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幽幽莲





椤N也欢迪氯ィ骸拔易匀徊恍拧5呦壬担粽岩遣恍牛釉诙街涂芍溆眯牧恕!?br />   “他凭什么!”元恂不久之前刚受到皇帝的责罚,本就心怀怨气,此刻越发愤懑,“他竟敢这般诋毁我,我非……”到底是有些心眼的孩子,到了关键时刻,又变得谨慎起来,另起话头:“昭仪,这些话,你又何须告诉我?”
  这显然是不信任的表现了。而我早已想到,因而从容说来:“皇上将你托付给我,这样的责任,我担不起!我不过是左昭仪的身份,本身又无所出,虽不至于笼络殿下,也不敢与殿下为难。”元恂略微释然,轻轻点了点头。
  我慢慢地说:“我只求自保。我自然不会上书皇上,因为不愿担上挑拨之名;但若是皇上知道你私著胡服,谋划北归,我就落了个隐瞒纵容之罪了……”
  听得“北归”二字,元恂微微动容,但并不急于否认,而是不以为然地哧笑一声:“你既然只求自保,那就置身事外,只当不知道罢。”
  “事到如今,我如何自保?”我颇有些逼迫的意思,同时,以欲言又止的神情提醒他。他沉吟道:“你是说,高先生……”我接过话茬:“高先生受皇上之托,东宫之事,当悉数上报。”
  元恂咬牙,冷笑道:“我毕竟是太子,不信奈何不了他。”

  第十七章 犹是有情无思时(2)

  我等待的,其实正是一场干戈。只是我不曾料想,它来得竟是那样惨烈:翌日,高道悦规谏元恂,元恂急怒之下,手刃之。
  乍听此事,我心中惊惧,睁眼直瞪着前来禀报的领军元俨。元俨放慢语速,又重复了一遍,我才镇定下来,问:“太子呢?”
  “太子尚在东宫。臣已命人驰报皇上,听候旨意。”
  我沉吟不语,渐渐平静下来,潜意识里竟暗暗滋生出一种伴随着惊悚之情的兴奋感。
  我即刻前往东宫,迅速而隐秘。但见元恂的衣袍一角仍有喷溅的血迹,我失色道:“高先生素来为皇上所信任,你竟……”
  元恂业已冷静下来,微有颓然惊惶之色,默然无语。我定了定神,试探道:“太子有何打算?”他勉强镇定道:“唯有等父皇回銮,我再作解释,再领惩罚罢了。”
  我笑他将事情看得如此轻巧,摇头叹息:“殿下,人命攸关啊,岂是那么容易就……”元恂面有忧色。我假意关切地问:“朝中可有人能为你说话?”他瞅了我一眼,忐忑不安,道:“昭仪,你能否……”我苦笑着打断他,仿佛与他同罹忧患一般:“皇上将你托付于我,高大人却死于禁中,我难辞其咎。”
  元恂又道:“李冲大人乃太子少保,也可算是我的师傅……”我摇头道:“李冲对你的亲密,能否比得上对皇上的忠心?”元恂默然,半晌又道出几人,皆被我摇头否决。
  然后,循着意料中的趋势,我暗示道:“宗室长辈中可有人?”他目中忽有亮色,冲口而出:“东阳王!”
  我作出惋惜的神色:“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在平城……”元恂双眉一耸,若有所思。我低声道:“若他在洛阳,倒可以去他那里暂避,请他出面……”话音未落,元恂恍然大悟般,连声说:“对、对!我唯有去平城暂避!”
  他大步流星地去了。我在他身后叫道:“太子,这可使不得!”声音弱弱的,与其说是劝阻,倒不如说是怂恿。他果然不曾回头。
  我望着他的背影,微微冷笑。心中虽有些悚然,却又因这万劫不复的后果而轻松肆意起来。
  又召元俨来。开门见山道:“元将军,高大人死于禁中,不知眼下如何处理?”元俨说道:“昭仪放心。臣已派人将高大人的尸首送还高府,由尚书大人亲自登门。”
  我思忖着,留守洛阳的是尚书陆琇和李彪,因而又问:“是陆大人,还是李大人?”元俨道:“陆大人。”我沉吟许久,道:“为我唤李大人来。”
  我对于李彪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李彪,字道固。家世寒微,名字为元宏所赐。其人学识出众,乡里举为孝廉,进京后,因高闾、李冲的举荐而平步青云。他于汉学有高深的造诣,曾经出使南朝,但为人亦简傲、轻狂。
  他即刻便到,我却踌躇着,欲言又止。他并非没有疑心,问:“昭仪,莫非另有变故?”我蹙眉道:“我有一事,不敢出口。”他先是诧异,随即正色道:“臣亦受皇上嘱托,昭仪但说无妨。”
  我忧心忡忡道:“皇上刚刚出巡,宫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我难辞其咎。但恐怕此事不止如此,太子……若是逃回平城呢?”李彪大惊,想了一想,谨慎地问:“昭仪如何得知?”我简单作答:“察言观色。”
  对话交换到关键地步,容不得半点差池。我心中紧张,额上亦有细汗。李彪却只是沉默。我说:“防患于未然,并无坏处。若没有这样的事,大人不过多劳;若不幸为我言中,大人不但立了功,也不辜负皇上。”
  李彪终于颔首道:“昭仪放心,臣即刻回去准备。”我微微欠身,以至诚的口气嘱托道:“我一个妇道人家,担不起这个责任,全凭大人拿主意了。”
  这一天夜里,元恂于西掖门内与左右密谋,轻骑奔平城,未出宫门,即为元俨、李彪率人截住。
  翌日,尚书陆琇亲自前往嵩山,向元宏禀报此事。
  而李彪亦向我称谢:“昭仪明察,待皇上回銮,臣必告知皇上。”我笑道:“全赖大人防守谨严。这功劳,我全部赠予大人如何?”李彪一惊,不敢应声。
  我徐徐说道:“我另有一件功劳要赠予大人。”李彪惊而抬头,始知事情仍有余波。我仔细回想冯妍的话,沉吟道:“太子如今拘禁于东宫。可派人前去搜查,必有与平城通讯的物证。”
  李彪意会,犹豫了片刻,终于领命而去。他知道我的心思,我必须以置身事外的姿态来扳倒太子;我也知道他的心思:他出身寒门,是因改革而崛起的新贵啊。
  那些信件,其实不过是太子与东阳王、穆泰等人不满新政、留恋旧都的激愤之语,并无谋反之意。然而,这些已经足够了。我匆匆浏览,然后抽出了去年春天的几封信以及这个月的信,再将其余的交还给李彪。
  李彪不解,我便将抽出来的那几封信递给他过目,一面解释:“这几封信是家父、家兄下世期间的,太子信中有哀悼之语,我想留下来作个纪念。”李彪轻轻颔首。我又道:“至于这个月的信,是太子与平城故旧为皇后被废而不平,认为京畿大旱乃是上天示警。大人是明白的,我……”李彪已将那几封信交还,拱手道:“臣已经明白了。”
  我随后将手中的信付之一炬。我深知事情并没有结束,我埋下这个伏笔,留待后用。
  元宏的深沉更甚于以往。听闻变故,他内心固然焦躁如焚,却并不急于赶回来。仍然逗留嵩山,又巡视了汴口,这才返回洛阳。
  元恂被囚禁于东宫。那日,我前去看望。未至殿门,却远远望见袁贵人的侍女,正静立守候着。我心中惊怔,过而不入。
  元宏直到午时才回宫。我见他风尘仆仆,眉间带着倦意,又有风霜之色,心中忽然酸楚起来。这些事,原本是不会发生的呀。
  他已经听了陆琇和李彪的禀报,也逐一读了元恂的信件,此刻,又冷静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向我问了一遍。我小心翼翼地复述,假意地引咎,却又带着真心的歉意:“陛下,这一切都是臣妾的错……”他苦笑道:“与你何干呢。只是太子这般行事,实在令人齿寒。”
  是夜,元宏召见咸阳王元禧,痛斥太子之后,他和元禧相继动手,仗责元恂百余下。然后,将他遣出宫,暂时拘禁于城西。

  第十七章 犹是有情无思时(3)

  到了十月,原本归顺的吐京胡在汾州反叛。元宏命朔州刺史元彬前去讨伐。元彬初战连胜,惟有胡去居等六百余人不愿投降。元彬上书,请求皇帝增兵二万。
  元宏近来心绪不佳,遂一反常态,勃然大怒道:“区区贼寇,岂有发兵之理?若不能克,则先斩刺史,然后发兵!”元彬听说后,惊忧不已,唯有死战。数日后,果然有平敌的战报传来。
  然而,元宏仍然无法开怀。他私下里也问我:“太子当废不废?”我并不肯多言,而他似乎也不需要我的评议。
  袁贵人却出言了。她说,太子年少气盛,应当原谅;她说,高道悦或许不敬在前,不可全怪太子;她说,陛下数次出巡,太子留守,主执庙祀,进退合乎法度……
  元宏忽然怒了:“此事岂容你妄加评议!”于是,下令袁贵人闭门思过。
  我只道袁贵人言语不慎,触怒皇帝,却不知还有这层原委。当我听说时,诏书已经下了:废太子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
  可见元宏震怒之时,心意已坚。事后,我心中反而忐忑不安,元宏却平静地说:“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日,太子恂不满新政,私著胡服,又违父逃叛。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
  我沉默半晌,又道:“那么高大人呢,陛下也不要忘了。”我心中毕竟有愧,难以自安。元宏叹息道:“可惜、可惜!朕纵然赐予再多的哀荣,也换不回忠臣了!”翌日便下诏,赠高道悦散骑常侍,带管州刺史,赐帛五百匹,并遣人慰其妻子。又选派使者监护他的丧事,谥曰贞侯。
  元恂被废后不久,由尚书右仆射徙封恒州刺史的穆泰,与定州刺史陆叡密谋,联系留守平城的安乐侯元隆、骁骑大将元超、鲁郡侯元业等人,在平城起兵作乱,意图废黜元宏,拥立阳平王元颐为帝。
  这本是完整的计划,却错在了拥立元颐。元颐表面上答应他们,事后却派属下星夜驰马,前往洛阳报信。
  正当深夜,梦中被惊醒之后,我忐忑不安地拉住元宏的袖子,问:“皇上,宫中有变?”
  “不是。”元宏匆匆披上一件中衣,皱眉道,“惟恐平城有变。”
  果然,来的正是元颐的使者。半个时辰之后,元宏转入内室,浓眉深锁。我早已换上寻常衣衫,草草挽了个髻,忧心忡忡道:“事情很紧急么?”
  他简略地将事情说了一遍,又问:“你以为如何?”我不敢贸然表态,只是沉吟。他又道:“元业是东阳王的弟弟,元隆和元超都是东阳王的儿子,东阳王岂能不知情?”
  我轻轻点头,凝重地说:“祸首自然是穆泰和陆叡,而祸根却另有其人。”在元宏疑惑而又不忍言之的忌讳中,我轻而坚忍地吐出几个字:“河阳无鼻城。”于我而言,真正的危险不在平城,而在河阳啊。
  元宏默不做声,神色却阴晴不定。我静待片刻,索性抛开顾虑,正色道:“太子是反对新政的。太子一旦被废,他们才不得不动手。拥立元颐,不过是幌子,以后呢?恐怕恂儿才是绝好的牌。何况,恂儿与平城素有联络……”
  元宏终于出言了:“你想做骊姬么?”这本该是不以为然的质问,然而他的每一个字都透着无奈和疲惫。我察觉到了,于是郑重而忧惶地说:“臣妾不敢把皇上看作晋献公,而太子又怎么比得上申生的贤德?”
  元宏见我面色凛然,语气不觉缓和下来:“朕心绪不宁,言语有失,并非不信任你。”我勉强一笑,道:“太子与平城联络的信件,是否还在?皇上不妨再仔细看看,或许会有蛛丝马迹。”
  此时,天色未明,这一夜自是无眠。元宏果真取来元恂的信,再次从头翻阅。我心中有数,只装作第一次看到。元宏翻了一阵,说:“不过是反对新政罢了,恂儿尚不至于谋反。”
  我终于轻声启齿:“这些信件似乎有缺失的。”元宏一惊。我慢慢地对照日期,将信函一一码好,沉着地说:“皇上且看。自迁都以来,太子几乎每月都与平城东阳王等人有书信往来,且都保存了下来,唯独缺少去年春天的……”
  去年春天,东阳王请元宏回平城为我父亲奔丧。一念及此,元宏的神色就变了,自语道:“那件事,废皇后知情,莫非太子也参与了……”见他神色惨然,我心中蓦然一沉,我竟凭空使他承受了那么多的猜疑。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的心肠顷刻间又硬起来,道:“臣妾疑心,是不是关键的信,被太子销毁了?”烛火一直跳到元宏的面上去,明暗交错间,他神情冷峻。半晌,他沉吟道:“太子私回平城,八月的信也没有……”
  天明,元宏命任城王前往平城平乱。下朝后与我说起:“任城王的辈分比朕还高一辈,颇具威严;又最善于安抚人心。”
  只字不提元恂。而他随后就下令减少河阳无鼻城的衣食供给。我心知,元恂如今已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