊伯父不也是爹爹和云伯父的好友吗?每次见到他们三个在一起,云伯父虽然常呛得沈伯父脸色泛青,沈伯父却并不和他动怒,过后还是好脾气地笑着,摸着阿弥的头道:“谁不知道你云将军挟剑绝伦风姿无双,何必在我面前这样逞威风?何况孩子还在这里呢,可别凶神恶煞地吓坏他。”一句话便噎得云伯父再也作声不得。
他们相处的情景如此怪异,说他们关系好吧,他们却事事争吵不休,听沐三翁翁说,这两人在朝堂上吵起架时更是争锋相对、寸步不让;可是说他们关系不好吧,平素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时,喝酒聊天,却也能和睦融融。
阿弥脑子里一团雾水,想了想,才回答夭绍道:“云伯父和沈伯父在一起老是吵架……”
夭绍问他:“那阿弥和元琳也吵架呢,你和她关系也不好吗?”
阿弥皱着小小的眉头,借此忿然告状:“元琳那死丫头,蛮力无穷,嚣张跋扈,仗着她比我大几个月,就知道指使我欺压我。”
“可是你和她是敌人吗?”
“当然不是,”阿弥看着夭绍明净的双眸,低下头,小手扯着衣角有些羞愧地道,“我们一起出去玩,有人欺负我时,她都是帮着我的。”
“那就对了,”夭绍温柔含笑,谆谆教导他,“云伯父和沈伯父就与你和元琳一样,虽然平时相处看着有些口角之争、互不相让,但他们却不是敌人。当有外面的人要欺负他们时,他们一定会互相帮忙,且视死如归、绝不退缩。他们和你爹爹是生死与共的兄弟,永远的兄弟。”
“兄弟?”阿弥默默记住这个词,不忘问她,“娘,那我的兄弟呢?”
夭绍眨眨眼,笑容有些狡黠:“明年春天,你云伯母就会给你生个兄弟了,还有啊……”她站起身看向夜色中的北方,低声笑道:“在北朝你还有两个兄弟,不过都比你小,以后见到了你可要好好照顾他们。”
“那当然,”阿弥小手拍着胸脯,骄傲道,“我是兄长,我照顾他们。”
“阿弥是个懂事的孩子。”夭绍很是欣慰的拍拍他的肩膀。
回到东厢,夭绍哼着童谣将阿弥哄睡,自己躺在一旁,辗转难眠。阿弥因有娘亲的陪伴,睡得甚熟。夭绍看着孩子睡梦中无忧恬静的面容,在他面颊上轻轻一吻,悄然起身,掩门出了东厢,至书房案后落座,提笔在藤纸上刚写了一行字,却又止住。
房外雨声中忽夹杂一抹窸窸窣窣的轻微声响,夭绍冷冷蹙眉,扬声道:“阁下深夜冒雨大驾光临,想必是有要事,何不现身一叙?”
风雨声中有人轻笑,一袭锦绣彩衣自夜色中飘然而至。
来人在门外退了斗篷,躬身见礼:“离歌见过郡主。”
“原来是你。”夭绍十分惊喜。五六年未见,离歌早已褪去了少年的青涩,昔日俊秀清灵的眉眼如今刚毅非常,举止洒脱有度,已不负当今北帝禁军首领的威仪。
护卫山庄的侍女闻声而动,持剑凌厉赶到,见来人与主上是旧识,忙告退而出,另煮了茶汤递来。
离歌在书案下首落座,呈上随身携带的锦盒,说明来意:“将至中秋,主公担心郗公子身上寒毒再发,特让我送药过来。”
夭绍抚摸锦盒感慨万千,每年这个时候那人都会从北方送来这些珍稀的药材,此事早已成为常例。她想要道谢,却又觉得任何言辞此时道出都显得浅薄无力,于是仅微微一笑,问道:“你们主公……还好么?”
离歌如实道:“北方匈奴月前终于剿灭,主公亲征归来,还未消停片刻,近来朝事又颇烦心。主公这些日子寝食难安,消瘦不少。”
夭绍至此终于明白他此行南下的真实意图,笑了笑道:“让尚烦心的朝事想必事关东朝?”
“正是。”离歌直言不讳,“为解主公忧愁,所以这次由我亲自来打探东朝朝廷的消息。”
夭绍闻言难以置信:“难道尚真的打算兵动怒江?”
离歌叹息:“并非是主公这样打算,而是群臣建议。”
“群臣?”
“是,”离歌道,“除谢澈将军之外的群臣,皆有此意向。”
“那尚的意思是——”
“主公说,天下一统、南北合并是大势所趋,但不是现在。”跟随商之身边久经沙场、历经风云的离歌此时早已习惯掩饰住内心所有的情绪,论起天下大事时言辞冲淡滴水不漏,“况且北朝刚大兵兴伐匈奴,军疲将惫,国库亦非充盈,并不是南下的时机。群臣看到的只是沈氏和云氏政见素来不和,这次东帝病危,幼主继位,东朝上下必生动荡。而郗公子不问朝事已久,北府兵群龙无首,荆州刺史谢粲又是急功冒进之人,尚不足分陕之重担。怒江上下游当前无人可守,群臣皆认为这是北朝南下的时机。但主公却认为,云、沈二族看似不和实则对外同仇敌忾之心仍在,北府兵虽无郗氏之人把守,但其主帅阮朝同样不可小觑。新建不久的荆州军虽稚嫩但锐气十足,如同初出炉火的枪锋,最为犀利逼人。因此此时动兵我朝并无胜算,只怕一如二十年前,落得两败俱伤、各自大伤元气的结局。”
夭绍想起郗彦离去时说的话竟与此如出一辙,不免一笑,问道:“尚既看得如此透彻,为何不说服群臣,压下他们蠢蠢欲动的心?”
“主公说,为君者一意孤行或能一时得意,却不能一世得意。群臣皆有南伐之心,他强加驳斥刻意弹压,不过是寒了臣子的心。不如以意外之变转移视线,方能渐渐消弭臣子们南下的企图。”
“意外之变?”夭绍转念一想,明了,“比如,北柔然异动?”
“郡主机敏,主公正是此意。”离歌赞叹,于案前起身长揖,“邺都城如今防守严密,里外皆是眼线,我冒进不得,还望此事在郡主的家信中提及。北柔然女帝与沈少傅关系密切,如何激怒沈少傅引诱北柔然兵动,主公说郗公子应该有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