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媳妇 作者:随风月影兰(潇湘vip2013.12.25完结)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
┏┓.°.┏┓ ο
┃┗┛┃
┃⌒ ⌒┃
┃● ●┃
┃” ω ”┃ 闲闲**
┗○○┛
●●●●
=
书名:小户媳妇
作者:随风月影兰
【没有惊天阴谋,没有腥风血雨,只有轻松简单的喜怒哀乐愁。】
她是御史之女,静静的只想陪着父母,看书终老,闲来伺弄花草,
最怕之事就是嫁人为妻,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父亲丢官回乡,阴差阳错,她就成了项家的小媳妇……
☆、001 回乡1
洪元29年冬至。
冷景易支持成王统兵北巡,太祖皇帝怀疑他与成王有勾连结交,罢黜了他的正二品都御史官职,罚没家产,赶回老家苏州。
此时的冷景易,身上只有不足十两的回乡盘缠,遣散仆从丫鬟,只带了夫人冷刘氏以及女儿冷知秋,凄凄惨惨戚戚的准备回苏州老宅打发余生。
再没有朝堂应对,也没有激昂文字、铿锵岁月,荣华消逝,只余晨昏叹息,小船独坐听寒山寺钟声,更愁风雨雪。
如此光景,还算皇帝格外开恩了,换做别人,按照太祖皇帝的疑心暴戾脾气,腰斩都有可能。冷景易为官八载,刚正不阿,替皇帝着实办过几件大好案子,所以,能够保住人头回家养老,就该放鞭炮庆幸了。
冬旱结冰,京杭运河上北风呼号,船只寥寥,全都靠了岸,无法行走。
停滞了两天,冷刘氏就生病了,头痛脑热心情郁结,躺在被筒里瑟瑟发抖。冷景易握着夫人的纤纤素手,默然不语,只偶尔咬着腮帮子,几络清须倔强的上翘,终是说不出多少温柔话。
他这人,骨头硬,面冷,一贯如此。
冷知秋换了身利索的衣裤,头上包一方碎花布帕,将满头秀发全裹了起来,掀开帘子,向父亲请示:“爹,孩儿去市集上给娘亲抓两服药。”
冷景易抬眸上下看了看她,有些不放心。女儿15年华,生得粉雕玉琢、气质出众,即使粗布衣服、不施胭脂也没有头花金钗妆饰,却仍然掩不去她的明珠光华。就这样去市集,万一撞上什么登徒浪子,肯定会出事。
冷知秋不知道父亲的心思,看他犹豫,还以为他愁抓药的钱,便道:“昨日那边大船上有位叔叔要托人捎信回家,因为不识字,正找写信的先生,孩儿便将这事揽了下来,那位叔叔说孩儿字写得好,打发了十钱酬金呢。”
说着,她从绣囊里取出一串钱来,巴掌大的小脸上洋溢着年轻女孩简单纯粹的兴奋笑容。
“有这十个钱,替娘亲抓两服药应该够了吧?”
冷景易心想,知秋天真无邪,和她说些市井上肮脏的东西,她又不懂,只会给她造成心理阴影。
于是说:“十个钱哪够抓药?你娘多躺会儿,捂出些汗,自然就会好转。等过些天到了苏州老家,为父再为她请个好大夫不迟。”
这话还没落地,冷刘氏就一阵猛咳嗽,竟然咳出一口血来!
父女俩一阵慌乱收拾。这两位本来都是不会照顾人的“甩手掌柜”,一下子没了仆从丫鬟,冷刘氏一生病,父女俩简直乱了套。
好不容易将冷刘氏安置平静下来,冷知秋又和父亲争执起要抓药的事,母亲的病不能拖了。
正争论得牛头不对马嘴,船舱外甲板上有个男子声音道:“冷家姑娘在吗?”
冷知秋和冷景易相视一愣。
外面又说:“某自京师去江浙办事,就搭乘的那边宝船。这两日在寒山寺听禅,回到船上,听说冷家姑娘字写得极好,恰好在寒山寺看中一卷如意法师的金刚经注解集,不好意思开口索取,想劳烦姑娘随某一起上寒山寺誊抄一本,某愿出十二两银子,算作酬劳。”
十二两,是个吉利数字,对于抄佛经这样的活,报酬实在是太丰厚了,可见对方的诚恳用心。
冷知秋喜上眉梢,“爹,我正好抄了佛经再去抓药,不愁银钱不够了!”
冷景易也是心里一动,觉得那男子的声音老成持重,略耳熟,因为是从京师来,恐怕是个做官的。他怕碰见认识的熟人,彼此尴尬难堪,便对女儿说:“你跟好那位官人,央他陪同抓药,万万不可独自去市集,知道了吗?”
又对舱外男子道:“不知尊驾大名?”
那人略顿了一下,答道:“某叫木永安,在成王府当份闲差。”
木永安?冷景易疑惑地捻须,他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既然是给成王办事的,他就更不方便出去会面了。
“冷某近日腿脚不便,夫人又抱恙在床,恕不能出舱相见。小女就托木大人照拂一二,回来途上还要抓两服药,也劳烦大人陪同一下,不知可否?”
“无妨,应当的。”
木永安应得干脆爽朗,可是冷知秋打开船舱的小门钻出去时,他脸上的笑却顿时凝住。
那是个嘴上微须的高大男子,看上去似乎快三十岁了,虎背猿腰,一身骑射曳撒帽服,手里还握着一把翘头刀,刀鞘皮质厚实,纹饰古朴,看样子是个武官。
冷知秋没去注意他的相貌五官,只觉得他看人的目光就像他手里的刀一样,时而锋利,时而又沉钝,令人手足无措,不自觉就会有些惧怕。不过,她有什么好怕的?只不过去抄个佛经、挣点劳务费,又不是去打架。
若说打架这种事,估计永远也不会发生在她身边。
她的生活,就是安安静静的看书,其他都是随遇而安、不争不抢。像她这样的人,跟那些争斗吵闹应该是绝缘的吧?
上岸后,木永安特意雇了顶两人抬的小轿,请冷知秋坐进去。
“某不知冷姑娘是这个模样,早知道的话,应该备下软和舒适些的轿子,倒是委屈姑娘了。”
其实,他本来压根儿没想过要备轿子。
只是人生总有偶然,总有意外,不曾想过这荒凉陋市,会有个如此美貌又写得一手好字的女孩,分明是大家闺秀,却不知为何随着家人流落失意,到了替人写信赚钱的境地?
姓冷吗?他心里一动,隐约猜到了什么。
冷知秋也没拿捏推辞,落落的进了小轿,掀起帘子一角,神色淡然地看着沿路风景人物。
彤云密布,大雪纷飞,路上行人很少,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倒是随着轿子大步而行的木永安,微微垂头想心事的侧脸,那线条颇值得入画。其实,这个大叔长得很好看呢!
好看与不好看,冷知秋有自己的欣赏标准。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大抵就是这位木永安的感觉。
木永安蓦然转眸看她,她一怔,手松,帘落,自嘲的勾起嘴角。
一路无事,直到抄完如意法师的注解金刚经,又是抬了小轿下山,木永安果然陪着冷知秋到就近的市集上,停在一间回春堂门前。
木永安问:“要抓什么药?可有方子?”
冷知秋摇摇头,一边说着一边往里走。“家母是风寒加上气脉郁结,身子又格外弱些,我这里知道几味药,还需请教郎中——啊!”
冷不防,一个人从回春堂里急匆匆走出来,撞了个满怀,冷知秋站立不稳,顿时往后倒……
------题外话------
本文涉及历史年号、人物和地点,因情节需要,全部使用化名,时间和地点也会和真实历史有些出入。
☆、002 回乡2
一双有力的大手抓住她的两肩,只轻轻托了一下,她便险险站定。
木永安沉声道:“小心。”松开她的肩,顺手就捞起撞人的那位胸前的衣襟,差点将他提拎了起来。
却是个儒雅俊秀的书生模样,满脸歉疚地抱拳:“该死该死,冲撞了小姐。”
万没想到,这么莽撞冒失的人,竟然会是个清癯文弱的书生。
冷知秋揉着撞疼的鼻尖,无所谓的解围:“没什么要紧,木叔叔你放开他吧?”
木永安垂眸默然一瞬,松开书生质问:“你是读书人,怎么也慌慌张张的?”
书生一边整理衣襟,一边解释:“小生有个朋友,腿上受了伤,要请大夫去治,偏偏大夫嫌天冷下雪,不肯出诊,我这就去想办法雇轿子,好抬我朋友来救治,因此走得急了。”
说着,他已跑开两步。
冷知秋忙喊住他:“等等——!木叔叔,这顶轿子就转给他好了,我们走回船上也不远。”
木永安想了想,点点头,算是同意了。
书生大喜,一叠声的道谢,领着轿子很快走远。
抓好药,冷知秋看看比码头热闹许多的市集,人来人往的,有些头疼,心里暗暗有些后悔把轿子让给了别人。
木永安倒是体贴,站在她身旁,张开一边胳膊,隔着空气虚挡了一圈,她在他的胳膊围成的半圆里,行人在圈外,连她的衣襟也碰不上。
冷知秋心里暖了一下,从衣袖里摸出一枚三角平安符,递给木永安。
“木叔叔,这是我八岁那年得的平安符,刚才在寒山寺又请了法师开光,送给您吧。”
“为何送给我?”木永安接过了,收进怀里,却还是问。
“想送,所以送。”
一道平安符而已,既不足以表谢意,又没有什么情义传达,就是纯粹的想送给这位似乎并不简单的大叔,相逢就是缘,留个纪念罢了。
木永安在她淡淡的目光下点了点头,不再啰嗦。
两人走得心无旁骛,毫不耽搁,却在快要到码头时,正碰上了之前那位书生,他正领着小轿往市集赶,抬轿子的杆子弯曲得厉害,里面显然坐了个分量不轻的大汉。
书生看到冷知秋,星子般的眼睛顿时亮了,急匆匆喊道:“太好了,姑娘,可算又遇上了!适才还没请教您二位的名姓地址呢!小生也好稍后拜谢。哦,对了,在下叫孔令萧!”
木永安默然以对,显然不打算通报姓名,更对“拜谢”的事没什么兴趣。
冷知秋也不喜欢这样远远喊话,只微笑着摆了摆手,表示“不用客气”。
二人上了冷家那艘小船。
孔令萧回头看了看他们,默默记住位置,便急匆匆去了。
小船在冰冻的河面略沉了沉,却不摇晃。
冷知秋突然问:“木叔叔,您自己为什么不抄佛经?”别以为她看不出,从他和如意法师的对话,就能发现,其实这个人肚子里文章想法比谁都多,绝不仅仅是个不识字的武官。
木永安将药递给她,催促:“女娃子家不要问太多为什么,快进去给你娘煎药吧。”
“……”
相逢偶然,离别也是匆匆,她这一转身,他这一眼送别,等到他们再见时,已是五年之后,出乎意料的地点,出乎意料的原因。
次日,冷刘氏服药休息后,病情似乎有所好转,死活不要再在阴冷的小船中度日,于是一家三口和船主结了账,改坐马车继续南行去苏州。
书生孔令萧找到那艘小船时,这一家子刚离开不久。他扶额失望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大船上,对半躺在木榻上的一个皮肤略黑、身材修长的男子道:“没找到,说是走了,唉!”
半躺的男子笑得戏谑:“有缘自会再见的,看把你恼得,倒不知你说的神仙般人物是个什么模样。”
他还没见过孔令萧如此反复念叨一个人,一个姑娘……这小子不是一向眼高于顶,谁也看不上眼的吗?不然也不会被他父母追着娶妻,他却离家出走,干脆黏上了朋友的船,整天在船上混日子。
孔令萧脸红了一下,转移话题:“宝贵,你的腿伤好些没?若能走了,咱就改走陆路,两天工夫准到苏州,赶得及在你家过年。”
被称为宝贵的男子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不要脸的书生,整天搁我这里吃白饭!只要你不怕家母嫌弃你这满身酸溜溜的腐儒气,不怕小妹捉弄你这呆头,我自然无话可说。”
——
两日后,冷家三口终于到了苏州东城,位于念奴巷的老宅大门紧锁,积雪盈尺,门前连个脚印都没有,可见萧条冷清。
前几年,冷景易的老娘还在世,就住在老宅里,不肯搬到京师去。后来,就老死在了家里。当时冷景易正在办一个要紧的案子,无暇顾及老宅的情况,直到两个月后,冷刘氏独自安排人将老母安葬了,他才得知。
他是个孝子,但为人内向面冷,不懂表达感情,丧母之痛也就一直憋在肚子里,旁人瞧着还以为他无所谓。
这会儿到了老宅门前,冷景易深埋心底的哀伤终于爆发,加上官场失意,热血付诸东流笑谈,更加心灰意冷,一回到家,关起门独自去哭,只剩下冷知秋照顾母亲,又忙又累的,几天工夫就瘦了一大圈。
父亲哀伤,母亲叹气,唯有冷知秋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辛苦些,倒也在老宅里进进出出得颇自在。
煎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